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家的院子今年养得很荒,几乎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我懒,有人说是因为我追求自然,有人说与草木并生是在表达一种浪漫……但其实,是因为这两年我所住的山上人越来越多了。人气渐盛,山里的气息不像我刚上来时那么浓重了,所以我需要把院子养得很荒,这样就可以和那种人群带来的喧闹感拉开距离,是属于“闹中取静”的需求。远远看上去,我家的院子是一个荒宅,这样那些爬山的人偶然路过时就不往這边走了。 荒是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院子今年养得很荒,几乎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我懒,有人说是因为我追求自然,有人说与草木并生是在表达一种浪漫……但其实,是因为这两年我所住的山上人越来越多了。人气渐盛,山里的气息不像我刚上来时那么浓重了,所以我需要把院子养得很荒,这样就可以和那种人群带来的喧闹感拉开距离,是属于“闹中取静”的需求。远远看上去,我家的院子是一个荒宅,这样那些爬山的人偶然路过时就不往這边走了。
荒是为了藏,藏是为了对抗。
相信这样一解释,很多人都会豁然开朗。
所以我觉得审美问题,有时候可能也不全是认知的问题,有时候是视角的问题,有时候是逻辑的问题。大多数“看不懂”,都是因为手里的书拿反了,一旦将视角正过来,就会有光照在上面。
(池塘柳摘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9月9日)
其他文献
蘇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
比利时有一个作家叫莉迪亚·弗莱姆,她写过一本书——《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莉迪亚开始清理父母的家:哪些东西该扔掉,哪些东西该送人,哪些东西该自己保留。她说,父母家中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生命的彩虹还在每一件物品上闪烁,主人留下的痕迹还在屋子的角落里微微颤动。 她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再拿起另一件东西,迟迟不能做决定。物品不只是物品,上面有人的印记。物品可以让我们的存在延
一年前,在我女儿上小学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全家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走出乐园开车回家时,我女儿突然说,她最喜欢的小玩偶不见了。 那是她最喜欢的小玩偶,她随身带着。这个小玩偶能给她带来最多的安全感。 我们把车开回去,在停车场上一通好找,却一次又一次失望,到最后也没找到,只好上车回家。在车上,女儿一直沉默,然后她突然说:“这个小娃娃是假的,她根本不会说话,要是她会说话、会动,一掉了她就会叫我的,这样我
汤重稀 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纪录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我在跟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交流的时候,感觉不是在跟一些老人说话,而是在跟一群年轻人说话。因为他们在讲述当年的故事时,有着年轻人的力量感和朝气。汤重稀:战场上的音乐梦 他年龄很小,队里其他人都叫他“小鬼”。他是一个文工队的手风琴演奏者,经常去不同的地方演出。 有一次,一位首长来看他们的演出,觉得他的手风琴拉得非常好,便承诺等战争结
乡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需要走一条城乡差异化的道路。 在中国的乡村,一场关于教育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有一个女孩叫小艳子,2017年,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一直躲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我。后来我又在县城遇见了小艳子的父亲,当时他正蹲在马路边等人招他做小工,如果运气好,那一天他可以挣到三五十元。 我曾经在教育公益领域奔波了10多年,见过很多小艳子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的父
从2007年4月开始,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坚持每两周给一个人寄去一本书,并随书附一封信。收书人是时任加拿大总理的斯蒂芬·哈珀。在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洲,马特尔都具有不低的知名度,因为他不仅是英语文学著名奖项布克奖的获得者,而且他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畅销书。马特尔寄给哈珀的全都是世界著名作家的传世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伍尔夫等人的作品。他在信中循循善诱,希望哈珀能够
陈冲姥姥史伊凡年轻时 姥姥冒着风险在阁楼保留了一只棕色的小皮箱,里面藏着她最喜欢的书。我第一次看皮箱里的“禁书”是在扁桃体手术之后。那时盛行割扁桃体,用一种新的方法,不打麻药不用开刀,只用一块压舌板和一把特殊的钳子就能将扁桃体摘除。母亲告诉我,手术后医院会给病人送冰激凌,听她的语气,这简直是一项特权,因此我立刻同意去割扁桃体。手术结束后,护士把一小纸盒“紫雪糕”和一个小木勺递到我手里,我却疼得什
2020年,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很多温暖的画面。比如,我们给親友同胞邮寄口罩等防疫用品的时候,往往会在包裹上写一些祝福语,其中有这么一句很常用:“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关于这句“珍重待春风”,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里提到,中国古人有一个“九九消寒帖”。大概在冬至这一天,各家大人会给孩子准备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字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風)
救护人员找到“南薇”号的时候,它左臂毁坏严重,右腿完全失去,体内零件失灵,只有脑部传出微弱的讯息:“危险,危险……” 吴琪博士来到实验室,看到这种情形,先是伤心,后是愤怒,接着泪盈于睫。“南薇”号是她的心血结晶,她用母亲的名字给它命名,她与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吴博士,它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助手们劝她。 吴琪冷笑,用手抹掉眼泪,握住“南薇”号的手:“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吴博士,报告在这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那堂著名的“开学第一课”上,教育家张伯苓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拳拳赤诚溢于言表。演说中,最令张伯苓感慨的,是国家已处于危墙之下,人们还不能团结一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随即面临日寇的蚕食,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危机。 这“爱国三问”无异于醍醐灌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张伯苓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是中国人,爱中国,愿意中国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