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电视新闻“广播化”等特点,和在对现场新闻“海啸事件”报道过程中的表现,论述了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所显现出的优势,是做成功的新闻栏目值得借鉴的基础,从中也相应体现了现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说新闻” 、栏目包装 、 主持方式、 印度洋海啸报道 、人文情感.
电视新闻类节目一直给人的印象,大都是严肃、死板的。虽然这种播音方式比较庄重、严肃,看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但其缺点是缺少一种轻松的气氛,也少趣味性,节目时间长了甚至就会让人产生想换台的感觉。后来渐渐发现许多新闻类节目也开始有了风格的转变。尤其是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节目中看到,原来新闻也可以很轻松,很亲切。
在凤凰台,最能令人感到这种轻松气氛的,就是《时事直通车》,这是一档晚间新闻栏目。它的屏幕画面非常简单:主持人在随口述内容而不断变化的,放大了的背景图像前,用最亲切通俗的话语,直接讲述每日时事新闻的内容,并做简要的评论,没有任何可依照的新闻稿。整个栏目信息密集、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时事直通车》完全是在聊天儿似的“说新闻”的形式,还是很新鲜另类的。
栏目只是这种聊天儿式“说新闻”的新形式吗?为什么《时事直通车》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呢?这的确值得思考。
如果要归结它成功的原因,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最早实现电视新闻的“广播化”播出。
先不谈“说新闻”这种栏目形式的优点,单就“在国内最早”推出电视新闻广播化播出的方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这一点上,凤凰台可谓占尽了先机。 另一方面,“说新闻”这一形式的定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完全符合了一定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要求。凤凰卫视信号覆盖的地区多是繁华的城市,城市内的受众群体大都是较为忙碌的上班族,不可能总是有空坐下来静静的看很长时间的电视。一边开着电视机,一边忙其它的事情,可以说已经成为许多忙碌的现代都市人,比较普遍的生活习惯。因此,《时事直通车》的聪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它稍微的减化了对电视新闻“看”的因素,主要以“说”和“听”的因素为主,使观众即使不看电视画面,也能接收到完整的信息。这样就把宝贵的时间,双倍充分的利用起来了,既能忙手边的事情,又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第二,栏目包装的重要性。
包装使一个节目具有了好看的外衣,也使节目更具生命力。以前多是娱乐节目有片花或是形象广告。现在新闻栏目也一改严肃的外表,穿起了靓丽的“外衣”。凤凰卫视就十分重视对栏目的包装, 拿《时事直通车》的形象广告语举例来说:“收看凤凰卫视便俨如搭乘上一列信息直通车…《时事直通车》,带你通往更广阔无界限的知识领域,大家岂能错过?”多具“煽动性”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也许也就是因为广告内所体现的这种轻松氛围,几乎使人一下子就能改变以往对新闻节目既定的那种严肃的印象! 可见,用一个创意精良的形象广告来包装新闻栏目,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这么简单。
第三,栏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时所起到的作用。
要想体现出现代新闻的传播策略,使栏目不断创新并与国际接轨,新闻主持人的选择是首要前提。因为“说”新闻的表现形式,是把主持人定位在与观众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像朋友一样真诚面对受众,为受众服务。所以在这个平民化的时代,“说”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也使节目与受众之间多了一份“交流感”。
在所有这类新闻栏目中,之所以《时事直通车》较为突出,首先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讲述方式。在新闻节目的主持过程中,凤凰台主持人更自然的表现了对新闻内容的把握和對新闻的敏感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中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时事直通车》采取的,是一种新闻点评式讲述的形式,我个人觉得是相对深刻和生动的,虽然栏目结尾的字幕上总是打出:“纯属个人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的字样,但我却常常可以在主持人的点评中感到一种共鸣,这种共鸣久而久之使我对新闻本不感兴趣的态度,转变的开始关心国内外大事了。
另外,除了在演播室内的新闻,《时事直通车》栏目的内容,也常展现现场的新闻。《时事直通车》对新闻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体现出栏目在这方面的优势。2004年底,印度洋的一场海啸,夺取了数十万人宝贵的生命。这个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灾难,自然倍受媒体关注。 这种重大事件最能引起公众的注目,而对于媒体来说,对这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难度较高,可也最能体现出媒介的作用。
那段时间,坚持收看了几家电视台的连续性相关报道。发现内地的新闻和凤凰台《时事直通车》栏目的报道差异太大了。看完《时事直通车》的报道,不夸张地说我都感动得哭了,也体现出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凤凰卫视对这次海啸的报道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印刻的印象:“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显得是这么的渺小!”。看过栏目的报道,不只是感动,也使我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哪怕自己只有绵薄之力,也应该尽自身所能的伸出援助之手,也突然觉得我与那灾难地点的距离其实很近,甚至我就参与其中。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想来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节目直播的角度。
