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6-01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理应在人文化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确立了语文的人文属性,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满足一定的交流需要,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对于我们基层教育者来说,就提出了一个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化的课题。
语文人文化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寓于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活动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语文教育教学人文化趋势符合高扬主体性的时代精神,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如下进行: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去体味优美的人文境界,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提升主体精神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应该是造人的教育,它应该注重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以至于人的合理需求,让人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中学生个体本身也是思想活跃,反映敏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思想。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充分张扬学生特长,鼓励学生走个性化成才之路。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寓人文教育于教学之中。要废除那种霸权主义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彰显人伦情怀,人生感悟。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成为培育精神家园的阵地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一直有着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历史的高度上,去审视世界文化的需求,去审视历史长河的轻波洪流,把视野放在为世界培养人才,为时代培养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才能以豪迈的气魄,崇高的人格,独特的思索去热爱我们的学生,引导我们的学生,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和其它糟粕,吸收借鉴其良好的人文传统和光辉灿烂的文明精华,为今所用,为我所用。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三、开发丰富的人文课程,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
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显现着各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据此可以开发出大量的人文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发“语文与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将各类语文人文教育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大力加强人文社团建设,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注意开发潜隐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四、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比如营造文化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探索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建立教学教学新模式。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挖掘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究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开发差异资源,搞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比如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母语文化正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状态,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语文教育教学应该高扬人文特色教育旗帜,并锐意探索,“风物长宜放眼量”,要耐得辛苦,永远朝着理想去前进!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理应在人文化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确立了语文的人文属性,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满足一定的交流需要,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对于我们基层教育者来说,就提出了一个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化的课题。
语文人文化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寓于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活动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语文教育教学人文化趋势符合高扬主体性的时代精神,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如下进行: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去体味优美的人文境界,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提升主体精神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应该是造人的教育,它应该注重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以至于人的合理需求,让人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中学生个体本身也是思想活跃,反映敏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思想。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充分张扬学生特长,鼓励学生走个性化成才之路。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寓人文教育于教学之中。要废除那种霸权主义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彰显人伦情怀,人生感悟。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成为培育精神家园的阵地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一直有着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历史的高度上,去审视世界文化的需求,去审视历史长河的轻波洪流,把视野放在为世界培养人才,为时代培养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才能以豪迈的气魄,崇高的人格,独特的思索去热爱我们的学生,引导我们的学生,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和其它糟粕,吸收借鉴其良好的人文传统和光辉灿烂的文明精华,为今所用,为我所用。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三、开发丰富的人文课程,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
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显现着各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据此可以开发出大量的人文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发“语文与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将各类语文人文教育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大力加强人文社团建设,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注意开发潜隐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四、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比如营造文化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探索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建立教学教学新模式。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挖掘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究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开发差异资源,搞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比如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母语文化正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状态,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语文教育教学应该高扬人文特色教育旗帜,并锐意探索,“风物长宜放眼量”,要耐得辛苦,永远朝着理想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