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式举措。根据依法治国理念和法制思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法制的理念和法制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教学的任务、目标和过程之中,努力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全方位育人相统一、道德与法制教育相统一的法治价值取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价值取向 德育与法制教育融合
现代法治理念极其价值取向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素质育人的过程,它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我们要从国家建设需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把思政课教学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依托,与学法、知法、懂法相贯通,在教学中为法治建设及其法治理论与实践尽责任,以法制价值取向总揽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具有法制思维和价值取向的新生力量,以现代法治理念适应于新形势,适应于新时代,为依法治国的实施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价值取向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法律治理国家,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崛起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程中确立的。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从而保证了法律的正义、公平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宗旨。法律又从制度上保证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宪法将人们民主的权利以及国家的性质、任务及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全国人民享有各种形式来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依法办事。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国家法律行驶职权。实行依法治国是促进大学生及全体人民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治价值取向的基本要点。法治是执法和立法的手段和方法,而執法和立法都是管理国家具有价值意义的重要举动。执法因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产生价值;立法因建立符合善意、合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影响的法律而产生价值。现代法治所要求的立法和执法,既不单纯表现为法律秩序,又包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同时以维护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政局稳定为目标的法治价值基础和取向。
法治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人本服务和效益优先。人本服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人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尊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承认财富因劳动能力不同的差异化现象,并保护私有财产和人的正当利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的实施,保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同时追求法治效益最大化,保证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实现法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二、法治价值取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知识水平相统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依法建设的轨道,中央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保证了法治价值取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法治价值取向日益显现。
(一)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及培养方向
法治价值取向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培育遵纪守法的理念,社会各项秩序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要弘扬正气,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价值取向倡导法律至上,依法调解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人员依法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内在的要求和表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思政教育要求以道德风尚育人,以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遵循法律所指引的为人、处事和干事业的基本方法。
(二)内容的贯通和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道德、理想信念、人生的价值、法治建设、爱国主义等,这些内容的传播都包含着法制价值取向的理念。法治的施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道德是法治的前提和维护对象,一定的法治都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服务,固化和维护统治阶级的道德。理想信念及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法治的理念下运行,个人的理想信念外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人生的信念只有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方式方法互为促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道德的影响力和内心信念的执着,是受众主体的自律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不分年龄、层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指示作用。法治价值取向的功能表现为对法律的敬畏和强制性的约束,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行为的一种促进和规范。法治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三、法治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法治价值取向应该是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思政教育的法治价值取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法治价值取向以刚性的标准、严格的要求,为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筑底气提供有效保障,而思政教育为法制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
(一)法制价值取向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法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引领人生,启迪大学生思想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既有教育的功能也有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来遵守,依靠自觉的行动来践行,这种教育方式缺少刚性的标准和量化的规定。建立法治的价值取向,培育法治的理念,有助于将思政教育的内在的规律、要求、经验和方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升为制度和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明确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层面的制度和法规来进一步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二)法治价值取向有助于思政教育进一步彰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个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法治的理念、法治的规定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法治价值取向引领大学生生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义务。以法治价值取向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加教育的使命感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荣誉感,也会增加受教育者内心归属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都是强调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中国梦意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法律所规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三)法治价值取向的思政教育有利于依法治校
高校的思政教育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思想的支撑,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举措皆源于依法办事。以法治价值取向建设和谐校园其实质在于用文化感染人的思想,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法律至上理念。高校的师生及管理者都必须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享有和行驶法定职权和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共同遵守法治理念的优先适用性。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力的制约,学校的管理权力、学生的权利主张,都需法律的调节和制约。特别是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必须严格遵守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原则要求,构建高校崇尚法律、按规则办事的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法治价值取向强调人权的保障。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高校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保障大学生人权,也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法治价值取向的思维深入到师生心中,渗透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四、法治价值取向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在要求
