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校本课题能使他经常处于“研究”状态,经常主动挤时间做研究使人精明,使人学会科学支配时间。把校本课题带进课堂,对教学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就不会照搬教参去忽悠学生。不照搬教参去忽悠学生,活得就实在,踏实,有价值。
关键词:课题 研究 价值
我所接触到过的乡村小学教师中,对做校本课题大体有这么几种认识: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做;二是为功利而做;三是凑热闹,应付式的;四是认为那是教研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干。那么乡村小学教师做校本课题有啥意思呢?
一、经常处于“研究”状态
做课题是做研究,不做课题同样也是做研究。其实每位教师每天都是在做研究,只是做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罢了。对乡村小学教师而言,做校本课题就是做研究的最佳锻炼机会。
1、主动挤时间做研究
校本课题,是有组织机构,有研究目标,有探索过程,有检查总结,有结题推广,这么几个环节的。教师主动挤时间做研究是做校本课题成功的关键。做 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是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哪怕是失败的研究也不例外。不记录就无法比对,没有比对,也就没有办法提升自已。莫说结题,要整理这些点滴心得 撰写结题总结,就是在平时和同事的交流或期末写总结,往往也会用到这些不起眼的材料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所以,教师一旦接手立项了的校本课题,就得踏踏实实 地挤时间研读与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章,就得自觉地把课题带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然后才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非课题的研究随意性比较大,也不受任何要求所约束,记录心得与否那是自己的事。做课题就不同了,就得逼着自己主动挤时间去做研究。
2、科学支配时间
经常处于“研究”状态,使人精明,使人学会科学支配时间。自然把备课当作是设计研究的最关键时间;上课是实践和检验研究的最佳时间;课余是记录研究心得的最宝贵时间;空闲是反思研究获得提升的最快乐的时间;双休日是研读理论书籍最充裕的时间。如“牧”字,我就是在双休日的一天里一边牧牛,一边拜读黄亢美老师著的《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时才领悟到其本义的。
当我读到“攴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意即手(又)持木棍(卜)进行轻击,故用攴作形旁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多表敲击之意,如:敲。‘攴’读pu,在教学中可称说为‘卜又旁’。‘攴’作偏旁又可变写成四笔反文(攵 )如:救、教、牧、败、攻、收等”。细心品读,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攵’是‘攴’的变写,它们都是手部的分支,都是手(又)持物件或器械等的象形。自己现在不正是走走停停地跟在牛的后面看书吗?眼前不正是一幅鲜活的牧牛图吗?我突然体会到“牧”字的本义——手持鞭子赶牛。自然也就联想到“救”就是一位好心人或者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正在手持器械救助别人;“教”不正是父亲持着鞭子在教训孩子,老师拿着教鞭在教学生吗?……汉字的意象美——见形知意,突然使我从心底里赞叹造字的祖先们的伟大!
二、對“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 学一词,教育家们把它定义得无懈可击。当把校本课题带进课堂,通过试着做课题,学习做研究,通过做研究,促进“教”和“学”有了质的提高时,你就会体会到 这是一种艰辛的探索。在这种艰辛的探索中教师不但领悟到了做校本课题的乐趣,还会领悟到“教学”的真谛。那就是师生在一定的环境里,师者在通过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探究学问中不断获得生机而发展;学生从教师的诲人不倦中不断获得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步时,你就会体会到这就是一种有趣的双赢活动,这就是教学。
要知道学生获得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教师的唠唠叨叨当中获得的,而是在教师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引领中一步一个脚印获得的。如“阝” 在字的左边称作“左耳旁”, 在字的右边称作“右耳旁”。教师不教,学生可能也懂读。但是“邑部作偏旁时写作‘阝’,在字的右边”“表示是人所聚居的范围或圈子。本义指‘国都’,引申指一般城市,故邑部的字一般是有关国邑和行政区域的”。“阜在字的左边写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与山岭或高地有关”现在均把它们写成‘阝’。这层意思,如果老师不去读相关原著,就不会发现。这个规律发现不了,也就没有办法点拨学生,学生很可能就会一辈子的模模糊糊的。
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和“学”就有味。教前就会先想“教什么”,然后才设计“怎么教”,教后还会反思“为何这么教”。否则就是把从教参那里解读到的拿来灌给学生了或者是干脆捧着“教参”当活“菩萨”,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了。把“教参”当活“菩萨” 灌输给学生,在乡村小学,特别是村小,多少还是有点市场的。这与“念藏经”没什么两样。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做校本课题至少不会把自己变成“念藏经”“嚼木札”之人。已出我口,便算了事的敷衍之事不会上演。
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研究就有味,就会自觉践行郑板桥的“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就会品味到“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境的。这或许也是一种“有效教学”吧。
三、活得有价值
做校本课题的的确确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本人在做校本课题的过程中受益也是颇多的,至少体会到做校本课题体现的就是一种双赢效果——学生得益,教师也受益。
在做校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的初衷和主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了自我“充电”,学会了做研究,学会了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学会了不照搬教参去忽悠学生,学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自己也会在这种体会中觉得活得实在,活得踏实,活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黄亢美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
[2]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徐世贵主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8
[4]学会做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李彦福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蒙世勋,男,1981年参加工作,函授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主持过县级和省级课题。
黄清明,男,在读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学校课题组成员。参加过县级和省级课题研究。
关键词:课题 研究 价值
我所接触到过的乡村小学教师中,对做校本课题大体有这么几种认识: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做;二是为功利而做;三是凑热闹,应付式的;四是认为那是教研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干。那么乡村小学教师做校本课题有啥意思呢?
