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制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密切高校党团组织和青年学生关系,有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制度;现状分析;问题解决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现状分析
1、在选聘机制上
目前,在辅导员的选拔任用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干部中的佼佼者留校作辅导员;其次,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透明性差、竞争性不足。
2、在管理机制上
高校辅导员由校党委委派到各学院并接受所在学院党政领导,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要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
3、在培养机制上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前途不确定,致使辅导员岗位往往成为跳槽的踏板;其次,培养内容、方式单一。政治辅导员培训一般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单纯依托高校进行,热衷于岗前培训、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培训形式,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涉及较少。
4、在激励、考核机制上
首先,辅导员工作辛苦,无形劳动量多,且大量工作在课外,具有工作实绩隐性强的特点,在考核时往往被忽视,晋升职称难,出路窄;其次,责任大,但工资待遇、岗位补贴很少,与教师、行政人员的实际收入差距不小;再者,地位低,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和学校管理的最底层。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明确,难以抓住工作重点
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只有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对象是谁以及工作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经在《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甚至包括辅导员自身经常在其工作职能上发生混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将辅导员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混淆,将辅导员定位于学生的“大保姆”;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
2、职业素质不达标,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现象。有的辅导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面对较为复杂的学生问题时,无法从根源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无法从更高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后续的培训学习,对于开展和指导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党团建设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力不从心。此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需要相当规模的辅导员数量满足学生需求。
3、工作对象不认知,增加工作难度
作为“90后”一代,当代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渴望展示自我,对一般事物具有较为理性的自我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还常有困惑和迷茫。新时期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在父母百般呵护下成长,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脱离父母的照顾,多不能合理规划学业与生活。不少大学生从小到大经历挫折较少,面对大学过程中的学业挫折、人际挫折、就业压力等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又不能找到正确的排解出口,导致一些大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建议及方法
1、设立招聘专业多元化、招聘对象社会化的辅导员招聘制度
根据我国辅导员目前的工作职责及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现状,实现像美国辅导员一样的专业化发展程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辅导员的招聘专业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招聘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但考虑到目前工作实际,也可为了工作中方便学习指导及与学术专员的协作交流,招聘与所带班级学生相关专业的辅导员。
2、构建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以团队化建设促专业化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需求层级是逐渐提高的。科学的考评体系不仅能满足最底层的需要,也能满足辅导员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而不良的考评机制则会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破坏组织激励,甚至形成不合理的工作导向,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辅导员考评体系必须具有开放式的发展理念和宽视域的建设理念,不仅立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
3、采用SLI理论支撑,解决缺乏理论基础的问题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SLI理论。SLI是英文“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的缩写,其主要内容是“基于设想”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兩部分构成。即1)基于设想是大学生应该在综合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而知识水平和理论能力以及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学生事务人员也是教育者,承担着学生事务纲领及计划的制订和安排的责任。2)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是对学术事务工作的补充。学生事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帮助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的职责。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联合其他机构和部门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学生事务的领域包括学生问题以及环境和教学过程各方面。学生事务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学院具体的评估信息。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是一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这支队伍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稳定的重要职责,对于保证正常的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培养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2]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高教论坛,2006年2月第1期.
[3]章小纯.关于当前湖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林钧教,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余仁能,1993年2月20日出生,男,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2017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外语课程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制度;现状分析;问题解决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现状分析
1、在选聘机制上
目前,在辅导员的选拔任用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干部中的佼佼者留校作辅导员;其次,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透明性差、竞争性不足。
2、在管理机制上
高校辅导员由校党委委派到各学院并接受所在学院党政领导,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要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
3、在培养机制上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前途不确定,致使辅导员岗位往往成为跳槽的踏板;其次,培养内容、方式单一。政治辅导员培训一般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单纯依托高校进行,热衷于岗前培训、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培训形式,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涉及较少。
4、在激励、考核机制上
首先,辅导员工作辛苦,无形劳动量多,且大量工作在课外,具有工作实绩隐性强的特点,在考核时往往被忽视,晋升职称难,出路窄;其次,责任大,但工资待遇、岗位补贴很少,与教师、行政人员的实际收入差距不小;再者,地位低,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和学校管理的最底层。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明确,难以抓住工作重点
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只有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对象是谁以及工作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经在《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甚至包括辅导员自身经常在其工作职能上发生混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将辅导员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混淆,将辅导员定位于学生的“大保姆”;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
2、职业素质不达标,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现象。有的辅导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面对较为复杂的学生问题时,无法从根源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无法从更高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后续的培训学习,对于开展和指导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党团建设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力不从心。此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需要相当规模的辅导员数量满足学生需求。
3、工作对象不认知,增加工作难度
作为“90后”一代,当代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渴望展示自我,对一般事物具有较为理性的自我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还常有困惑和迷茫。新时期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在父母百般呵护下成长,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脱离父母的照顾,多不能合理规划学业与生活。不少大学生从小到大经历挫折较少,面对大学过程中的学业挫折、人际挫折、就业压力等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又不能找到正确的排解出口,导致一些大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建议及方法
1、设立招聘专业多元化、招聘对象社会化的辅导员招聘制度
根据我国辅导员目前的工作职责及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现状,实现像美国辅导员一样的专业化发展程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辅导员的招聘专业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招聘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但考虑到目前工作实际,也可为了工作中方便学习指导及与学术专员的协作交流,招聘与所带班级学生相关专业的辅导员。
2、构建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以团队化建设促专业化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需求层级是逐渐提高的。科学的考评体系不仅能满足最底层的需要,也能满足辅导员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而不良的考评机制则会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破坏组织激励,甚至形成不合理的工作导向,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辅导员考评体系必须具有开放式的发展理念和宽视域的建设理念,不仅立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
3、采用SLI理论支撑,解决缺乏理论基础的问题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SLI理论。SLI是英文“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的缩写,其主要内容是“基于设想”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兩部分构成。即1)基于设想是大学生应该在综合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而知识水平和理论能力以及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学生事务人员也是教育者,承担着学生事务纲领及计划的制订和安排的责任。2)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是对学术事务工作的补充。学生事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帮助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的职责。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联合其他机构和部门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学生事务的领域包括学生问题以及环境和教学过程各方面。学生事务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学院具体的评估信息。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是一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这支队伍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稳定的重要职责,对于保证正常的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培养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2]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高教论坛,2006年2月第1期.
[3]章小纯.关于当前湖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林钧教,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余仁能,1993年2月20日出生,男,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2017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外语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