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中药材在中火与武火的条件下短时间炒制可形成一类“炭药”,该炮制技艺就是“炒炭”。“炒炭存性”是中药材产生药效的评价标准,其主要目的为使药材产生止血、止带等效果,同时也保留原药效的部分特征。近年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关于“炒炭存性”的重要疗效也为临床所重视。为此,本文对炒炭存性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炒炭存性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炒炭工艺和治疗标准,旨在为“炒炭存在”药材品质宏观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炮制;炒炭存性;中药量化评价;中药
炒炭工艺是中药炮制的中药技术之一,而“炒炭”有无药用效果的关键是“存性”,只有“存性”才能体现炒炭炮制的价值。长期以来,对于中药“炒炭存性”的相关研究较多,以工艺技术、药理机制、量化标准等内容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综合性研究,故本文从炒炭存性作用机理出发,对其工艺技术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综述,具体如下。
1炒炭存性作用机理
炮制“炒炭存性”主要作用为转化药性,使其具有止血作用,或缓和药性,避免刺激药物刺激过大。炒炭炮制过程属于碳化和氧化的过程,目前已知炭药中的可溶性钙离子、鞣质及碳素是主要疗效成分,也是产生止血效果的关键物质。中药材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主,其细胞内部均含有一定量草酸钙簇晶,在高温、有氧条件下,钙离子可以溶出(可溶性钙离子),或产生钙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促进凝血反应,产生止血效果。此外,植物药炒制后,鞣质含量显著提升,可直接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并与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等结合成大分子团,堵住血管破损处,止血作用较强。此外,关于炭药研究发现,炮制过程中产生了炭素,其本身属于一种止血成分,具有收敛止血的效果。当前,较多药材“炒炭存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作用机制也逐渐被阐明[1]。
地榆是凉血解毒药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药鞣质成分比重为6.1%~6.2%,炒炭后,鞣质成分比重为11.6%~12.3%,升高约200.0%;同时,生药中的草酸钙簇晶含量从5.6%下降至1.3%(炒炭后),而可溶性钙离子升高;鞣质、钙离子是地榆发挥止血作用的重要成分[2]。
槐米炒炭后,药效作用也由清热凉血转为收敛止血,其生药中含有大量芦丁、异鼠李黄素等抗止血成分,同时含有微量槲皮素等止血成分,经过炒制(炒炭存性)后,其芦丁、异鼠李黄素下降约60.5~89.7%,而槲皮素含量升高72.0%以上;同时,草酸钙簇晶和鞣质变化也与地榆一致,可知炒炭后,止血成分增加和抗止血成分转化是发挥止血作用的重要原因[3]。
2“炒炭存性”的工艺
炒炭工艺发展历史较长,但是多为经验总结,尚无科学性总结,需要建立一套炮制工艺标准。“炒炭存性”制备工艺是多种多样,需要经历较多的加工环节,因而不能控制单一环节,应该对炮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控制。“炒炭存性”需要中火与武火炮制,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明确指出根茎类、全草类、果实类、皮类及花类药物需要不同的火候炮制,在具体操作中全凭借药师经验操作[4]。传统中药炮制中对炒炭火候要求为“先武火、后文火、再武火”,但是这样并不能为工程化、规范化生产提供具体的参考数值,需要强化标准化技术性要求。
国内较多文献报道:炒炭时,下锅温度不应高于240℃,但是需高于200℃~210℃;整个炮制过程中,锅内最低温度不应低于140℃,应将温度控制在240℃~250℃,随时监控温度变化;炮制时间不宜过程,应控制在611min~662min之间,平均(636.8±25.5)min[5]。上述研究目的是对锅温→投药→锅温降低→锅温回升→出锅流程的温度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要加入砂粒等介质,以保证药材均匀受热,稳定碳化,从而保证标准化生产的饮片同样具有手工炮制药材的临床疗效。
3“炒炭存性”治疗标准
“炒炭存性”是中药炮制学发展中反复实践和理论升华所得出的重要认识,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炮制标准。虽然“炒炭存性”疗效已经肯定,但是其对炮制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却尚未完全统一。用显微鉴别炒炭药物细胞——显微定量分析法,是直观的评价方法,但是该方法不能对“妙炭存性”进行判断,故应用较少。目前,关于各类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已经明确,因而以有效成分含量为标准的鉴定评估较多,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有效成分)测定含量——色素吸附法;对有机酸、生物碱类有效成分进行pH值测定,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获得成分含量;“存性”相关的成线性变化有效成分,直接進行含量测定,通过生品、炭药对比,可知炭药的品质。
