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发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发音方面探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所受到汉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
【关键词】汉语;中国;二语习得;发音;负迁移
一、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涉足的领域开始不断扩大;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被借鉴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使其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二语习得的探讨日趋深化。研究表明,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中。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标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被称为负迁移。
母语的正迁移对二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汉字,书写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就能很快掌握日语汉字的书写,从而使得日语学习难度降低,这是正迁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移入二语习得中,就形成了负迁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二语中的错误很多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干扰,母语负迁移对目标语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交际策略和篇章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语音角度分析汉语对日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
二、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影响
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习日语之前都认为日语的发音很简单,很好掌握。然而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能把日语的音发准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发音准确、好听的人更可谓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受了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元音发音的负迁移
1.汉日元音的对应
汉语的字音结构简单,分为声母和韵母,字调一般来说被看做是有声母和韵母共同承担,主要表现在韵母上。依据普通话主要元音跟韵母中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科划分出不同的元音级别。出现在单韵母中的元音是一级元音;能够带韵头的元音为二级元音;能够带韵尾的元音是三级元音;既能带韵尾又能带韵头的元音是四级元音。
在日语中有五个基础元音“あ、い、う、え、お”,汉语中都有与之对应的一级元音,其中有三个,不能说完全一致,大体基本相同,分别是“a,i,u”对应“あ、い、う”,剩下的两个日语元音“え”“お”也有相近的发音。比如与“え”相应的是“ei,ai”。与“お”相应的是“o,ao,ou”。
2.元音发音上的差异
其中大体相同的三对元音,分别是“a”对应“あ”,“i”对应“い”,“u”对应“う”。之所以说是大体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是因为其发音方式还是有着非常微妙的差异。其差异如下:
①“a”对应“あ”。在发汉语元音“a”的时候口腔大开,舌头前伸,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
在发日语元音“あ”的时候发音时口自然张开,舌面放平,口型比汉语普通话的“啊”稍小些。
②“i”对应“い”。在发汉语元音“i”的时候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前伸,前舌面上升接近硬胳,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角向两边展开,呈扁平状。
在发日语元音“い”的時候发音时口微微张开,舌面前部隆起,嘴角不要像汉语普通话“衣”那样向两边拉。
③“u”对应“う”。在发汉语元音“u”的时候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后缩,后舌面上升接近硬愕,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唇拢回成一小孔。
在发日语元音“う”的时候双唇略微缩圆,口微开,舌面后部隆起,注意嘴唇不要像汉语普通话“乌”那样用力向前突。
汉日这相似的三组元音,在发音技巧和方法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
母语汉语的发音方式来对日语元音进行发声,其结果自然是不可能准确的。
除了以上大体相同的元音之外,还有两组相近的元音,与 “え”相应的是“ei,ai”,与“お”相应的是“o,ao,ou”。
①“ei,ai”与“え”。在发汉语元音“ei”的时候先发“e”,比单念“e”时舌位前一点,这里的“e”是个中央元音,也就是前面所介绍的韵头,然后向“i”的方向滑动。
在发汉语元音“ai”的时候先发“a",要长而响亮,然后舌位向“i”的方向移动,不到“i”的高度,"i”只表示舌位移动的方向,"i”音要发的短而模糊。
在发日语元音“え”的时候发音时,口半开,比发“あ”时小,但比“い”口型大,舌面前部微微隆起。
②“o,ao,ou”与“お”。在发汉语元音“o”的时候口腔半合,舌位半高,舌头后缩,嘴唇拢圆。
在发汉语元音“ao”的时候先发“a”,这里的“a”舌位靠后,是个后元音,发得响亮,接着向“o”的方向滑动。
在发汉语元音“ou”的时候先发“o”,接着向“u”滑动,舌位不到“u”即停止发音。
在发日语元音“お”的时候发音时双唇自然收圆,口型的大小介于“あ”和“う”之间,舌面的中部、后面微微隆起。
(二)子音发音的负迁移
日语音节中子音的发音也容易受汉语发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舌位和调音点的错误控制上。比如:
か行音中,く必须要轻读,如果读得重就很难听,变成与汉语的“哭”相同了。该行子音在日语中应该发软口盖音,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容易发成类似汉语“哭”的双唇音。
さ行的し这个音比较难发一些,发音要领是舌尖抵住下齿龈,尽量将舌面放平,如果舌尖翘起,则发出来的音就不正确了,变得与汉语的“西”一样了。 す音也属轻音,不能发得重,道理与く音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发该行音时,往往受其母语影响,容易发成“丝”,确需注意。
た行音中,ち是特别的音,需格外注意其发音要领,且都不可以发得过重。发这两个音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发成齿龈音“吃”。
