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张人蟠是华尔街海归派的代表。他2007年3月回到中国,此前做过量化和固定收益,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全球宏观策略投资。他中西合璧的投资背景,给了我们另一只眼判断在当前低迷的投资市场下有何新机会。
M=MONEY+Z=张人蟠
M:你投资犯过错吗?
Z: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犯了一次错误,至今记忆犹新。我最早去摩根大通的时候,与大部分去华尔街的华人一样,做量化模型、衍生产品之类的基金管理。当时我发现了一种含韩国政府期权的国债,当时评级是3A,我想,政府信用没什么问题,而且我还与利率掉期的期权做了套利,于是我就一直加仓。没想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越发恶化。全球都来质疑韩国的国家信用,我的账面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后来主管找我,问我你怎么看。我坚持说没问题。为了迅速翻身,我从本来35%的仓位又加到了70%,可还是继续在亏,最后到了亏损上限。
Piont:“Everything is possible”—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风险都会存在,你一定要控制风险。从那以后,张人蟠就再也没有把仓位加那么重。
M:投资时,你怎么看待“共识”这件事?比如,你觉得美国经济现在好转了么?
Z:我觉得美国现在把经济放缓很正常,只是周期中的一次短期调整。当前我们很多人看美国经济觉得很差,经常说美元地位岌岌可危,现在连卖菜阿姨都在说美国差。这种共识越多,我越开始反向思维。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很难被取代。我喜欢纳斯达克股,这里面的60%至70%收益都是亚洲市场来的。另外,现金流充沛,人民币升值,这些对美国企业都是好消息。美国的民主虽然看起来效率低,但最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另外一点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很旺盛,就拿我在美国的新房客来说,因为经济危机,他换了一份工作,年薪从70万降到20万美元。我房子的租金,每月有7000美元。他目前有三辆车,一辆宝马,两辆雷克萨斯—美国有种Least(租车)协议,就是可以让你开三年新车—他每个月需要支付2800美元;他还欠了6万美元信用卡债务,这个是每年18%的利息;他还计划海外旅行。为什么他敢消费呢?因为他自信。“相信明天会更好”让美国人愿意消费,也是美国经济的动力。为何把美国想那么坏?
M:为什么会有这一轮通货膨胀?
Z:中国与美国形成经济联盟,美国是个大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利—1960年代在美国经济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制造业,1970至1980年代是服务业,1990年代是金融及各类杠杆的运用,现在美国又重新回到提高制造业比重的阶段。怎么提高制造业比重?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只有通过货币贬值。美国的转型趋势也影响到了新兴市场的结构转型。两种经济体的磨合才是通胀根源。
这次通胀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输入型通胀。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的确人均GDP是越来越高,但此前为了刺激经济,也超发了很多货币,造成了过剩。不过这只是短期影响,结构性通胀才是主要矛盾。
M:那你觉得今后大宗商品会继续涨吗?
Z:大宗商品走势与两部分原因有关,一是基本面,基本面里看原油、黄金、铜、农作物,他们基本都处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因此,中长期内大宗商品朝上走是毫无疑问的。二是大宗商品与美元挂钩,因为是以美元计价的,每次美元贬值的时候,大宗商品都会上升。
M:中国的投资者如何抗通胀?
Z:我的微博上有句话,中国缺的肯定涨。抗通胀应该选大宗商品,因为你每天都能感受到,吃饭的时候发现农产品涨了,开车的时候发现汽油涨了,这很直接。除大宗商品之外,应该投资有定价权的企业。你看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每个行业中有垄断地位的老大,哪怕只是一个地毯制造商。由于在自己的行业享有垄断地位就拥有定价权,这样的公司无论经济形势怎样轮转,都会表现不错。事实上,我觉得抗通胀这个概念在目前的市场上有些误读。这个话题很热,不是抗通胀的也说是抗通胀的,所以投资者对产品的可信度会有怀疑。
Piont:回归本质的研究方法更能看清真相。以抗通胀来说,本质就是看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现阶段,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去投资人力成本,那么投资原材料就是最直接的。比如说,如果基金把投资标的放在大宗商品上,就有三个优势:一个是供求,新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二是抗通胀;三是抗美元贬值,美元一跌它就涨。
M:你关注美国高科技市场较多,你觉得互联网泡沫会重演吗?
