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男94例,女32例,年龄3~14岁,左侧89例,右侧37例,均有明显外伤史,为完全移位,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8天。
诊断依据:①有明显外伤史,如跌伤、坠落伤、交通伤、其他伤等。②肘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③肱骨髁上有明显压痛、骨擦音及异常活动。④X线片可显示骨折的具体类型及移位情况。
复位方法:一般外伤无须麻醉,难复型及旧伤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肩关节外展约40°,一助手双手握住上臂上段,另一助手右手握住腕部,左手握住前臂中段,术者用左手拇指放在肱骨外髁处,余四指放在肱骨内髁处,手指一齐用力扣住内、外髁,右手握住骨折近端,双手用力使手指指力透过皮肤到达骨骼,对骨折远近端形成钳制力。以骨折远端旋前移位为例,嘱助手将前臂旋转在旋后位进行牵引,牵引时应缓慢用力,再逐渐加大牵引力度的同时将肘关节伸直。在牵引过程中,术者在两助手牵引的同时,用对抗旋转的手法,纠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术者握住骨折端的右手向内旋,握骨折远端内、外髁的左手,同时向外旋,从而纠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如骨折远端处于旋后移位,则应在中立位旋前位牵引下,用相反的旋转手法,纠正旋后移位。在完成纠正旋转移位后,用内推外端的手法纠正侧方移位。以尺偏为例,术者在纠正旋转移位后,双手在保持纠正旋转位置之下,握骨折近端的右手向尺侧推,同时握骨折远端的左手向桡侧推送,从而纠正尺偏移位。如骨折远端桡偏时,用相反的手法复位,但力量应相对减少,遵守宁桡勿尺的原则,以免骨折远端纠正过度而造成尺偏移位。
在完全纠正骨折的旋转及侧方移位后,再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此时,嘱两助手加大牵引力量,使骨折端的重叠移位完全纠正,术者拇指按压在骨折远端的后侧,左手仍扣住骨折远端的内外髁,在两助手加大牵引力量的同时,嘱握远端的助手将患肘关节屈曲至约100°,在屈肘的同时,术者右手拇指按住骨折远端后侧向前顶,握住远端的四指向下压,而扣住骨折远端内、外髁的左手配合助手屈肘向上提,从而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
完成上述复位手法后,在两助手维持屈肘情况下,术者拇指触摸肘后三角形态及肱骨内外髁骨突的形态,了解骨折端的对位情况,并用X光透视检查骨折端的对位情况,如骨折端有残余移位,则需施行相应的手法纠正。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后,按肱骨髁上骨折常规超肘关节小夹板外固定,夹板分4块,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端超肘关节,前侧夹板下至肘横纹,后侧夹板用至鹰嘴下。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后侧板骨折远端加梯形垫。为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尺偏型骨折可在外侧板骨折近端,內侧板骨折远端各加塔型垫。桡偏型骨折遵守宁桡勿尺的原则,一般不放置固定垫,如移位较重者,可在内侧板骨折近端及外侧板骨折远端分别加薄平垫,但此垫不可过厚,防止矫枉过重引起肘内翻畸形。夹缚后,用前臂吊带固定伤肢于屈肘90°~110°位。
药物治疗:按照外伤与内损兼顾的治疗原则,配合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早期瘀肿严重者,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中、后期以和营止痛通络为主,以和营止痛汤加减。外敷选用消肿膏、跌打散,拆除固定后,关节功能未完全恢复或有软组织粘连者,选用舒筋通络药水煎,熏洗患处,每天1~2次。
功能锻炼:整复固定后,即可行腕指功能练习,3~4周复查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夹板,行肘关节伸屈活动,并配合轻柔的手法,按摩理筋,自主性活动要循序渐进,分部进行,去除外固定初期,切忌反复被动性强力伸屈,以免使肘关节再度损伤。
结 果
本组126例中,经整复后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106例,功能对位20例。疗效评定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98例,好转28例。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要求较高,必须获得正确的复位,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矫正。
尺偏型骨折整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矫正尺偏移位时,宁可有轻度桡偏,而不可有尺偏,尤其是倾斜一定要予以纠正,并使其有一定程度的桡倾,同时使骨折远端呈外旋位,以防肘内翻发生。
本类骨折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由于小儿肌张力低,组织娇嫩,因而手法要轻柔,切忌使用暴力及揉搓皮肤,以免加重软组织与关节的损伤。
若肿胀严重,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或溃烂,宜给予临时固定,必要时做持续牵引,待肿胀减退后,争取在1周内进行手法整复。
为了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完全,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手法整复复位后,一定要检查肘后三角关系,当三角关系失常时,说明整复不到位。③复位后,行夹板外固定时,一定要坚持夹板外固定管理的基本原则,防止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使血管受压挫伤,引起前臂血管神经永久性的损伤,形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④肘关节的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过度被动地活动肘关节,不进行主动活动或反复多次地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时间太长,手法操作粗暴造成的,然而大多数患者经过正确的治疗,肘关节可获得良好的活动度。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手法已较完善、成熟,对有尺偏移位的骨折,一般都主张矫枉过正,让桡侧嵌插,尺侧稍见分离,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佑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4