一、经常处于“研究”状态
做课题是做研究,不做课题同样也是做研究。其实每位教师每天都是在做研究,只是做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罢了。对乡村小学教师而言,做校本课题就是做研究的最佳锻炼机会。
1、主动挤时间做研究
校本课题,是有组织机构,有研究目标,有探索过程,有检查总结,有结题推广,这么几个环节的。教师主动挤时间做研究是做校本课题成功的关键。做 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是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哪怕是失败的研究也不例外。不记录就无法比对,没有比对,也就没有办法提升自已。莫说结题,要整理这些点滴心得 撰写结题总结,就是在平时和同事的交流或期末写总结,往往也会用到这些不起眼的材料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所以,教师一旦接手立项了的校本课题,就得踏踏实实 地挤时间研读与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章,就得自觉地把课题带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然后才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非课题的研究随意性比较大,也不受任何要求所约束,记录心得与否那是自己的事。做课题就不同了,就得逼着自己主动挤时间去做研究。
2、科学支配时间
经常处于“研究”状态,使人精明,使人学会科学支配时间。自然把备课当作是设计研究的最关键时间;上课是实践和检验研究的最佳时间;课余是记录研究心得的最宝贵时间;空闲是反思研究获得提升的最快乐的时间;双休日是研读理论书籍最充裕的时间。如“牧”字,我就是在双休日的一天里一边牧牛,一边拜读黄亢美老师著的《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时才领悟到其本义的。
当我读到“攴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意即手(又)持木棍(卜)进行轻击,故用攴作形旁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多表敲击之意,如:敲。‘攴’读pu,在教学中可称说为‘卜又旁’。‘攴’作偏旁又可变写成四笔反文(攵 )如:救、教、牧、败、攻、收等”。细心品读,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攵’是‘攴’的变写,它们都是手部的分支,都是手(又)持物件或器械等的象形。自己现在不正是走走停停地跟在牛的后面看书吗?眼前不正是一幅鲜活的牧牛图吗?我突然体会到“牧”字的本义——手持鞭子赶牛。自然也就联想到“救”就是一位好心人或者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正在手持器械救助别人;“教”不正是父亲持着鞭子在教训孩子,老师拿着教鞭在教学生吗?……汉字的意象美——见形知意,突然使我从心底里赞叹造字的祖先们的伟大!
二、對“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 学一词,教育家们把它定义得无懈可击。当把校本课题带进课堂,通过试着做课题,学习做研究,通过做研究,促进“教”和“学”有了质的提高时,你就会体会到 这是一种艰辛的探索。在这种艰辛的探索中教师不但领悟到了做校本课题的乐趣,还会领悟到“教学”的真谛。那就是师生在一定的环境里,师者在通过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探究学问中不断获得生机而发展;学生从教师的诲人不倦中不断获得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步时,你就会体会到这就是一种有趣的双赢活动,这就是教学。
要知道学生获得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教师的唠唠叨叨当中获得的,而是在教师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引领中一步一个脚印获得的。如“阝” 在字的左边称作“左耳旁”, 在字的右边称作“右耳旁”。教师不教,学生可能也懂读。但是“邑部作偏旁时写作‘阝’,在字的右边”“表示是人所聚居的范围或圈子。本义指‘国都’,引申指一般城市,故邑部的字一般是有关国邑和行政区域的”。“阜在字的左边写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与山岭或高地有关”现在均把它们写成‘阝’。这层意思,如果老师不去读相关原著,就不会发现。这个规律发现不了,也就没有办法点拨学生,学生很可能就会一辈子的模模糊糊的。
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和“学”就有味。教前就会先想“教什么”,然后才设计“怎么教”,教后还会反思“为何这么教”。否则就是把从教参那里解读到的拿来灌给学生了或者是干脆捧着“教参”当活“菩萨”,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了。把“教参”当活“菩萨” 灌输给学生,在乡村小学,特别是村小,多少还是有点市场的。这与“念藏经”没什么两样。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做校本课题至少不会把自己变成“念藏经”“嚼木札”之人。已出我口,便算了事的敷衍之事不会上演。
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研究就有味,就会自觉践行郑板桥的“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就会品味到“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境的。这或许也是一种“有效教学”吧。
三、活得有价值
做校本课题的的确确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本人在做校本课题的过程中受益也是颇多的,至少体会到做校本课题体现的就是一种双赢效果——学生得益,教师也受益。
在做校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的初衷和主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了自我“充电”,学会了做研究,学会了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学会了不照搬教参去忽悠学生,学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自己也会在这种体会中觉得活得实在,活得踏实,活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黄亢美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
[2]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徐世贵主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8
[4]学会做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李彦福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蒙世勋,男,1981年参加工作,函授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主持过县级和省级课题。
黄清明,男,在读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学校课题组成员。参加过县级和省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