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班年龄的4-5岁幼儿,对同伴交往和游戏的需求逐渐提高,开始学习从平行游戏转向联合游戏,在加入同伴的过程中,会遇上各种问题,并延伸出解决的方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空间与同伴交往,提高幼儿认知自我、互动交往、合作能力,当中幼儿的行为及策略,都会影响幼儿是否能加入游戏。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体验游戏,发展幼儿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进而实施4-5 岁幼儿区域活动中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活动;4-5岁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幼儿加入同伴游戏遇到的困难
区域活动指的是在幼儿园活动中,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首先会经历互相协调、并制订游戏规则,接着分工合作,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最后完成游戏。从游戏的开始,幼儿就会面临不同问题,如在游戏初期被拒绝加入,该如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使自己成功融入群体?
观察发现,导致无法加入同伴游戏的幼儿常会使用强制加入或打断游戏、等待、寻求帮助等比较消极的策略。使用这些策略的原因大都与幼儿的个性、认知水平、游戏经验、交往技巧、区域活动规则和游戏材料的限制、家庭教育有关,从而影响了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成功几率。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本次研究,在于如何培养幼儿使用积极的策略,更好地加入同伴游戏。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有很大帮助。
(一)个性培养
由于工作原因、二胎的出现,家长用来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出于补偿心理,对子女的关爱逐渐以溺爱的形式呈现,养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唯我独尊的态度,缺少面对挫折困难的机会。所以幼儿园教师应做到:1.榜样示范。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教师的尊敬和认同,会使他们在行为和态度上更多的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尽量呈现较好的性格,扬长避短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一致。 2.尊重了解。教师应尊重幼儿,蹲下来倾听幼儿的意见,给予幼儿独立的空间和时间。3.正确评估。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评价要客观,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评价。4.多鼓励少批评。做任何事情,自信心都很重要,表扬、鼓励是自信心的来源。5.良好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气氛的环境,会使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如:竞赛、集体荣誉感等,使得幼儿自觉追求和维护集体目标。
(二)提高游戏经验及认知能力
游戏经验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家长的陪伴及亲子互动游戏等。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幼儿比较直观地了解并讨论怎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庭教育的强化和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水平。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智力发展、吸收知识的能力和强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开展合适的课程,还有加强生活技能的培养。
(三)区域的设置及材料投放
1.区域的设置
在开学初,教师规划区域布置时,应考虑幼儿对应的年龄、认知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结合本学期教学目标,规划、设置各个活动区域。动静区域要分开,如:安静区与表演区要分隔开,以免互相影响,打扰到试图加入游戏的幼儿。教师应合理安排区域的空间格局,如:建构区应该安排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如果区域空间狭窄,同伴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引起冲突。此外,每个区域应该设置几个基本的规则,例如每个区域内的人数上限、区域内的安全规范,幼儿配合遵守这些基本的设定,除了保障活动进行的安全性,也同时减少了幼儿加入群体游戏的障碍。
2.材料投放
應该周全地考虑区域材料的数量、品种以及材料的摆放位置。材料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幼儿自己玩自己的或争抢。如:建构区投放的建构材料的数量要多,种类要丰富,满足幼儿搭建的需要。减少同伴间因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创造出合作的可能性。小餐厅可以收集、投放一些生活中的厨房用具(锅、铲等),这样幼儿角色代入感强,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游戏时会更加投入,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互动。
(四)教师的科学指导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策略加入同伴游戏,使用不同的策略效果也不同,这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急于介入,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比较合适的解决策略。教师合理的介入,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加入游戏,有良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把观察到的有教育意义的案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用谈话、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引导幼儿思考、讨论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
(五)家庭的教育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社交技能、遇事的解决能力、生活习惯、喜好等。由于每个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所使用教养方式也不同,这将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权威型教养的环境,比一般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和助人行为;而生长在专制型教养或是忽视型教养的孩子,他们的幼儿期比较容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对幼儿的交往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平时家长经常性地给予幼儿拥抱、表扬等,会强化幼儿与人合作的心理,反映在行为上,可以看到他们主动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增加幼儿加入同伴游戏或是和同伴交往的成功率。
家长可以这样做:1.培养幼儿的生活动手、自理能力,可提高遇事解决的能力、抗挫能力。2.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学会用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与他人相处。3.带幼儿多与同龄人接触,当幼儿与同伴交往遇到困难或者是挫折时,父母可以及时加以指导、纠正。4. 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当幼儿看到别的幼儿出现明显的痛苦、愤怒时,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他人。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发展健康的人格,待人处事更加自信、积极、有主见。
综上,每位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都各有不同,使用合适的策略能提高加入同伴游戏成功率。幼儿可以通过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提高交往的技巧。教师与家长还应家园配合,共同努力,让幼儿能掌握更多能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体验与同伴游戏中的乐趣。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区域活动中4-5岁幼儿从个体游戏到同伴游戏的案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879)】
【关键词】区域活动;4-5岁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幼儿加入同伴游戏遇到的困难
区域活动指的是在幼儿园活动中,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首先会经历互相协调、并制订游戏规则,接着分工合作,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最后完成游戏。从游戏的开始,幼儿就会面临不同问题,如在游戏初期被拒绝加入,该如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使自己成功融入群体?