近年来,薄层鉴别法也广泛应用于“炒炭存性”鉴别中,其通过分析生药基础成分含量、炒炭后新生成药物成分含量等判别炒炭的程度。临床疗效是“炒炭存性”存在的主要意义,因而应进行必要的药理学试验,如凝血试验、血管收缩试验等,以保证成药的临床疗效。
此外,电导测定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炒炭存性”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提取生药、炭药水浸液,然后测定其电导率、表面张力等物理化学常数,并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即可获知“炭药”有无“存性”。
4小结
中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生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控制“炒炭存性”质量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应尽量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炒炭存性”并非要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可以联合多学科、多途径、多方法,建立系统性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联合检验模式,提高其检测准确性和灵敏性。
参考文献:
[1]孟江,许舒娅,陈磊,等. 干姜“炒炭存性”质量标准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12,5(04):453-456.
[2]许腊英,毛维伦,赖先银. 控制中药炒炭存性质量标准的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10(06):5-7.
[3]刘晓华. 中药炒炭的操作要领[J]. 内蒙古中医药,2013,8(36):90-91.
[4]孟江,许舒娅,陈磊,等. 干姜“炒炭存性”质量标准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12,5(04):453-456.
[5]许腊英,毛维伦,赖先银. 控制中药炒炭存性质量标准的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5(06):5-7.
【摘要】:中药材在中火与武火的条件下短时间炒制可形成一类“炭药”,该炮制技艺就是“炒炭”。“炒炭存性”是中药材产生药效的评价标准,其主要目的为使药材产生止血、止带等效果,同时也保留原药效的部分特征。近年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关于“炒炭存性”的重要疗效也为临床所重视。为此,本文对炒炭存性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炒炭存性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炒炭工艺和治疗标准,旨在为“炒炭存在”药材品质宏观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炮制;炒炭存性;中药量化评价;中药
炒炭工艺是中药炮制的中药技术之一,而“炒炭”有无药用效果的关键是“存性”,只有“存性”才能体现炒炭炮制的价值。长期以来,对于中药“炒炭存性”的相关研究较多,以工艺技术、药理机制、量化标准等内容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综合性研究,故本文从炒炭存性作用机理出发,对其工艺技术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综述,具体如下。
1炒炭存性作用机理
炮制“炒炭存性”主要作用为转化药性,使其具有止血作用,或缓和药性,避免刺激药物刺激过大。炒炭炮制过程属于碳化和氧化的过程,目前已知炭药中的可溶性钙离子、鞣质及碳素是主要疗效成分,也是产生止血效果的关键物质。中药材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主,其细胞内部均含有一定量草酸钙簇晶,在高温、有氧条件下,钙离子可以溶出(可溶性钙离子),或产生钙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促进凝血反应,产生止血效果。此外,植物药炒制后,鞣质含量显著提升,可直接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并与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等结合成大分子团,堵住血管破损处,止血作用较强。此外,关于炭药研究发现,炮制过程中产生了炭素,其本身属于一种止血成分,具有收敛止血的效果。当前,较多药材“炒炭存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作用机制也逐渐被阐明[1]。
地榆是凉血解毒药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药鞣质成分比重为6.1%~6.2%,炒炭后,鞣质成分比重为11.6%~12.3%,升高约200.0%;同时,生药中的草酸钙簇晶含量从5.6%下降至1.3%(炒炭后),而可溶性钙离子升高;鞣质、钙离子是地榆发挥止血作用的重要成分[2]。
