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了十篇回忆青少年和童年时期的散文,其中描述故乡生活的篇目有八篇。《朝花夕拾》展现了男人铮铮铁骨后隐藏着的柔情,一种柔情与铁血的碰撞,在文中一点点展开,进而增强了这部散文作品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朝花夕拾》;散文;人文魅力
一、天真淳朴、爱恨分明的情感表达
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展现了自己最自然和淳朴的情感。当时鲁迅先生正处于儿童成长阶段,所有的爱恨都十分分明的和交织的。正式这种复杂却很明了的感情宣泄,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孩子单纯而又真诚的內心世界,同时也使散文作品更加具有真实的温暖和清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共鸣,体会到文字所表现出的巨大能量。“我”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不屑,对于她的所作所为以及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是持非常厌烦的态度的,但是在她讲述完长毛的故事后,这些情绪开始转向尊敬的情感;在认为她是谋杀隐鼠的帮凶后,因为一本《山海经》而怨恨消失,这些情绪上简单而又迅速的变化真实地写照出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敬意和怨恨轻易间的转换,原因也是十分的极致和单纯,所以这些小小的怀念和爱铸就了更加自然和真挚的回忆。而关于父亲,“我”的爱恨就非常的复杂了。作者在《五猖会》中写道,父亲逼迫急于参加赛会的“我”读书,充满着不解和怨恨,但是这种怨恨更加强调的是旧社会中父权文化和教育体制,并不是针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在《父亲的病》中,明确写道“我”是十分孝顺的,四处奔走寻找可以医治父亲病的药方。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十分复杂而又强烈的,爱恨交织,但最恨的依旧是导致父亲变成这样的封建社会环境。
二、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和纯真的童心
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的生活时,展现了孩童天生具有的可爱和天真,所用来进行描写的句子都十分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借助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我”对猫的怨恨根源:主要是因为猫在“我”十岁那年,将“我”养的一只可爱隐鼠吃掉了。“我”对猫的仇恨就因为这一个带着不懂事的、蛮横的、单纯的原因所加深。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想象力地观察着花草昆虫、在《五猖会》中热烈期盼着迎神赛会的到来,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从厌烦长妈妈到尊敬长妈妈的整个过程,都一一体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的性格,充满着淳朴、无私的童趣。虽然鲁迅的童年由于后来的家道中落受到了一定的创伤和苦难,但回忆依旧充满着温暖的力量,在经历了沧桑变迁之后,回忆当时幼时的自己依旧充满着纯真和稚嫩,即便有着单单的忧伤,但没有掩盖住真善美的心境与情感,这就是为什么鲁迅格外喜欢和重视自己的童年时代的原因了。鲁迅内心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美与善的赞颂、对纯真童趣的重视、对童年经历的回忆。鲁迅在批判和揭露压抑人性的制度和思想以及丑恶之人的罪行时,总是不留情面,直击要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利用孩子的视角揭示了传统社会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和泯灭,体现了对童趣的人文关怀和人性解放,这是鲁迅对孩子的精神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和呵护。
三、和谐的精神家园和自然的乐土故乡
人们在欣赏《朝花夕拾》这篇散文时,可以感受到那个有着梦幻美和朦胧美的江南小镇,那里有着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有着诱惑人心的家乡美味,有着生机有趣的百草园,也有着热闹的迎神赛会等。这些深情描绘的故乡生活,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依恋,在作者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片乐土故乡,一个放置作者灵魂的精神家园,更代表着作者内心的乡愁和乡思。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总是嘲讽和紧张的气氛,但当鲁迅描写关于故乡的事物时,经常洋溢着和谐、幸福之美。大自然在故乡中是美丽的。在百草园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覆盆子、木莲、桑葚、皂荚树等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美女蛇和何首乌之间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这就是“我”的乐土。自然和“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甚至可以说故乡中的大自然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支撑,在这里“我”和大自然更加贴近,更加熟悉,直到彻底爱上大自然,这就是故乡真正的魅力,而鲁迅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带有柔情的种子。
与此同时,故乡还有许多人承载了鲁迅美好的回忆,他们都是非常自然和淳朴的。例如,保姆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能够讲许多的奇异怪事,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她的善良真诚得到了“我”的喜爱和尊重。在鲁迅的心目中,她就像是黑暗仁厚的地母温暖着“我”的灵魂。三味书屋的小伙伴们、闰土的父亲和闰土,包括故事中的“白无常”都在鲁迅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然也存在一些带来不愉快回忆的人,例如父亲、私塾先生等,但这些人物的本性都不是坏的。鲁迅紧张的情绪似乎可以在故乡中消散开来,产生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以及精神力量,加深了回忆故乡时心灵震撼程度。这些散文依旧展现出他在批判压抑人性的父权社会、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以及泯灭儿童天性的教育体制,但这些斗争与其他作品中的相比较显得更加柔和些,这主要是由于心中对故乡的热爱,使他对心中痛恨的事物有所松懈,进而体现出他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参考文献:
[1]徐谞.朝花带露夕拾香——浅析《朝花夕拾》中童年反顾散文的人文魅力[J].镇江高专学报,2011,(03):487-492.
[2]丁颖.温情“反顾”与勇毅的“向前”——《朝花夕拾》与鲁迅晚年杂文中回忆散文之比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10):100-102.
[3]丁宁.暖与苦:论鲁迅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与温情意识——以《野草》《朝花夕拾》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96-98.