法治价值取向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法治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理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一种制度体系。
(一)良好的法治价值取向促进思政教育的认同,促进高校依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1、坚持依法管理学生事务。管理依靠对制度的执行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制定的相关规定相抵触,不得以学校管理的需要擅自更改国家的刚性规定。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做好调研,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尤其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倾听学生及代表的意见。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寻找管理和服务的结合点,学生即使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制度的建立要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制度的育人效应。2、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按照制度办事就是在对待学生奖励、评优、入党入团、处罚、批评等各项工作都应按照国家和校内的规定正常进行,不能人为随意改变,人为造成不公。3、法治价值取向要求程序公平公开。在有关学生管理的事务和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对制度的执行工作要做到事先告知、事中客观推进,事后经得起调查和考验,保证师生的申诉权、对结果的异议权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势是国家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由注重保护公权向注重保护私权的转变,由排斥、忽视私有经济向平等保护私有经济的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学生法律上的平等权须得到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学校和学生之间具有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2、学生民主管理的权利须得到尊重。高等学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学校管理。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是高校开放办学的表现,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动作为。尊重和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畅通学生合理的诉求,这本身就是依法治校,弘扬法治的价值取向。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差异化的选择性,理性引导学生的文化选择。文化的繁荣来自百花争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学生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涉猎多元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高校的管理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三)以法治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1、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精神。法治社会要求公平、正义、道德,这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理性思维,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对其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規定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等有所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识。
2、在处理自我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要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要学会趋利避害,在保护自我的同时,在法律的关系范围内及时有效地收集证据,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依据法律的诉讼程序开展维权活动,以合法的渠道讨回公道,以合法的程序表达合法的诉求。讲法理就是当法律规定出现真空或冲突时,要依据法理确定适用的原则,学会运用法律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最具活力的主人,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最具有爱国的感召力和责任感,也能激发使命感和凝聚力,公民意识有助于内化为建设祖国的道德力量和行为准则。作为国家公民,法律价值取向要求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两者互不可缺。因此,大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应强调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罗安成.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J].晋中学院学报,2006(4):50-52.
[2]王文惠.论建设法治政府的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 2009(9):25-28.
[3]张树俊.论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6.
作者简介:闫冰(1966—),男,安徽灵璧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价值取向 德育与法制教育融合
现代法治理念极其价值取向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素质育人的过程,它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我们要从国家建设需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把思政课教学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依托,与学法、知法、懂法相贯通,在教学中为法治建设及其法治理论与实践尽责任,以法制价值取向总揽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具有法制思维和价值取向的新生力量,以现代法治理念适应于新形势,适应于新时代,为依法治国的实施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价值取向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法律治理国家,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崛起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程中确立的。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从而保证了法律的正义、公平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宗旨。法律又从制度上保证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宪法将人们民主的权利以及国家的性质、任务及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全国人民享有各种形式来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依法办事。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国家法律行驶职权。实行依法治国是促进大学生及全体人民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治价值取向的基本要点。法治是执法和立法的手段和方法,而執法和立法都是管理国家具有价值意义的重要举动。执法因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产生价值;立法因建立符合善意、合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影响的法律而产生价值。现代法治所要求的立法和执法,既不单纯表现为法律秩序,又包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同时以维护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政局稳定为目标的法治价值基础和取向。
法治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人本服务和效益优先。人本服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人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尊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承认财富因劳动能力不同的差异化现象,并保护私有财产和人的正当利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的实施,保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同时追求法治效益最大化,保证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实现法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二、法治价值取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知识水平相统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依法建设的轨道,中央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保证了法治价值取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法治价值取向日益显现。
(一)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及培养方向
法治价值取向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培育遵纪守法的理念,社会各项秩序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要弘扬正气,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价值取向倡导法律至上,依法调解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人员依法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内在的要求和表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思政教育要求以道德风尚育人,以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遵循法律所指引的为人、处事和干事业的基本方法。
