影响高职教育改革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此提出通过实行新教师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高职教师培养机制中的校企合作;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和制定高职教师培养机制中的政策法规等措施实现高职教师素质提升,解决高职教育前行中的瓶颈问题,保证高职教育改革顺畅进行。
  [关    键   词]  双师型;技能;双向流动;资格准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234-03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4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规模已宏大,质量已较大提升,但在前行中依然存在瓶颈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动力不足、教师能力尚需提升。
   (一)从规模建设转为内涵建设
   1980年,我国第一所高职院校(除师范院校)创办——天津职业大学,至2019年12月,全国已有高职高专院校1418所[1]。高职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服务国家产业战略目标,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专业人才,有利地支援了经济建设,支撑了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2014年8月,教育部提出了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模式,要求实现五个对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入社会化机制职业教育评价组织,深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2019年8月教育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指出:师资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支撑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2]。
   (二)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积累多年的经验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倡导推广项目式教学、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教师素质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良性运行的阻碍和瓶颈[3]。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
   (2)“双师型”教师短缺;
   (3)高职教师招聘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
   (4)企业的参与,缺乏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4];
   (5)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不畅。
   二、高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任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没有实践经历,缺乏专业对应岗位应具备的技能,难以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原因之一,他们所受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教学、科学、管理以及独立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硕士)或高级专门人才(博士)。
   原因之二,他们所学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不同,高职教育根据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课程体系;本科根据学科性质,以学科为本构建课程体系。
   原因之三,他们在学习期间所经历的教学模式与高职倡导的教学模式不同,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课主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提倡“现代学徒制”,引入“1+X证书制度”,要求实现五个对接,要求双师制,执行以上政策方针,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識和实践技能、相应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要求都是没有实践经历的高职教师所欠缺的。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50%,这是教育部发布的目标,双师型比例低,有客观原因,就是职业资格证书不能覆盖所有专业。至2019年年底,国家职业资格共计139项,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81项,而高职专业19大类,共计765个专业,139/765,覆盖率显著不足。1+X证书制度从2019年4月开始试行,现如今共计三批93个证书实施。通过实施双师制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或者通过1+X证书实施,教师得到培训,能力得到提升,但这些已有1+X证书的专业,大部分与已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重复,覆盖专业率低,有待企业积极参与,加快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有力地促进各地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高职教师招聘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2020年起,职业院校应聘教师(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应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体现了重实践技能的需求。查询2020年高职院校教师招聘要求,20个院校招聘公告(不包括招聘高层次人才),学历(学位)要求为研究生(硕士)居多,占90%,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占10%,说明重学历。    公办院校招聘教师受所主管单位的人事制度约束,对学历要求较高。招聘教师缺乏准入制度,只是择优录取。
   (四)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鼓励企业参与师资培训与职业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教育部相关政策倡导的,如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政策,但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去扶持或激励,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形成学校单方面热情、企业没有动力[5];或者部分有动力,如1+X证书制度,企业往往过分追求广告和经济效益。
   (五)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不通暢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是指企业行业技术工程人员或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指导实践课(师徒制)和培训青年教师技能,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做访问工程师等,教师还可以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横向课题研究等工作。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实践经历,具有岗位实践技能,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行业标准,吸引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对整体教学能力提升,实现五个对接、校企合作、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职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践等,可以解决教师个体职业能力的协同性提高等问题[6]。
   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与院校鼓励人员双向流动,但企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企业人员流向学校的机率很低;同时教师教学任务较重,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技能,到企业顶岗实践很难准确定位,并且相关的管理法规缺失,导致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顶岗形式化,校企双方合作的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深度不够,人员相互流动不畅[7]。
   三、国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德国的经验与方法,90年代中德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倡议书,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是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体系和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8]。
   (一)理论课教师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理论教师的培养需要两个阶段,历时7年。
   第一阶段,具有文理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接受9~10个学期的职业技术师范基础教育,学习专业教育、通识知识和师范课程;学生的教学技能与方法在这个阶段得到锻炼,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完成5年大学学习后,再到企业工作或接受职业培训至少一年,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
   第二阶段,预备教师培养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国家考试后,学生到教育学院,继续接受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学生还会被派往职业学校当实习教师,安排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当师傅,采用师徒制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年后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且通过的学生会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第一次国家统考,是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二次考核是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考核学生教学和实践经验及能力。
   (二)专业实践课教师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实践课教师培养过程。
   接受过正规3~3.5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经历至少2年以上的工作后,参加第一次考试,取得合格的成绩,若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可以进入2年制的技术学校学习,若具有3~5年实践工作经验,可以进入一年制的技术管理学校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后,再积累至少2年的技术管理工人和技术员的工作经验后,去职业学校培训,主要形式是听课、试讲,再进行独立授课,同时还需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参加教学法、教育法、方法学以及学校法的知识培训,2年以后参加职业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资格任职业学校教师[9]。
   四、教师培养措施