作者简介:
赵若彤(1999.11.17—),女,籍贯:临沂市(最早的档案是滨州市);职称:无;学历:高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或者是翻译类;单位:临沂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朝花夕拾》;散文;人文魅力
一、天真淳朴、爱恨分明的情感表达
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展现了自己最自然和淳朴的情感。当时鲁迅先生正处于儿童成长阶段,所有的爱恨都十分分明的和交织的。正式这种复杂却很明了的感情宣泄,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孩子单纯而又真诚的內心世界,同时也使散文作品更加具有真实的温暖和清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共鸣,体会到文字所表现出的巨大能量。“我”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不屑,对于她的所作所为以及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是持非常厌烦的态度的,但是在她讲述完长毛的故事后,这些情绪开始转向尊敬的情感;在认为她是谋杀隐鼠的帮凶后,因为一本《山海经》而怨恨消失,这些情绪上简单而又迅速的变化真实地写照出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敬意和怨恨轻易间的转换,原因也是十分的极致和单纯,所以这些小小的怀念和爱铸就了更加自然和真挚的回忆。而关于父亲,“我”的爱恨就非常的复杂了。作者在《五猖会》中写道,父亲逼迫急于参加赛会的“我”读书,充满着不解和怨恨,但是这种怨恨更加强调的是旧社会中父权文化和教育体制,并不是针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在《父亲的病》中,明确写道“我”是十分孝顺的,四处奔走寻找可以医治父亲病的药方。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十分复杂而又强烈的,爱恨交织,但最恨的依旧是导致父亲变成这样的封建社会环境。
二、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和纯真的童心
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的生活时,展现了孩童天生具有的可爱和天真,所用来进行描写的句子都十分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借助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我”对猫的怨恨根源:主要是因为猫在“我”十岁那年,将“我”养的一只可爱隐鼠吃掉了。“我”对猫的仇恨就因为这一个带着不懂事的、蛮横的、单纯的原因所加深。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想象力地观察着花草昆虫、在《五猖会》中热烈期盼着迎神赛会的到来,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从厌烦长妈妈到尊敬长妈妈的整个过程,都一一体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的性格,充满着淳朴、无私的童趣。虽然鲁迅的童年由于后来的家道中落受到了一定的创伤和苦难,但回忆依旧充满着温暖的力量,在经历了沧桑变迁之后,回忆当时幼时的自己依旧充满着纯真和稚嫩,即便有着单单的忧伤,但没有掩盖住真善美的心境与情感,这就是为什么鲁迅格外喜欢和重视自己的童年时代的原因了。鲁迅内心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美与善的赞颂、对纯真童趣的重视、对童年经历的回忆。鲁迅在批判和揭露压抑人性的制度和思想以及丑恶之人的罪行时,总是不留情面,直击要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利用孩子的视角揭示了传统社会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和泯灭,体现了对童趣的人文关怀和人性解放,这是鲁迅对孩子的精神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和呵护。
三、和谐的精神家园和自然的乐土故乡
人们在欣赏《朝花夕拾》这篇散文时,可以感受到那个有着梦幻美和朦胧美的江南小镇,那里有着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有着诱惑人心的家乡美味,有着生机有趣的百草园,也有着热闹的迎神赛会等。这些深情描绘的故乡生活,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依恋,在作者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片乐土故乡,一个放置作者灵魂的精神家园,更代表着作者内心的乡愁和乡思。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总是嘲讽和紧张的气氛,但当鲁迅描写关于故乡的事物时,经常洋溢着和谐、幸福之美。大自然在故乡中是美丽的。在百草园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覆盆子、木莲、桑葚、皂荚树等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美女蛇和何首乌之间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这就是“我”的乐土。自然和“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甚至可以说故乡中的大自然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支撑,在这里“我”和大自然更加贴近,更加熟悉,直到彻底爱上大自然,这就是故乡真正的魅力,而鲁迅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带有柔情的种子。
与此同时,故乡还有许多人承载了鲁迅美好的回忆,他们都是非常自然和淳朴的。例如,保姆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能够讲许多的奇异怪事,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她的善良真诚得到了“我”的喜爱和尊重。在鲁迅的心目中,她就像是黑暗仁厚的地母温暖着“我”的灵魂。三味书屋的小伙伴们、闰土的父亲和闰土,包括故事中的“白无常”都在鲁迅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然也存在一些带来不愉快回忆的人,例如父亲、私塾先生等,但这些人物的本性都不是坏的。鲁迅紧张的情绪似乎可以在故乡中消散开来,产生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以及精神力量,加深了回忆故乡时心灵震撼程度。这些散文依旧展现出他在批判压抑人性的父权社会、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以及泯灭儿童天性的教育体制,但这些斗争与其他作品中的相比较显得更加柔和些,这主要是由于心中对故乡的热爱,使他对心中痛恨的事物有所松懈,进而体现出他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参考文献:
[1]徐谞.朝花带露夕拾香——浅析《朝花夕拾》中童年反顾散文的人文魅力[J].镇江高专学报,2011,(03):487-492.
[2]丁颖.温情“反顾”与勇毅的“向前”——《朝花夕拾》与鲁迅晚年杂文中回忆散文之比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10):100-102.
[3]丁宁.暖与苦:论鲁迅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与温情意识——以《野草》《朝花夕拾》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96-98.
作者简介:
赵若彤(1999.11.17—),女,籍贯:临沂市(最早的档案是滨州市);职称:无;学历:高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或者是翻译类;单位:临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