は行音中,ふ音是特殊的,它与该行的其他音不成规律性发音,而且是双唇音,发声时声音发不大声。学生极容易发成唇齿音,即用上唇与下齿相碰,挤出此音,因此需特别注意。
ら行音是日语清音中最难发的一组音,它介于俄语“P”,蒙语“P”与汉语“拉”之间。前两者是卷舌音,后者是平舌音。而日语该行音的发音要领是,将舌尖弹一下上腭后马上放下来,声音借助这一弹的瞬间通过舌尖与上腭的空隙发出来。
日语发音轻柔、优美,但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容易受母语影响把音节读得过重,这样发出来的音就会失去日语原有的味道。
(三)清音和浊音区分上的负迁移
日语中清浊音的区分让很多日语学习者感到困惑,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日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发音特点上。
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区别就在于无声音和有声音上。无声音就是声带不震动发出的声音,有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日语五十音图中カ行、サ行、タ行、ハ行的辅音\k,s,t,h\是无声音,与此相对的ガ行、ザ行、ダ行、バ行的辅音\g,z,d,b\是有声音。如タ和ダ这一对清音和浊音就是通过判断辅音是无声音还是有声音来区分的。
汉语中也有类似于日语的成对出现的清音和浊音,例如:po和bo,ta和da。日汉两种语言的发音即使表记相同舌位上也有很大差别,汉语区分清音和浊音则是以送气和不送气为判断标准。汉语中一般认为送气音就是所谓的清音,不送气音就是所谓的浊音。
显然,声带是否振动和发音时是否送气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对于同一个音,中国人和日本人有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清浊音的判断。由于对于无声不送气音中日两种语言的请浊音划分标准不同,就会造成很多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在听力练习或口语练习中犯错误。例如,很多日语初学者在听到日语录音中的おとうさん(父亲)一词时都有疑问,明明教材上的单词注音中标的是清音,可听起来是却是浊音的“おどうさん”这主要是因为日语中主要是不送气音,所以发清音と的时候也是不送气的。
而汉语中一般认为送气音就是清音,不送气音就是浊音因此,当中国人听到日本人发不送气的と时就会误以为是浊音的ど。
同样,中国人发汉语的浊音时只注意不送气,并不注意声带振动,所以受汉语影响发日语浊音时也容易忽略声带的振动。例如,发日语中“みどり”(绿)的“ど”时,声带不振动就容易发成汉语的((都)中国人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在日本人听来发的就是清音的“と”。
所以,要想把日語中的清浊音发准,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摆脱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积极培养日语的发音习惯。
(四)促音发音的负迁移
日语中的促音是个极特殊的音,因其为顿挫的音节而得名。具体发音要领是,堵住气流,形成一个短促的顿挫,停顿一个节拍的长度,然后突然放开阻塞,使气流急冲而出,再发其后面的音。在文字上用小写的“っ”表示。
这个音并不发生在所有音的前面,而是只出现在か、さ、た、ぱ四行音之前。发生在か行音前的促音叫喉头促音,さ行音和た行音前的促音叫舌突促音,ぱ行音前的促音叫双唇促音。
汉语在很早以前有过入声音,它与日语中促音的特征非常接近。在现代汉语中,广东、福建等一些南方方言中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入声音,但在大部分地区入声音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另外据调查,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图瓦人所使用的图瓦语中存在与日语促音相类似的音,只不过两者在停顿时间长短上略有区别。我国学生在发这个音时最大的问题是停顿时间不够一拍,听起来不像是促音,结果不但容易与非促音混淆,同时也失去了日语促音所拥有的语音美感。
(五)长音和短音的混淆
中国的学生之所以会混淆日语中的长短音主要是因为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即把某个发音拉长一拍或缩短一拍基本上不会改变其含义。
例如,汉语中的“希望”一词中,无论把“希”拉长一拍,还是把“望”拉长一拍,汉语的含义都不会改变。而日语中拉长一拍或缩短一拍就可能变成另一个词,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例如,日语中的“きぼ”(規模)如果拉长一拍就变成了“きぼう”(希望)针对这一问题。所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必须了解中日两种语言的差异,掌握日语发音长短的“拍子”。
三、母语和目的语的交互迁移
外语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母语迁移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过程的阶段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处于初级阶段时,学习者会过多地依赖母语知识,因此母语负迁移形成的错误较多。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和二语知识的积聚,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随之减少,甚至还会出现母语和目的语的交互迁移,即日语的发音、语法、词汇等进入并影响学习者的母语。
母语是语言控制系统中的因素之一。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迁移的研究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尤其对外语教学有指导作用。
对外语教师来说,应该认识到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应趋利避害,采取对比教学、错误分析等教学手段,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有直观的感受。充分利用“同”,利用母语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于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外语教师通过对因负迁移引起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变消极为积极。
(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K13LX160.“广西主要方言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分析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海霞.汉英语音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迁移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6).
