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针灸并用 温肾行水汤 慢性肾炎
资料与方法
共治疗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0~68岁, 平均54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2个月。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水肿肾阳虚衰型均表现为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寒神倦,面色萎黄或苍白、纳少、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或结代。实验室检查中尿常规有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高倍镜下可见,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自拟温肾行水汤水煎服,隔日1剂。药物组成:生姜、白芍、山药、山萸肉、肉桂、附子、牛膝、泽泻各15g,白术、茯苓各20g。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15g,加狗脊l5g;心悸气促宜重用附子20~25g,再加桂枝10g,五味子20g。
针灸取穴与操作方法:针刺取中脘,四满(双),均直刺1.0~1.5寸,留针20分钟,5分钟捻针1次,手法采用捻转补法。
隔饼灸与取穴:隔饼灸用附子、红花、木香、茯苓等药适量研磨成粉,加黄酒适量调匀,固定于气海、中极、中脘、阴陵泉(双)穴上,每次灸3壮。以上针灸均隔日2次,先针后灸,连续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结 果
治愈(水肿完全消失,余症不见,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随防3个月未见复发)19例,有效(水肿完全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尿常规有改善,随防3个月未见复发)11例,无效(水肿,余症变化不明显,尿常规检查无变化)1例。
例:患者,男,60岁,199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自诉6年来出现反复性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腹痛下利,四肢厥冷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迟无力。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高倍镜下10个,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192μmol/L。經用利尿剂,中药采用五皮饮等收效不明显。B超、CT等检查均正常。证属水肿,肾阳虚衰,不能化气利水,膀胱气化不利,不能温养形体所致。治拟温阳益气,化气利水为主,佐以活血散寒。采用本文治疗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水肿完全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守自拟温肾行水汤化裁,行第2个疗程后,余症基本不见,尿常规正常,血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讨 论
慢性肾炎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景岳全书·肿胀》:“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灸任脉穴气海,为元气之海,功能扶阳益气,补元真不足,对脏腑虚衰尤宜;中极为膀胱募穴,灸能补肾培元,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下焦阳虚水泛中土则下利,脾困则腹痛,胃阳不达则四肢沉重,当继灸胃募穴中脘,温运中宫,以行气散寒;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先针后灸,健脾导水利湿而调升降。《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又因年老多瘀,病经6个月,久病入络为血瘀,血不行则病水也,针刺足少阴肾经穴四满(双),冲脉之会,功能调补肝肾,活血散瘀。自拟温肾行水汤中肉桂、附子可补水中之火,温肾之阳气;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合营阴;白术、茯苓、泽泻通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故用山药、山萸肉以滋补肾阴。针灸并用配合自拟温肾行水汤三法同施,可达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之功。水气之病,变动不居,水至之处皆可为患,因此治疗水肿,不可单纯见水利水。
资料与方法
共治疗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0~68岁, 平均54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2个月。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水肿肾阳虚衰型均表现为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寒神倦,面色萎黄或苍白、纳少、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或结代。实验室检查中尿常规有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高倍镜下可见,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自拟温肾行水汤水煎服,隔日1剂。药物组成:生姜、白芍、山药、山萸肉、肉桂、附子、牛膝、泽泻各15g,白术、茯苓各20g。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15g,加狗脊l5g;心悸气促宜重用附子20~25g,再加桂枝10g,五味子20g。
针灸取穴与操作方法:针刺取中脘,四满(双),均直刺1.0~1.5寸,留针20分钟,5分钟捻针1次,手法采用捻转补法。
隔饼灸与取穴:隔饼灸用附子、红花、木香、茯苓等药适量研磨成粉,加黄酒适量调匀,固定于气海、中极、中脘、阴陵泉(双)穴上,每次灸3壮。以上针灸均隔日2次,先针后灸,连续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结 果
治愈(水肿完全消失,余症不见,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随防3个月未见复发)19例,有效(水肿完全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尿常规有改善,随防3个月未见复发)11例,无效(水肿,余症变化不明显,尿常规检查无变化)1例。
例:患者,男,60岁,199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自诉6年来出现反复性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腹痛下利,四肢厥冷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迟无力。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高倍镜下10个,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192μmol/L。經用利尿剂,中药采用五皮饮等收效不明显。B超、CT等检查均正常。证属水肿,肾阳虚衰,不能化气利水,膀胱气化不利,不能温养形体所致。治拟温阳益气,化气利水为主,佐以活血散寒。采用本文治疗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水肿完全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守自拟温肾行水汤化裁,行第2个疗程后,余症基本不见,尿常规正常,血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讨 论
慢性肾炎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景岳全书·肿胀》:“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灸任脉穴气海,为元气之海,功能扶阳益气,补元真不足,对脏腑虚衰尤宜;中极为膀胱募穴,灸能补肾培元,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下焦阳虚水泛中土则下利,脾困则腹痛,胃阳不达则四肢沉重,当继灸胃募穴中脘,温运中宫,以行气散寒;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先针后灸,健脾导水利湿而调升降。《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又因年老多瘀,病经6个月,久病入络为血瘀,血不行则病水也,针刺足少阴肾经穴四满(双),冲脉之会,功能调补肝肾,活血散瘀。自拟温肾行水汤中肉桂、附子可补水中之火,温肾之阳气;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合营阴;白术、茯苓、泽泻通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故用山药、山萸肉以滋补肾阴。针灸并用配合自拟温肾行水汤三法同施,可达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之功。水气之病,变动不居,水至之处皆可为患,因此治疗水肿,不可单纯见水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