(二)内容的贯通和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道德、理想信念、人生的价值、法治建设、爱国主义等,这些内容的传播都包含着法制价值取向的理念。法治的施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道德是法治的前提和维护对象,一定的法治都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服务,固化和维护统治阶级的道德。理想信念及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法治的理念下运行,个人的理想信念外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人生的信念只有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方式方法互为促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道德的影响力和内心信念的执着,是受众主体的自律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不分年龄、层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指示作用。法治价值取向的功能表现为对法律的敬畏和强制性的约束,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行为的一种促进和规范。法治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三、法治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法治价值取向应该是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思政教育的法治价值取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法治价值取向以刚性的标准、严格的要求,为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筑底气提供有效保障,而思政教育为法制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
(一)法制价值取向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法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引领人生,启迪大学生思想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既有教育的功能也有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来遵守,依靠自觉的行动来践行,这种教育方式缺少刚性的标准和量化的规定。建立法治的价值取向,培育法治的理念,有助于将思政教育的内在的规律、要求、经验和方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升为制度和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明确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层面的制度和法规来进一步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二)法治价值取向有助于思政教育进一步彰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个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法治的理念、法治的规定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法治价值取向引领大学生生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义务。以法治价值取向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加教育的使命感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荣誉感,也会增加受教育者内心归属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都是强调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中国梦意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法律所规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三)法治价值取向的思政教育有利于依法治校
高校的思政教育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思想的支撑,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举措皆源于依法办事。以法治价值取向建设和谐校园其实质在于用文化感染人的思想,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法律至上理念。高校的师生及管理者都必须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享有和行驶法定职权和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共同遵守法治理念的优先适用性。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力的制约,学校的管理权力、学生的权利主张,都需法律的调节和制约。特别是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必须严格遵守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原则要求,构建高校崇尚法律、按规则办事的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法治价值取向强调人权的保障。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高校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保障大学生人权,也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法治价值取向的思维深入到师生心中,渗透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四、法治价值取向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在要求
法治价值取向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法治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理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一种制度体系。
(一)良好的法治价值取向促进思政教育的认同,促进高校依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1、坚持依法管理学生事务。管理依靠对制度的执行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制定的相关规定相抵触,不得以学校管理的需要擅自更改国家的刚性规定。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做好调研,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尤其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倾听学生及代表的意见。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寻找管理和服务的结合点,学生即使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制度的建立要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制度的育人效应。2、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按照制度办事就是在对待学生奖励、评优、入党入团、处罚、批评等各项工作都应按照国家和校内的规定正常进行,不能人为随意改变,人为造成不公。3、法治价值取向要求程序公平公开。在有关学生管理的事务和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对制度的执行工作要做到事先告知、事中客观推进,事后经得起调查和考验,保证师生的申诉权、对结果的异议权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势是国家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由注重保护公权向注重保护私权的转变,由排斥、忽视私有经济向平等保护私有经济的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学生法律上的平等权须得到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学校和学生之间具有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2、学生民主管理的权利须得到尊重。高等学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学校管理。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是高校开放办学的表现,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动作为。尊重和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畅通学生合理的诉求,这本身就是依法治校,弘扬法治的价值取向。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差异化的选择性,理性引导学生的文化选择。文化的繁荣来自百花争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学生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涉猎多元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高校的管理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三)以法治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1、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精神。法治社会要求公平、正义、道德,这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理性思维,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对其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規定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等有所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识。
2、在处理自我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要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要学会趋利避害,在保护自我的同时,在法律的关系范围内及时有效地收集证据,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依据法律的诉讼程序开展维权活动,以合法的渠道讨回公道,以合法的程序表达合法的诉求。讲法理就是当法律规定出现真空或冲突时,要依据法理确定适用的原则,学会运用法律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最具活力的主人,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最具有爱国的感召力和责任感,也能激发使命感和凝聚力,公民意识有助于内化为建设祖国的道德力量和行为准则。作为国家公民,法律价值取向要求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两者互不可缺。因此,大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应强调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罗安成.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J].晋中学院学报,2006(4):50-52.
[2]王文惠.论建设法治政府的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 2009(9):25-28.
[3]张树俊.论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6.
作者简介:闫冰(1966—),男,安徽灵璧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