观察发现,导致无法加入同伴游戏的幼儿常会使用强制加入或打断游戏、等待、寻求帮助等比较消极的策略。使用这些策略的原因大都与幼儿的个性、认知水平、游戏经验、交往技巧、区域活动规则和游戏材料的限制、家庭教育有关,从而影响了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成功几率。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本次研究,在于如何培养幼儿使用积极的策略,更好地加入同伴游戏。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有很大帮助。
(一)个性培养
由于工作原因、二胎的出现,家长用来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出于补偿心理,对子女的关爱逐渐以溺爱的形式呈现,养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唯我独尊的态度,缺少面对挫折困难的机会。所以幼儿园教师应做到:1.榜样示范。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教师的尊敬和认同,会使他们在行为和态度上更多的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尽量呈现较好的性格,扬长避短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一致。 2.尊重了解。教师应尊重幼儿,蹲下来倾听幼儿的意见,给予幼儿独立的空间和时间。3.正确评估。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评价要客观,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评价。4.多鼓励少批评。做任何事情,自信心都很重要,表扬、鼓励是自信心的来源。5.良好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气氛的环境,会使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如:竞赛、集体荣誉感等,使得幼儿自觉追求和维护集体目标。
(二)提高游戏经验及认知能力
游戏经验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家长的陪伴及亲子互动游戏等。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幼儿比较直观地了解并讨论怎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庭教育的强化和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水平。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智力发展、吸收知识的能力和强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开展合适的课程,还有加强生活技能的培养。
(三)区域的设置及材料投放
1.区域的设置
在开学初,教师规划区域布置时,应考虑幼儿对应的年龄、认知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结合本学期教学目标,规划、设置各个活动区域。动静区域要分开,如:安静区与表演区要分隔开,以免互相影响,打扰到试图加入游戏的幼儿。教师应合理安排区域的空间格局,如:建构区应该安排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如果区域空间狭窄,同伴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引起冲突。此外,每个区域应该设置几个基本的规则,例如每个区域内的人数上限、区域内的安全规范,幼儿配合遵守这些基本的设定,除了保障活动进行的安全性,也同时减少了幼儿加入群体游戏的障碍。
2.材料投放
應该周全地考虑区域材料的数量、品种以及材料的摆放位置。材料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幼儿自己玩自己的或争抢。如:建构区投放的建构材料的数量要多,种类要丰富,满足幼儿搭建的需要。减少同伴间因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创造出合作的可能性。小餐厅可以收集、投放一些生活中的厨房用具(锅、铲等),这样幼儿角色代入感强,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游戏时会更加投入,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互动。
(四)教师的科学指导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策略加入同伴游戏,使用不同的策略效果也不同,这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急于介入,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比较合适的解决策略。教师合理的介入,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加入游戏,有良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把观察到的有教育意义的案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用谈话、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引导幼儿思考、讨论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
(五)家庭的教育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社交技能、遇事的解决能力、生活习惯、喜好等。由于每个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所使用教养方式也不同,这将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权威型教养的环境,比一般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和助人行为;而生长在专制型教养或是忽视型教养的孩子,他们的幼儿期比较容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对幼儿的交往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平时家长经常性地给予幼儿拥抱、表扬等,会强化幼儿与人合作的心理,反映在行为上,可以看到他们主动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增加幼儿加入同伴游戏或是和同伴交往的成功率。
家长可以这样做:1.培养幼儿的生活动手、自理能力,可提高遇事解决的能力、抗挫能力。2.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学会用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与他人相处。3.带幼儿多与同龄人接触,当幼儿与同伴交往遇到困难或者是挫折时,父母可以及时加以指导、纠正。4. 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当幼儿看到别的幼儿出现明显的痛苦、愤怒时,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他人。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发展健康的人格,待人处事更加自信、积极、有主见。
综上,每位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都各有不同,使用合适的策略能提高加入同伴游戏成功率。幼儿可以通过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提高交往的技巧。教师与家长还应家园配合,共同努力,让幼儿能掌握更多能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体验与同伴游戏中的乐趣。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区域活动中4-5岁幼儿从个体游戏到同伴游戏的案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