这次海啸报道中,凤凰卫视对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触角敏锐,从不同拍摄角度的直播和转播中,多侧面地让所有电视新闻观众感受了整个灾难现场的全景。以《时事直通车》为例:其报道涵盖了海啸过程、灾情、急救常识、当地人民灾后的重建工作、各国赈灾救援情况、事件的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到相关于海啸的任何信息。
第二,对灾难的重视程度较高。
在这点上,凤凰卫视在对这次灾难全程性报道的连续性方面,和报道的强度力度方面体现无疑。凤凰卫视为了做更全面地直播报道,连续多日停掉了几档日常节目,或者是他类节目的内容也全部是关注海啸的。 并且还在屏幕下方滚动字幕新闻,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等各个受灾国的死亡人数、灾情等做及时的更新,便于受众随时了解各个受灾国家的情况。由此看出,在海啸事件直播中,凤凰卫视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介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媒体对灾难的重视程度之高。
第三,气氛效果的作用。
“地球上若有一人受苦,全人类就要一起哀痛”这是凤凰卫视的一个募捐广告语,广告的一个画面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位肤色和我不同的母亲跌坐在地上,怀里抱着自己在海啸中丧生的孩子,绝望的哭泣着……显然这个广告不是导演出来的,就只是记者在灾难现场拍摄的千千万万个画面之一。这样惨痛而又最为真实的画面,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它所渲染出的哀伤气氛也是无可比拟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就是使我们对灾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悲痛。这种气氛所带来的感受,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可视、可感程度,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第四,投入了适当的人文情感。
在这次海啸报道中,凤凰卫视策划了大型捐款赈灾活动,并开设了专门的银行赈灾捐款账号,重复在整个屏幕上长时间显示,把媒体的关怀之情和人文情感付诸于具体行动之中,体现出很强的感染力。
不仅限于《时事直通车》,或是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所有的新闻,不管是直播现场的还是演播室内的,只要做到以真实的情感做新闻,以受众为本位,不以收视率或商业炒作为唯一目的,我们也就会在节目中感受到新闻生动的生命力。
最后要说的是,对凤凰卫视新闻栏目的赞扬,并不代表我盲目的认为它没有任何缺陷。拿它和国内的一些电视台相比较而言,从中可以看到的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点。 现今社会,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所有媒体,在面对着越来越快的、全球性的新闻改革脚步的加快,和国外优秀媒介的竞争等等,如何应对危机、克服难题,深刻的发掘自身优势,并做到能不断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才是保证并保持作出成功新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电视学》主编:刘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火凤凰》主编:朱光烈 [现代出版社]
《世界电视与传媒机构》 主编:唐世鼎 黎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说新闻” 、栏目包装 、 主持方式、 印度洋海啸报道 、人文情感.
电视新闻类节目一直给人的印象,大都是严肃、死板的。虽然这种播音方式比较庄重、严肃,看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但其缺点是缺少一种轻松的气氛,也少趣味性,节目时间长了甚至就会让人产生想换台的感觉。后来渐渐发现许多新闻类节目也开始有了风格的转变。尤其是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节目中看到,原来新闻也可以很轻松,很亲切。
在凤凰台,最能令人感到这种轻松气氛的,就是《时事直通车》,这是一档晚间新闻栏目。它的屏幕画面非常简单:主持人在随口述内容而不断变化的,放大了的背景图像前,用最亲切通俗的话语,直接讲述每日时事新闻的内容,并做简要的评论,没有任何可依照的新闻稿。整个栏目信息密集、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时事直通车》完全是在聊天儿似的“说新闻”的形式,还是很新鲜另类的。
栏目只是这种聊天儿式“说新闻”的新形式吗?为什么《时事直通车》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呢?这的确值得思考。
如果要归结它成功的原因,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最早实现电视新闻的“广播化”播出。
先不谈“说新闻”这种栏目形式的优点,单就“在国内最早”推出电视新闻广播化播出的方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这一点上,凤凰台可谓占尽了先机。 另一方面,“说新闻”这一形式的定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完全符合了一定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要求。凤凰卫视信号覆盖的地区多是繁华的城市,城市内的受众群体大都是较为忙碌的上班族,不可能总是有空坐下来静静的看很长时间的电视。一边开着电视机,一边忙其它的事情,可以说已经成为许多忙碌的现代都市人,比较普遍的生活习惯。因此,《时事直通车》的聪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它稍微的减化了对电视新闻“看”的因素,主要以“说”和“听”的因素为主,使观众即使不看电视画面,也能接收到完整的信息。这样就把宝贵的时间,双倍充分的利用起来了,既能忙手边的事情,又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第二,栏目包装的重要性。
包装使一个节目具有了好看的外衣,也使节目更具生命力。以前多是娱乐节目有片花或是形象广告。现在新闻栏目也一改严肃的外表,穿起了靓丽的“外衣”。凤凰卫视就十分重视对栏目的包装, 拿《时事直通车》的形象广告语举例来说:“收看凤凰卫视便俨如搭乘上一列信息直通车…《时事直通车》,带你通往更广阔无界限的知识领域,大家岂能错过?”多具“煽动性”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也许也就是因为广告内所体现的这种轻松氛围,几乎使人一下子就能改变以往对新闻节目既定的那种严肃的印象! 可见,用一个创意精良的形象广告来包装新闻栏目,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这么简单。