[3]杨诎人,邱忠.日语语音语调[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邓圆,讲师,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教学。
【关键词】汉语;中国;二语习得;发音;负迁移
一、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涉足的领域开始不断扩大;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被借鉴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使其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二语习得的探讨日趋深化。研究表明,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中。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标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被称为负迁移。
母语的正迁移对二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汉字,书写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就能很快掌握日语汉字的书写,从而使得日语学习难度降低,这是正迁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移入二语习得中,就形成了负迁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二语中的错误很多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干扰,母语负迁移对目标语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交际策略和篇章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语音角度分析汉语对日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
二、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影响
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习日语之前都认为日语的发音很简单,很好掌握。然而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能把日语的音发准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发音准确、好听的人更可谓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受了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元音发音的负迁移
1.汉日元音的对应
汉语的字音结构简单,分为声母和韵母,字调一般来说被看做是有声母和韵母共同承担,主要表现在韵母上。依据普通话主要元音跟韵母中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科划分出不同的元音级别。出现在单韵母中的元音是一级元音;能够带韵头的元音为二级元音;能够带韵尾的元音是三级元音;既能带韵尾又能带韵头的元音是四级元音。
在日语中有五个基础元音“あ、い、う、え、お”,汉语中都有与之对应的一级元音,其中有三个,不能说完全一致,大体基本相同,分别是“a,i,u”对应“あ、い、う”,剩下的两个日语元音“え”“お”也有相近的发音。比如与“え”相应的是“ei,ai”。与“お”相应的是“o,ao,ou”。
2.元音发音上的差异
其中大体相同的三对元音,分别是“a”对应“あ”,“i”对应“い”,“u”对应“う”。之所以说是大体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是因为其发音方式还是有着非常微妙的差异。其差异如下:
①“a”对应“あ”。在发汉语元音“a”的时候口腔大开,舌头前伸,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
在发日语元音“あ”的时候发音时口自然张开,舌面放平,口型比汉语普通话的“啊”稍小些。
②“i”对应“い”。在发汉语元音“i”的时候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前伸,前舌面上升接近硬胳,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角向两边展开,呈扁平状。
在发日语元音“い”的時候发音时口微微张开,舌面前部隆起,嘴角不要像汉语普通话“衣”那样向两边拉。
③“u”对应“う”。在发汉语元音“u”的时候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后缩,后舌面上升接近硬愕,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唇拢回成一小孔。
在发日语元音“う”的时候双唇略微缩圆,口微开,舌面后部隆起,注意嘴唇不要像汉语普通话“乌”那样用力向前突。
汉日这相似的三组元音,在发音技巧和方法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
母语汉语的发音方式来对日语元音进行发声,其结果自然是不可能准确的。
除了以上大体相同的元音之外,还有两组相近的元音,与 “え”相应的是“ei,ai”,与“お”相应的是“o,ao,ou”。
①“ei,ai”与“え”。在发汉语元音“ei”的时候先发“e”,比单念“e”时舌位前一点,这里的“e”是个中央元音,也就是前面所介绍的韵头,然后向“i”的方向滑动。
在发汉语元音“ai”的时候先发“a",要长而响亮,然后舌位向“i”的方向移动,不到“i”的高度,"i”只表示舌位移动的方向,"i”音要发的短而模糊。
在发日语元音“え”的时候发音时,口半开,比发“あ”时小,但比“い”口型大,舌面前部微微隆起。
②“o,ao,ou”与“お”。在发汉语元音“o”的时候口腔半合,舌位半高,舌头后缩,嘴唇拢圆。
在发汉语元音“ao”的时候先发“a”,这里的“a”舌位靠后,是个后元音,发得响亮,接着向“o”的方向滑动。
在发汉语元音“ou”的时候先发“o”,接着向“u”滑动,舌位不到“u”即停止发音。
在发日语元音“お”的时候发音时双唇自然收圆,口型的大小介于“あ”和“う”之间,舌面的中部、后面微微隆起。
(二)子音发音的负迁移
日语音节中子音的发音也容易受汉语发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舌位和调音点的错误控制上。比如:
か行音中,く必须要轻读,如果读得重就很难听,变成与汉语的“哭”相同了。该行子音在日语中应该发软口盖音,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容易发成类似汉语“哭”的双唇音。
さ行的し这个音比较难发一些,发音要领是舌尖抵住下齿龈,尽量将舌面放平,如果舌尖翘起,则发出来的音就不正确了,变得与汉语的“西”一样了。 す音也属轻音,不能发得重,道理与く音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发该行音时,往往受其母语影响,容易发成“丝”,确需注意。
た行音中,ち是特别的音,需格外注意其发音要领,且都不可以发得过重。发这两个音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发成齿龈音“吃”。
は行音中,ふ音是特殊的,它与该行的其他音不成规律性发音,而且是双唇音,发声时声音发不大声。学生极容易发成唇齿音,即用上唇与下齿相碰,挤出此音,因此需特别注意。