槐米炒炭后,药效作用也由清热凉血转为收敛止血,其生药中含有大量芦丁、异鼠李黄素等抗止血成分,同时含有微量槲皮素等止血成分,经过炒制(炒炭存性)后,其芦丁、异鼠李黄素下降约60.5~89.7%,而槲皮素含量升高72.0%以上;同时,草酸钙簇晶和鞣质变化也与地榆一致,可知炒炭后,止血成分增加和抗止血成分转化是发挥止血作用的重要原因[3]。
2“炒炭存性”的工艺
炒炭工艺发展历史较长,但是多为经验总结,尚无科学性总结,需要建立一套炮制工艺标准。“炒炭存性”制备工艺是多种多样,需要经历较多的加工环节,因而不能控制单一环节,应该对炮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控制。“炒炭存性”需要中火与武火炮制,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明确指出根茎类、全草类、果实类、皮类及花类药物需要不同的火候炮制,在具体操作中全凭借药师经验操作[4]。传统中药炮制中对炒炭火候要求为“先武火、后文火、再武火”,但是这样并不能为工程化、规范化生产提供具体的参考数值,需要强化标准化技术性要求。
国内较多文献报道:炒炭时,下锅温度不应高于240℃,但是需高于200℃~210℃;整个炮制过程中,锅内最低温度不应低于140℃,应将温度控制在240℃~250℃,随时监控温度变化;炮制时间不宜过程,应控制在611min~662min之间,平均(636.8±25.5)min[5]。上述研究目的是对锅温→投药→锅温降低→锅温回升→出锅流程的温度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要加入砂粒等介质,以保证药材均匀受热,稳定碳化,从而保证标准化生产的饮片同样具有手工炮制药材的临床疗效。
3“炒炭存性”治疗标准
“炒炭存性”是中药炮制学发展中反复实践和理论升华所得出的重要认识,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炮制标准。虽然“炒炭存性”疗效已经肯定,但是其对炮制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却尚未完全统一。用显微鉴别炒炭药物细胞——显微定量分析法,是直观的评价方法,但是该方法不能对“妙炭存性”进行判断,故应用较少。目前,关于各类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已经明确,因而以有效成分含量为标准的鉴定评估较多,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色素(有效成分)测定含量——色素吸附法;对有机酸、生物碱类有效成分进行pH值测定,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获得成分含量;“存性”相关的成线性变化有效成分,直接進行含量测定,通过生品、炭药对比,可知炭药的品质。
近年来,薄层鉴别法也广泛应用于“炒炭存性”鉴别中,其通过分析生药基础成分含量、炒炭后新生成药物成分含量等判别炒炭的程度。临床疗效是“炒炭存性”存在的主要意义,因而应进行必要的药理学试验,如凝血试验、血管收缩试验等,以保证成药的临床疗效。
此外,电导测定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炒炭存性”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提取生药、炭药水浸液,然后测定其电导率、表面张力等物理化学常数,并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即可获知“炭药”有无“存性”。
4小结
中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生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控制“炒炭存性”质量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应尽量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炒炭存性”并非要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可以联合多学科、多途径、多方法,建立系统性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联合检验模式,提高其检测准确性和灵敏性。
参考文献:
[1]孟江,许舒娅,陈磊,等. 干姜“炒炭存性”质量标准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12,5(04):453-456.
[2]许腊英,毛维伦,赖先银. 控制中药炒炭存性质量标准的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10(06):5-7.
[3]刘晓华. 中药炒炭的操作要领[J]. 内蒙古中医药,2013,8(36):90-91.
[4]孟江,许舒娅,陈磊,等. 干姜“炒炭存性”质量标准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12,5(04):453-456.
[5]许腊英,毛维伦,赖先银. 控制中药炒炭存性质量标准的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5(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