第三,栏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时所起到的作用。
要想体现出现代新闻的传播策略,使栏目不断创新并与国际接轨,新闻主持人的选择是首要前提。因为“说”新闻的表现形式,是把主持人定位在与观众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像朋友一样真诚面对受众,为受众服务。所以在这个平民化的时代,“说”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也使节目与受众之间多了一份“交流感”。
在所有这类新闻栏目中,之所以《时事直通车》较为突出,首先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讲述方式。在新闻节目的主持过程中,凤凰台主持人更自然的表现了对新闻内容的把握和對新闻的敏感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中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时事直通车》采取的,是一种新闻点评式讲述的形式,我个人觉得是相对深刻和生动的,虽然栏目结尾的字幕上总是打出:“纯属个人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的字样,但我却常常可以在主持人的点评中感到一种共鸣,这种共鸣久而久之使我对新闻本不感兴趣的态度,转变的开始关心国内外大事了。
另外,除了在演播室内的新闻,《时事直通车》栏目的内容,也常展现现场的新闻。《时事直通车》对新闻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体现出栏目在这方面的优势。2004年底,印度洋的一场海啸,夺取了数十万人宝贵的生命。这个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灾难,自然倍受媒体关注。 这种重大事件最能引起公众的注目,而对于媒体来说,对这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难度较高,可也最能体现出媒介的作用。
那段时间,坚持收看了几家电视台的连续性相关报道。发现内地的新闻和凤凰台《时事直通车》栏目的报道差异太大了。看完《时事直通车》的报道,不夸张地说我都感动得哭了,也体现出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凤凰卫视对这次海啸的报道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印刻的印象:“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显得是这么的渺小!”。看过栏目的报道,不只是感动,也使我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哪怕自己只有绵薄之力,也应该尽自身所能的伸出援助之手,也突然觉得我与那灾难地点的距离其实很近,甚至我就参与其中。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想来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节目直播的角度。
这次海啸报道中,凤凰卫视对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触角敏锐,从不同拍摄角度的直播和转播中,多侧面地让所有电视新闻观众感受了整个灾难现场的全景。以《时事直通车》为例:其报道涵盖了海啸过程、灾情、急救常识、当地人民灾后的重建工作、各国赈灾救援情况、事件的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到相关于海啸的任何信息。
第二,对灾难的重视程度较高。
在这点上,凤凰卫视在对这次灾难全程性报道的连续性方面,和报道的强度力度方面体现无疑。凤凰卫视为了做更全面地直播报道,连续多日停掉了几档日常节目,或者是他类节目的内容也全部是关注海啸的。 并且还在屏幕下方滚动字幕新闻,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等各个受灾国的死亡人数、灾情等做及时的更新,便于受众随时了解各个受灾国家的情况。由此看出,在海啸事件直播中,凤凰卫视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介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媒体对灾难的重视程度之高。
第三,气氛效果的作用。
“地球上若有一人受苦,全人类就要一起哀痛”这是凤凰卫视的一个募捐广告语,广告的一个画面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位肤色和我不同的母亲跌坐在地上,怀里抱着自己在海啸中丧生的孩子,绝望的哭泣着……显然这个广告不是导演出来的,就只是记者在灾难现场拍摄的千千万万个画面之一。这样惨痛而又最为真实的画面,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它所渲染出的哀伤气氛也是无可比拟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就是使我们对灾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悲痛。这种气氛所带来的感受,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可视、可感程度,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第四,投入了适当的人文情感。
在这次海啸报道中,凤凰卫视策划了大型捐款赈灾活动,并开设了专门的银行赈灾捐款账号,重复在整个屏幕上长时间显示,把媒体的关怀之情和人文情感付诸于具体行动之中,体现出很强的感染力。
不仅限于《时事直通车》,或是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所有的新闻,不管是直播现场的还是演播室内的,只要做到以真实的情感做新闻,以受众为本位,不以收视率或商业炒作为唯一目的,我们也就会在节目中感受到新闻生动的生命力。
最后要说的是,对凤凰卫视新闻栏目的赞扬,并不代表我盲目的认为它没有任何缺陷。拿它和国内的一些电视台相比较而言,从中可以看到的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点。 现今社会,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所有媒体,在面对着越来越快的、全球性的新闻改革脚步的加快,和国外优秀媒介的竞争等等,如何应对危机、克服难题,深刻的发掘自身优势,并做到能不断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才是保证并保持作出成功新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电视学》主编:刘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火凤凰》主编:朱光烈 [现代出版社]
《世界电视与传媒机构》 主编:唐世鼎 黎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