Z:在我看来,本轮互联网就算是有泡沫,与当年的泡沫也今非昔比。我在2000年互联网热潮的时候也投资过一些高科技股,记得当时的环境是完全不考虑是什么公司,只要带一个com就可以。这一轮我们会分析点击量、客户群、盈利模式—真正的盈利模式。我们发现,纳斯达克股中一些比较成熟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微软、百度⋯⋯还在经历高增长。苹果2011年一季度盈利增长71%,这样的公司怎么不值得投资?
M:那你觉得中国概念股还会暴跌么?
Z:我觉得中国概念股泡沫最早的源头是社交网络。因为美国的Facebook、Groupon等网络股估值很高,他们的盈利模式大家都有目共睹。中国的人人网其实是社交类网站的翻版,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很容易受到追捧。当前全世界都喜欢中国概念,只要占到社交、中国两个概念,都会炒得很高。这类公司当前确实有高市盈率的倾向,也有点当年科技股泡沫的感觉,但只是感觉。
M:全世界都喜欢中国概念?
Z:我近期正好参加了JP Morgan中国年会。我记得6年前我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到场的是700个客户,而今年这个数字是2200人。当年这700个客户都是公司小职员,今年参会的都是决策者,比如投资总监、CEO等,规格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概念非常热,已经吸引了这些决策层,他们已经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该如何配置与布局中国市场。
M:好的投资者需要具备一些什么能力?
Z:JP Morgan的固定收益主管曾告诉我,要成为好的投资者,你必须拥有宏观视野。我刚开始是做量化模型和衍生品定价,1997年我开始尝试转型做宏观策略。后来我去了法国银行做固定收益自营,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做宏观投资,分析政策后进行资产配置。
M:海外经验对你投资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Z:我觉得未来10年至15年,金融行业还会是个黄金行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类似于按揭这样的结构化产品,这是利率国际化、市场化的必然需要。你会发现整个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包括投资者需要、另类需求,与美国此前的发展路径很相似。
M=MONEY+Z=张人蟠
M:你投资犯过错吗?
Z: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犯了一次错误,至今记忆犹新。我最早去摩根大通的时候,与大部分去华尔街的华人一样,做量化模型、衍生产品之类的基金管理。当时我发现了一种含韩国政府期权的国债,当时评级是3A,我想,政府信用没什么问题,而且我还与利率掉期的期权做了套利,于是我就一直加仓。没想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越发恶化。全球都来质疑韩国的国家信用,我的账面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后来主管找我,问我你怎么看。我坚持说没问题。为了迅速翻身,我从本来35%的仓位又加到了70%,可还是继续在亏,最后到了亏损上限。
Piont:“Everything is possible”—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风险都会存在,你一定要控制风险。从那以后,张人蟠就再也没有把仓位加那么重。
M:投资时,你怎么看待“共识”这件事?比如,你觉得美国经济现在好转了么?
Z:我觉得美国现在把经济放缓很正常,只是周期中的一次短期调整。当前我们很多人看美国经济觉得很差,经常说美元地位岌岌可危,现在连卖菜阿姨都在说美国差。这种共识越多,我越开始反向思维。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很难被取代。我喜欢纳斯达克股,这里面的60%至70%收益都是亚洲市场来的。另外,现金流充沛,人民币升值,这些对美国企业都是好消息。美国的民主虽然看起来效率低,但最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另外一点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很旺盛,就拿我在美国的新房客来说,因为经济危机,他换了一份工作,年薪从70万降到20万美元。我房子的租金,每月有7000美元。他目前有三辆车,一辆宝马,两辆雷克萨斯—美国有种Least(租车)协议,就是可以让你开三年新车—他每个月需要支付2800美元;他还欠了6万美元信用卡债务,这个是每年18%的利息;他还计划海外旅行。为什么他敢消费呢?因为他自信。“相信明天会更好”让美国人愿意消费,也是美国经济的动力。为何把美国想那么坏?