2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9:513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男94例,女32例,年龄3~14岁,左侧89例,右侧37例,均有明显外伤史,为完全移位,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8天。
诊断依据:①有明显外伤史,如跌伤、坠落伤、交通伤、其他伤等。②肘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③肱骨髁上有明显压痛、骨擦音及异常活动。④X线片可显示骨折的具体类型及移位情况。
复位方法:一般外伤无须麻醉,难复型及旧伤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肩关节外展约40°,一助手双手握住上臂上段,另一助手右手握住腕部,左手握住前臂中段,术者用左手拇指放在肱骨外髁处,余四指放在肱骨内髁处,手指一齐用力扣住内、外髁,右手握住骨折近端,双手用力使手指指力透过皮肤到达骨骼,对骨折远近端形成钳制力。以骨折远端旋前移位为例,嘱助手将前臂旋转在旋后位进行牵引,牵引时应缓慢用力,再逐渐加大牵引力度的同时将肘关节伸直。在牵引过程中,术者在两助手牵引的同时,用对抗旋转的手法,纠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术者握住骨折端的右手向内旋,握骨折远端内、外髁的左手,同时向外旋,从而纠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如骨折远端处于旋后移位,则应在中立位旋前位牵引下,用相反的旋转手法,纠正旋后移位。在完成纠正旋转移位后,用内推外端的手法纠正侧方移位。以尺偏为例,术者在纠正旋转移位后,双手在保持纠正旋转位置之下,握骨折近端的右手向尺侧推,同时握骨折远端的左手向桡侧推送,从而纠正尺偏移位。如骨折远端桡偏时,用相反的手法复位,但力量应相对减少,遵守宁桡勿尺的原则,以免骨折远端纠正过度而造成尺偏移位。
在完全纠正骨折的旋转及侧方移位后,再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此时,嘱两助手加大牵引力量,使骨折端的重叠移位完全纠正,术者拇指按压在骨折远端的后侧,左手仍扣住骨折远端的内外髁,在两助手加大牵引力量的同时,嘱握远端的助手将患肘关节屈曲至约100°,在屈肘的同时,术者右手拇指按住骨折远端后侧向前顶,握住远端的四指向下压,而扣住骨折远端内、外髁的左手配合助手屈肘向上提,从而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
完成上述复位手法后,在两助手维持屈肘情况下,术者拇指触摸肘后三角形态及肱骨内外髁骨突的形态,了解骨折端的对位情况,并用X光透视检查骨折端的对位情况,如骨折端有残余移位,则需施行相应的手法纠正。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后,按肱骨髁上骨折常规超肘关节小夹板外固定,夹板分4块,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端超肘关节,前侧夹板下至肘横纹,后侧夹板用至鹰嘴下。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后侧板骨折远端加梯形垫。为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尺偏型骨折可在外侧板骨折近端,內侧板骨折远端各加塔型垫。桡偏型骨折遵守宁桡勿尺的原则,一般不放置固定垫,如移位较重者,可在内侧板骨折近端及外侧板骨折远端分别加薄平垫,但此垫不可过厚,防止矫枉过重引起肘内翻畸形。夹缚后,用前臂吊带固定伤肢于屈肘90°~110°位。
药物治疗:按照外伤与内损兼顾的治疗原则,配合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早期瘀肿严重者,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中、后期以和营止痛通络为主,以和营止痛汤加减。外敷选用消肿膏、跌打散,拆除固定后,关节功能未完全恢复或有软组织粘连者,选用舒筋通络药水煎,熏洗患处,每天1~2次。
功能锻炼:整复固定后,即可行腕指功能练习,3~4周复查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夹板,行肘关节伸屈活动,并配合轻柔的手法,按摩理筋,自主性活动要循序渐进,分部进行,去除外固定初期,切忌反复被动性强力伸屈,以免使肘关节再度损伤。
结 果
本组126例中,经整复后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106例,功能对位20例。疗效评定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98例,好转28例。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要求较高,必须获得正确的复位,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矫正。
尺偏型骨折整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矫正尺偏移位时,宁可有轻度桡偏,而不可有尺偏,尤其是倾斜一定要予以纠正,并使其有一定程度的桡倾,同时使骨折远端呈外旋位,以防肘内翻发生。
本类骨折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由于小儿肌张力低,组织娇嫩,因而手法要轻柔,切忌使用暴力及揉搓皮肤,以免加重软组织与关节的损伤。
若肿胀严重,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或溃烂,宜给予临时固定,必要时做持续牵引,待肿胀减退后,争取在1周内进行手法整复。
为了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完全,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手法整复复位后,一定要检查肘后三角关系,当三角关系失常时,说明整复不到位。③复位后,行夹板外固定时,一定要坚持夹板外固定管理的基本原则,防止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使血管受压挫伤,引起前臂血管神经永久性的损伤,形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④肘关节的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过度被动地活动肘关节,不进行主动活动或反复多次地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时间太长,手法操作粗暴造成的,然而大多数患者经过正确的治疗,肘关节可获得良好的活动度。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手法已较完善、成熟,对有尺偏移位的骨折,一般都主张矫枉过正,让桡侧嵌插,尺侧稍见分离,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佑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4
2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