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情境创设应遵循课堂客观规律,才能锦上添花。
一、创设情境应紧扣课题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众口杂言。生1说:“老师有一点胖”。生2:“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生3:“老师每天都抹口红。”生4:“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生5:“老师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您。”……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对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的帮助不大,这种离教学内容较远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应真实可信
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加法、减法》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昨天,我们学校召开了运动会,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项目的比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大家都很高兴。运动会上我们班53名同学中有38名參加了项目,有多少人没有参加项目呢?
我打开教材,发现书中正是要求53—□=38。是数量的巧合呢,还是人为的编造呢?我马上数了数班级人数,并非53人,而是55人。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为人师者“精心设计”出的“谎言”。
三、创设情境应洋溢童趣
一位老师教学《10的加减法》巩固练习设计“采花蜜”的情境:先在屏幕上投影出一张画有许多蜜蜂在采花的美丽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然后给小朋友发写着算式7+3、10-2、10-7、4+6、5+5……的卡片,并给这些小朋友戴上“小蜜蜂”的头饰,表示他们是有任务的“小蜜蜂”。随着《爱劳动》的快乐曲,这些“小蜜蜂”迈着轻盈的舞步“飞”到写有算式结果“花朵”前,面向同学,让大家评议,看哪一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好。
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情境教学设计,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段动画录像或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为学习“助兴”,但这些教学情境的运用能否真正优化师生的教与学呢?“小蜜蜂采花蜜”的热闹活动,其实质也就是一个画等号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是“膨化”了的。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情境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或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情境力求直接简洁
一位老师教《认识图形》一课,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旁边有3个孩子喜爱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小波。教师点击一下屏幕: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什么呢!
生:拉拉。
不久,教师又点击一下屏幕: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什么呢?
生:这是丁丁。
……
教师原意是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结果学习注意力移到了“拉拉”、“丁丁”、“ 小波”等动画人物上。情境不是“装饰”,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
五、创设情境适量得体
一位老师教学《倍的认识》,设计如下情境:小猴聪聪爱科学研究。最近,它研制出一种果树,不仅能生长出又香又甜的水蜜桃,还可以结出金灿灿的大鸭梨、红红的大柿子、大石榴等水果。丰收的季节到了,聪聪望着满树的累累果实,心想:水果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我应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于是,它就邀请小兔、小狗、小猪等召开了“丰收联欢会”。联欢会上,聪聪给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数量上看,我们这些小伙伴之间有许多倍数关系,如果谁能答出来,我就奖给谁最爱吃的水果。小动物们经过仔细观察,很快数出了各种动物的数目:长颈鹿2只、小狗5只、山羊6只、松鼠7只、刺猬10只、小猪11头、小兔14只。接着小动物们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倍数关系。聪聪听了小动物们的回答非常满意,并亲自摘下水果奖给它们。接着老师让学生回答小动物们到底说出了哪些倍数关系呢?
在本案例中,从教学内容的引入过程看,出现了小猴爱科学研究,小猴研制出一种奇异的果树、果树丰收、小猴召开“丰收联欢会”等等信息,真正的教学内容倍数关系只到最后才得以“出场”。而此前的奇异的果树,美味的果实、热闹的联欢会不能不引起好奇、好玩、好吃的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如此复杂、丰富的情节,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问题的引入显得繁琐而艰涩。
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时效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课堂中继续得以广泛运用是可以想见的。只要正视问题,客观务实,避免教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效自然不能低估。
(作者联通:563100贵州省遵义县永乐镇骊龙小学)
一、创设情境应紧扣课题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众口杂言。生1说:“老师有一点胖”。生2:“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生3:“老师每天都抹口红。”生4:“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生5:“老师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您。”……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对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的帮助不大,这种离教学内容较远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应真实可信
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加法、减法》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昨天,我们学校召开了运动会,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项目的比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大家都很高兴。运动会上我们班53名同学中有38名參加了项目,有多少人没有参加项目呢?
我打开教材,发现书中正是要求53—□=38。是数量的巧合呢,还是人为的编造呢?我马上数了数班级人数,并非53人,而是55人。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为人师者“精心设计”出的“谎言”。
三、创设情境应洋溢童趣
一位老师教学《10的加减法》巩固练习设计“采花蜜”的情境:先在屏幕上投影出一张画有许多蜜蜂在采花的美丽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然后给小朋友发写着算式7+3、10-2、10-7、4+6、5+5……的卡片,并给这些小朋友戴上“小蜜蜂”的头饰,表示他们是有任务的“小蜜蜂”。随着《爱劳动》的快乐曲,这些“小蜜蜂”迈着轻盈的舞步“飞”到写有算式结果“花朵”前,面向同学,让大家评议,看哪一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好。
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情境教学设计,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段动画录像或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为学习“助兴”,但这些教学情境的运用能否真正优化师生的教与学呢?“小蜜蜂采花蜜”的热闹活动,其实质也就是一个画等号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是“膨化”了的。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情境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或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情境力求直接简洁
一位老师教《认识图形》一课,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旁边有3个孩子喜爱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小波。教师点击一下屏幕: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什么呢!
生:拉拉。
不久,教师又点击一下屏幕: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什么呢?
生:这是丁丁。
……
教师原意是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结果学习注意力移到了“拉拉”、“丁丁”、“ 小波”等动画人物上。情境不是“装饰”,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
五、创设情境适量得体
一位老师教学《倍的认识》,设计如下情境:小猴聪聪爱科学研究。最近,它研制出一种果树,不仅能生长出又香又甜的水蜜桃,还可以结出金灿灿的大鸭梨、红红的大柿子、大石榴等水果。丰收的季节到了,聪聪望着满树的累累果实,心想:水果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我应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于是,它就邀请小兔、小狗、小猪等召开了“丰收联欢会”。联欢会上,聪聪给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数量上看,我们这些小伙伴之间有许多倍数关系,如果谁能答出来,我就奖给谁最爱吃的水果。小动物们经过仔细观察,很快数出了各种动物的数目:长颈鹿2只、小狗5只、山羊6只、松鼠7只、刺猬10只、小猪11头、小兔14只。接着小动物们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倍数关系。聪聪听了小动物们的回答非常满意,并亲自摘下水果奖给它们。接着老师让学生回答小动物们到底说出了哪些倍数关系呢?
在本案例中,从教学内容的引入过程看,出现了小猴爱科学研究,小猴研制出一种奇异的果树、果树丰收、小猴召开“丰收联欢会”等等信息,真正的教学内容倍数关系只到最后才得以“出场”。而此前的奇异的果树,美味的果实、热闹的联欢会不能不引起好奇、好玩、好吃的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如此复杂、丰富的情节,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问题的引入显得繁琐而艰涩。
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时效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课堂中继续得以广泛运用是可以想见的。只要正视问题,客观务实,避免教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效自然不能低估。
(作者联通:563100贵州省遵义县永乐镇骊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