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教书为先,育人为重。作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点,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远比知识的堆砌更重要。
近年来,我教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很多班级中独生子女过半。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为老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娇生惯养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意气用事缺乏理智;胆小怕事没有担当能力等等。这些都和当前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相悖,素质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放学了,家长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到学校门口接孩子,我发现有些孩子到校门口看见来接自己的家人,随手将书包人给老人,自己空手回家。有些孩子觉得在家里父母管得严了,不如自己的意就悄悄离家出走,给家长带来不小的麻烦。我们生活中更有这样活生生的案例,读高中的儿子(独生子女)认为父亲管自己太严了而憎恨,有一天,母亲出差,儿子趁父亲午休的时候提刀将父亲杀死。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落伍了,我们的品德教育缺位了。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许多学生品德修养的缺乏,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眼睛了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好像生活中的其他人都是我自己而存在的。养成了一些学生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更谈不上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了,更不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更注重思想品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通过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知识进行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因此,我在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囚歌》中,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在读中去体会叶挺这种即便让敌人砍下他的头,也发誓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豪情。
可见,我们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作者的心思,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二、注重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让自己的品德修养感染引领学生
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成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镜子。
教育要本着“德育优先、综合发展”的原则,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辛勤地播撒德育的种子,让德育之花自然盛开,处处绽放。让孩子健康成长,辛福生活!
近年来,我教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很多班级中独生子女过半。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为老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娇生惯养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意气用事缺乏理智;胆小怕事没有担当能力等等。这些都和当前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相悖,素质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放学了,家长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到学校门口接孩子,我发现有些孩子到校门口看见来接自己的家人,随手将书包人给老人,自己空手回家。有些孩子觉得在家里父母管得严了,不如自己的意就悄悄离家出走,给家长带来不小的麻烦。我们生活中更有这样活生生的案例,读高中的儿子(独生子女)认为父亲管自己太严了而憎恨,有一天,母亲出差,儿子趁父亲午休的时候提刀将父亲杀死。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落伍了,我们的品德教育缺位了。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许多学生品德修养的缺乏,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眼睛了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好像生活中的其他人都是我自己而存在的。养成了一些学生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更谈不上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了,更不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更注重思想品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通过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知识进行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因此,我在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囚歌》中,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在读中去体会叶挺这种即便让敌人砍下他的头,也发誓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豪情。
可见,我们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作者的心思,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二、注重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让自己的品德修养感染引领学生
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成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镜子。
教育要本着“德育优先、综合发展”的原则,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辛勤地播撒德育的种子,让德育之花自然盛开,处处绽放。让孩子健康成长,辛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