ら行音是日语清音中最难发的一组音,它介于俄语“P”,蒙语“P”与汉语“拉”之间。前两者是卷舌音,后者是平舌音。而日语该行音的发音要领是,将舌尖弹一下上腭后马上放下来,声音借助这一弹的瞬间通过舌尖与上腭的空隙发出来。
日语发音轻柔、优美,但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容易受母语影响把音节读得过重,这样发出来的音就会失去日语原有的味道。
(三)清音和浊音区分上的负迁移
日语中清浊音的区分让很多日语学习者感到困惑,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日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发音特点上。
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区别就在于无声音和有声音上。无声音就是声带不震动发出的声音,有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日语五十音图中カ行、サ行、タ行、ハ行的辅音\k,s,t,h\是无声音,与此相对的ガ行、ザ行、ダ行、バ行的辅音\g,z,d,b\是有声音。如タ和ダ这一对清音和浊音就是通过判断辅音是无声音还是有声音来区分的。
汉语中也有类似于日语的成对出现的清音和浊音,例如:po和bo,ta和da。日汉两种语言的发音即使表记相同舌位上也有很大差别,汉语区分清音和浊音则是以送气和不送气为判断标准。汉语中一般认为送气音就是所谓的清音,不送气音就是所谓的浊音。
显然,声带是否振动和发音时是否送气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对于同一个音,中国人和日本人有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清浊音的判断。由于对于无声不送气音中日两种语言的请浊音划分标准不同,就会造成很多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在听力练习或口语练习中犯错误。例如,很多日语初学者在听到日语录音中的おとうさん(父亲)一词时都有疑问,明明教材上的单词注音中标的是清音,可听起来是却是浊音的“おどうさん”这主要是因为日语中主要是不送气音,所以发清音と的时候也是不送气的。
而汉语中一般认为送气音就是清音,不送气音就是浊音因此,当中国人听到日本人发不送气的と时就会误以为是浊音的ど。
同样,中国人发汉语的浊音时只注意不送气,并不注意声带振动,所以受汉语影响发日语浊音时也容易忽略声带的振动。例如,发日语中“みどり”(绿)的“ど”时,声带不振动就容易发成汉语的((都)中国人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在日本人听来发的就是清音的“と”。
所以,要想把日語中的清浊音发准,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摆脱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积极培养日语的发音习惯。
(四)促音发音的负迁移
日语中的促音是个极特殊的音,因其为顿挫的音节而得名。具体发音要领是,堵住气流,形成一个短促的顿挫,停顿一个节拍的长度,然后突然放开阻塞,使气流急冲而出,再发其后面的音。在文字上用小写的“っ”表示。
这个音并不发生在所有音的前面,而是只出现在か、さ、た、ぱ四行音之前。发生在か行音前的促音叫喉头促音,さ行音和た行音前的促音叫舌突促音,ぱ行音前的促音叫双唇促音。
汉语在很早以前有过入声音,它与日语中促音的特征非常接近。在现代汉语中,广东、福建等一些南方方言中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入声音,但在大部分地区入声音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另外据调查,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图瓦人所使用的图瓦语中存在与日语促音相类似的音,只不过两者在停顿时间长短上略有区别。我国学生在发这个音时最大的问题是停顿时间不够一拍,听起来不像是促音,结果不但容易与非促音混淆,同时也失去了日语促音所拥有的语音美感。
(五)长音和短音的混淆
中国的学生之所以会混淆日语中的长短音主要是因为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即把某个发音拉长一拍或缩短一拍基本上不会改变其含义。
例如,汉语中的“希望”一词中,无论把“希”拉长一拍,还是把“望”拉长一拍,汉语的含义都不会改变。而日语中拉长一拍或缩短一拍就可能变成另一个词,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例如,日语中的“きぼ”(規模)如果拉长一拍就变成了“きぼう”(希望)针对这一问题。所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必须了解中日两种语言的差异,掌握日语发音长短的“拍子”。
三、母语和目的语的交互迁移
外语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母语迁移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过程的阶段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处于初级阶段时,学习者会过多地依赖母语知识,因此母语负迁移形成的错误较多。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和二语知识的积聚,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随之减少,甚至还会出现母语和目的语的交互迁移,即日语的发音、语法、词汇等进入并影响学习者的母语。
母语是语言控制系统中的因素之一。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迁移的研究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尤其对外语教学有指导作用。
对外语教师来说,应该认识到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应趋利避害,采取对比教学、错误分析等教学手段,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有直观的感受。充分利用“同”,利用母语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于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外语教师通过对因负迁移引起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变消极为积极。
(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K13LX160.“广西主要方言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分析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海霞.汉英语音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迁移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6).
[3]杨诎人,邱忠.日语语音语调[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邓圆,讲师,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