   (一)新教师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加强专业群建设,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和各专业群教学标准,借鉴国外经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式,入职教师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途径和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才具备报名高职教师的招聘条件,考试内容包括所选教学模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改变以往先入职教师岗位,后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才逐步满足高职教师素质要求的现象。
   (二)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
   加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下措施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
   吸引企业技术工程人员和专家到学校指导授课。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产学融合,共同培养高技术人才,共同育人,共同开发课程;增加来自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课时工资;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到院校开设专业讲座。
   激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并服务企业,建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院校方面,评聘职称时,教师要有企业锻炼的经历;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过程管理规程,保证锻炼学习效果;企业方面,企业对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要分派任务,并进行考核,按教师能力和贡献发放工资,起到合理评价教师和激励的作用。
   (三)制定高职教师培养机制中的政策法规
   全国现在共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阶段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教育部还计划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双师型”高职教师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和100家国家级的企业实践教师培训基地。除了以上教师培养途径和机制,还有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的实施,必须依靠企业的实践平台、新技术、新工艺、技能和人力资源。以上措施如何实施,如何鼓励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激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保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行业)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建设。    五、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是高职教师,在改革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职教师,高职教师素质是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师素质的政策与措施,第一借鉴欧美职业教育经验,严格把握职业教师培养途径,引入准入制度;第二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能力;第三为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和“1+X证书”制度实施等,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保证教育部政策的落实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鲁昕.7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EB/OL].(2019-12-21)[2019-12-23].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chinazy.org/info/1006/2621.htm.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8-30)[2019.10.17].http://www.chinazy.org/info/1014/1640.htm.
   [3]任友群.双师型”教师供给不足,职业师范教育大有可为[EB/OL].(2019-12-21)[2019-12-24].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chinazy.org/info/1006/2667.htm.
   [4]张瑶祥.何杨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7):100-103.
   [5]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9(6):134-139.
   [6]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19):40-41.
   [7]郭菲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知识流动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9(36):130-131.
   [8]岳永红,郭敬伟,刘亚朋.基于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模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7):75-79.
   [9]谢芳.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对我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19-22.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同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知识教育引导的意义和作用。最后,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期刊
[摘 要] 动效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动效中复杂的运动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削弱了学习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动效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并根据BOPPPS教学模型进行了三维虚拟情景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使虚拟学习资源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虚拟现实技术;BOPPPS教学模式;三维虚拟情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人才的重任,为保证培养人才能够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院校应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在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中围绕结合专业精准选择企业、对接岗位需求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升级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信息化搭建智能育人环境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育高质量人才的路径。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课时多、学习人数多、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深挖英语课程里面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 ,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意义,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给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Thank You, Volun
期刊
[摘 要] 实行现代学徒制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趨势。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改革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思政教育弱化、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思想波动大等问题。对此,提出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对策:树立开放、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双师型的思政工作队伍;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学徒
期刊
[摘 要] 结合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展需求,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实践结果表明,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并且充分激發了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BIM技术作为建筑业的二次革命,将改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BIM技术引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探讨在保证教师和学生对BIM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熟练运用BIM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技能,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BIM;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以高职院校职场应用文教学为例,从建设内容、具体实施、预期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利用“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多元化授课模式,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课后实践活动的创新教学策略,为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共享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在國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要求下,需要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康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专业特点并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践检验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新形势下,探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探究,通过专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提高认识。全面调查学生职业信息情况后开展职业规划座谈会,帮助学生制订出个性化学习计划,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实践职业,最后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实现全程全方位思政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 键 词]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思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