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有一个时间概念的教学单元:“24时计时法”。内容包括认识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及互换、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问题虽然和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时间毕竟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且学生易混淆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因此实际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能清楚理性地接受本单元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感受到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会有助于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我的具体做法:
1 “引”课前可以通过有趣的生活故事引入,比如:预定的时九点钟去车站接客人,却没有接到,上午去接,晚上客人才到;到规定的时间看喜欢的电视,却没有看成,也是因为一天24小时,我们的时钟却是12小时计时。怎么办呢?一个个好奇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学生疑惑时,我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台报时录音;电视节目预报;列车时刻表,向学生提供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24时计时的素材,当我再次问他们怎么办时,学生们自然地想到用24时计时来表示,从而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 “传”这里的“传”就是教师应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标计有12时与24时的模型钟面,帮助学生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这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告诉学生不是两种时间。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教学时,我还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随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也在随之变化,把抽象的时间变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教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对电视节目播放时间进行计算,再对火车、汽车、轮船、摩托车等这些生活中的运行事物的运行时间的一些计算,概括出了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行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在掌握了这个公式以后,有关的运行时间的计算就彻底解决了。
3 “实践”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我让钟表进入课堂,在教学时间这一阶段,我特意在教室里挂一面时钟,时刻陪伴在学生周围,可以让学生随时去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课后,我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返归生活,如让学生观察银行的营业时间表、公交车站牌上的营运时间以及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展开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
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时空观念模糊,接触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这样安排,自然也有它的道理:我想无非是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所学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生活里发掘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经验到理性地解决疑难。在我的做法中都得到了落实,生活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课始环节和课后环节,重点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后,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再次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做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课中蕴涵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式和思考方法”主要体现在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及教学“时间的简单计算”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再配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进探究性学习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识逐步完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课标同时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把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学数学的乐趣。
我的具体做法:
1 “引”课前可以通过有趣的生活故事引入,比如:预定的时九点钟去车站接客人,却没有接到,上午去接,晚上客人才到;到规定的时间看喜欢的电视,却没有看成,也是因为一天24小时,我们的时钟却是12小时计时。怎么办呢?一个个好奇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学生疑惑时,我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台报时录音;电视节目预报;列车时刻表,向学生提供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24时计时的素材,当我再次问他们怎么办时,学生们自然地想到用24时计时来表示,从而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 “传”这里的“传”就是教师应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标计有12时与24时的模型钟面,帮助学生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这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告诉学生不是两种时间。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教学时,我还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随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也在随之变化,把抽象的时间变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教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对电视节目播放时间进行计算,再对火车、汽车、轮船、摩托车等这些生活中的运行事物的运行时间的一些计算,概括出了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行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在掌握了这个公式以后,有关的运行时间的计算就彻底解决了。
3 “实践”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我让钟表进入课堂,在教学时间这一阶段,我特意在教室里挂一面时钟,时刻陪伴在学生周围,可以让学生随时去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课后,我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返归生活,如让学生观察银行的营业时间表、公交车站牌上的营运时间以及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展开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
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时空观念模糊,接触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这样安排,自然也有它的道理:我想无非是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所学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生活里发掘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经验到理性地解决疑难。在我的做法中都得到了落实,生活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课始环节和课后环节,重点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后,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再次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做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课中蕴涵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式和思考方法”主要体现在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及教学“时间的简单计算”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再配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进探究性学习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识逐步完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课标同时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把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学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