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教育观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成因
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学习成绩去评价孩子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还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们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加之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冲击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青少年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第三,学校教育的忽略。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一些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生课业负担重,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
第四,学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要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行为,学校、家庭、社会要结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协作、沟通、联系,共同承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有人认为只有个别“心理有病”的孩子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的好孩子,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孩子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教育个别学生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其次,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做家长的无任何关系。其实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的感情和个性、爱好、有自觉的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但现代家庭中,存在重智育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更有些家长,看不到社会存在的不健康思想和丑恶现象,对孩子心灵的被侵蚀视而不见,个别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结果是害了孩子。
(二)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力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活泼的课外活动”环境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通过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使学生时时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应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问题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想方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科教材中的“心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迪学生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少先队、团组织等有利的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开展“争章达标”、“法制教育”、各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张春兴“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的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观念更新、利益调整、竞争激烈、风险加剧等一系列深层嬗变,心理活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更为复杂和剧烈。面对新的形势,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人文的情感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每一个人的头顶,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成因
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学习成绩去评价孩子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还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们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加之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冲击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青少年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第三,学校教育的忽略。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一些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生课业负担重,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
第四,学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要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行为,学校、家庭、社会要结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协作、沟通、联系,共同承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有人认为只有个别“心理有病”的孩子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的好孩子,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孩子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教育个别学生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其次,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做家长的无任何关系。其实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的感情和个性、爱好、有自觉的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但现代家庭中,存在重智育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更有些家长,看不到社会存在的不健康思想和丑恶现象,对孩子心灵的被侵蚀视而不见,个别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结果是害了孩子。
(二)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力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活泼的课外活动”环境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通过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使学生时时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应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问题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想方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科教材中的“心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迪学生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少先队、团组织等有利的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开展“争章达标”、“法制教育”、各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张春兴“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的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观念更新、利益调整、竞争激烈、风险加剧等一系列深层嬗变,心理活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更为复杂和剧烈。面对新的形势,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人文的情感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每一个人的头顶,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