M:为什么会有这一轮通货膨胀?
Z:中国与美国形成经济联盟,美国是个大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利—1960年代在美国经济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制造业,1970至1980年代是服务业,1990年代是金融及各类杠杆的运用,现在美国又重新回到提高制造业比重的阶段。怎么提高制造业比重?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只有通过货币贬值。美国的转型趋势也影响到了新兴市场的结构转型。两种经济体的磨合才是通胀根源。
这次通胀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输入型通胀。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的确人均GDP是越来越高,但此前为了刺激经济,也超发了很多货币,造成了过剩。不过这只是短期影响,结构性通胀才是主要矛盾。
M:那你觉得今后大宗商品会继续涨吗?
Z:大宗商品走势与两部分原因有关,一是基本面,基本面里看原油、黄金、铜、农作物,他们基本都处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因此,中长期内大宗商品朝上走是毫无疑问的。二是大宗商品与美元挂钩,因为是以美元计价的,每次美元贬值的时候,大宗商品都会上升。
M:中国的投资者如何抗通胀?
Z:我的微博上有句话,中国缺的肯定涨。抗通胀应该选大宗商品,因为你每天都能感受到,吃饭的时候发现农产品涨了,开车的时候发现汽油涨了,这很直接。除大宗商品之外,应该投资有定价权的企业。你看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每个行业中有垄断地位的老大,哪怕只是一个地毯制造商。由于在自己的行业享有垄断地位就拥有定价权,这样的公司无论经济形势怎样轮转,都会表现不错。事实上,我觉得抗通胀这个概念在目前的市场上有些误读。这个话题很热,不是抗通胀的也说是抗通胀的,所以投资者对产品的可信度会有怀疑。
Piont:回归本质的研究方法更能看清真相。以抗通胀来说,本质就是看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现阶段,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去投资人力成本,那么投资原材料就是最直接的。比如说,如果基金把投资标的放在大宗商品上,就有三个优势:一个是供求,新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二是抗通胀;三是抗美元贬值,美元一跌它就涨。
M:你关注美国高科技市场较多,你觉得互联网泡沫会重演吗?
Z:在我看来,本轮互联网就算是有泡沫,与当年的泡沫也今非昔比。我在2000年互联网热潮的时候也投资过一些高科技股,记得当时的环境是完全不考虑是什么公司,只要带一个com就可以。这一轮我们会分析点击量、客户群、盈利模式—真正的盈利模式。我们发现,纳斯达克股中一些比较成熟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微软、百度⋯⋯还在经历高增长。苹果2011年一季度盈利增长71%,这样的公司怎么不值得投资?
M:那你觉得中国概念股还会暴跌么?
Z:我觉得中国概念股泡沫最早的源头是社交网络。因为美国的Facebook、Groupon等网络股估值很高,他们的盈利模式大家都有目共睹。中国的人人网其实是社交类网站的翻版,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很容易受到追捧。当前全世界都喜欢中国概念,只要占到社交、中国两个概念,都会炒得很高。这类公司当前确实有高市盈率的倾向,也有点当年科技股泡沫的感觉,但只是感觉。
M:全世界都喜欢中国概念?
Z:我近期正好参加了JP Morgan中国年会。我记得6年前我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到场的是700个客户,而今年这个数字是2200人。当年这700个客户都是公司小职员,今年参会的都是决策者,比如投资总监、CEO等,规格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概念非常热,已经吸引了这些决策层,他们已经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该如何配置与布局中国市场。
M:好的投资者需要具备一些什么能力?
Z:JP Morgan的固定收益主管曾告诉我,要成为好的投资者,你必须拥有宏观视野。我刚开始是做量化模型和衍生品定价,1997年我开始尝试转型做宏观策略。后来我去了法国银行做固定收益自营,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做宏观投资,分析政策后进行资产配置。
M:海外经验对你投资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Z:我觉得未来10年至15年,金融行业还会是个黄金行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类似于按揭这样的结构化产品,这是利率国际化、市场化的必然需要。你会发现整个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包括投资者需要、另类需求,与美国此前的发展路径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