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整体性角度,即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接受者、教育内容、传授者和教育方法,探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认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1],就成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文章从整体性角度,即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接受者、教育内容、传授者和教育方法,探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无条件接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的讲授往往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这样的单向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起到实效,教育者首先应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来看,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内化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要使基本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激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用“提问式”、“点评式”、“讨论式”、“演讲式”、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教与学犹如唱与和的关系。《墨子·经说下》中说:“唱而不和,是不学也”,“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教和学是共向的,也是互动的,没有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教学互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二、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2]教学内容对教学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亦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实践的深入,理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教学内容也存在着时代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按照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做到一“新”、二“精”、三“管用”。“新”指的是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不断充实新观点、新材料、新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精”就是要突出理论重点,克服传统教学中面面俱到、求多求全的弊端。多中心、多重点往往变成了无中心、无重点,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优化教学内容,要重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叠、与中学相关课程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做好高校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工作;“管用”就是要力求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学生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体系。”[3]只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其自身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性,因此,“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4]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江泽民同志说过:“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5]由于所授课程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甘愿为教育奉献自我的人,一个可作为社会道德模范的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行为世范。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充分信赖时,才能够对其传授的知识产生认同,因此只有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学识魅力。专博相济,一专多通,既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承担课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水平,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教、真做”,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与学科视野,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分析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很好地把握与驾驭教学内容,才能教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与思考。“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6]
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对自身教学效能肯定的能力。从教育学理论看,“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7]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积极的教学效能感,那么,无论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多么深厚、社会科学知识有多么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有多么先进,他的教学都是难于达到好的效果的。一个教学效能感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让学生接受,进而其所授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教学内容要进学生头脑,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教学方法、手段是桥梁,是影响教学实际效果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方式,“一个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PPT)、一言堂、一节课”,存在“五多无少”的问题,即“教师讲授理论、原理多,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少;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多,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少;教师提供现成结论多,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概括结论少;教师按照学科内在逻辑结构展开讲授多,而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少;教师‘独唱’多,教师和学生‘合唱’少等问题”。[8]
为此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和观念的改革,要努力做到“三个转变”,实现“三化”:一是由目前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向“双向交互式”教学转变,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师要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开展课堂讨论等,构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二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方式、手段转变,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推进多媒体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三是由传统主要注重知识考核的“背多分”式闭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的开卷、闭卷、课堂提问等相结合的形式,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02-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8]熊大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6]陈占安.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06:7-8.
[7]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0.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项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8JX26)。
作者简介:王勇(1981—),男,安徽霍山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1],就成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文章从整体性角度,即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接受者、教育内容、传授者和教育方法,探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无条件接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的讲授往往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这样的单向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起到实效,教育者首先应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来看,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内化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要使基本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激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用“提问式”、“点评式”、“讨论式”、“演讲式”、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教与学犹如唱与和的关系。《墨子·经说下》中说:“唱而不和,是不学也”,“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教和学是共向的,也是互动的,没有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教学互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二、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2]教学内容对教学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亦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实践的深入,理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教学内容也存在着时代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按照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做到一“新”、二“精”、三“管用”。“新”指的是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不断充实新观点、新材料、新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精”就是要突出理论重点,克服传统教学中面面俱到、求多求全的弊端。多中心、多重点往往变成了无中心、无重点,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优化教学内容,要重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叠、与中学相关课程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做好高校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工作;“管用”就是要力求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学生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体系。”[3]只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其自身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性,因此,“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4]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江泽民同志说过:“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5]由于所授课程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甘愿为教育奉献自我的人,一个可作为社会道德模范的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行为世范。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充分信赖时,才能够对其传授的知识产生认同,因此只有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学识魅力。专博相济,一专多通,既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承担课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水平,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教、真做”,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与学科视野,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分析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很好地把握与驾驭教学内容,才能教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与思考。“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6]
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对自身教学效能肯定的能力。从教育学理论看,“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7]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积极的教学效能感,那么,无论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多么深厚、社会科学知识有多么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有多么先进,他的教学都是难于达到好的效果的。一个教学效能感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让学生接受,进而其所授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教学内容要进学生头脑,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教学方法、手段是桥梁,是影响教学实际效果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方式,“一个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PPT)、一言堂、一节课”,存在“五多无少”的问题,即“教师讲授理论、原理多,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少;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多,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少;教师提供现成结论多,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概括结论少;教师按照学科内在逻辑结构展开讲授多,而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少;教师‘独唱’多,教师和学生‘合唱’少等问题”。[8]
为此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和观念的改革,要努力做到“三个转变”,实现“三化”:一是由目前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向“双向交互式”教学转变,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师要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开展课堂讨论等,构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二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方式、手段转变,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推进多媒体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三是由传统主要注重知识考核的“背多分”式闭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的开卷、闭卷、课堂提问等相结合的形式,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02-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8]熊大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6]陈占安.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06:7-8.
[7]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0.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项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8JX26)。
作者简介:王勇(1981—),男,安徽霍山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