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6-01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理应在人文化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确立了语文的人文属性,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满足一定的交流需要,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对于我们基层教育者来说,就提出了一个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化的课题。
  语文人文化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寓于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活动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语文教育教学人文化趋势符合高扬主体性的时代精神,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如下进行: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去体味优美的人文境界,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提升主体精神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应该是造人的教育,它应该注重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以至于人的合理需求,让人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中学生个体本身也是思想活跃,反映敏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思想。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充分张扬学生特长,鼓励学生走个性化成才之路。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寓人文教育于教学之中。要废除那种霸权主义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彰显人伦情怀,人生感悟。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成为培育精神家园的阵地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一直有着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历史的高度上,去审视世界文化的需求,去审视历史长河的轻波洪流,把视野放在为世界培养人才,为时代培养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才能以豪迈的气魄,崇高的人格,独特的思索去热爱我们的学生,引导我们的学生,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和其它糟粕,吸收借鉴其良好的人文传统和光辉灿烂的文明精华,为今所用,为我所用。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三、开发丰富的人文课程,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
  
  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显现着各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据此可以开发出大量的人文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发“语文与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将各类语文人文教育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大力加强人文社团建设,开设人文讲座,营建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注意开发潜隐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四、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比如营造文化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探索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建立教学教学新模式。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挖掘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究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开发差异资源,搞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比如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母语文化正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状态,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语文教育教学应该高扬人文特色教育旗帜,并锐意探索,“风物长宜放眼量”,要耐得辛苦,永远朝着理想去前进!
其他文献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笔者在此试图阐明,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析词句、展开想象、反复朗读、分析课文等手段把美育渗透其中,使审美教育得以施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3-01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4-01      语文是最生动、最美丽的一门学科。语文的美丽不是挂在衣服上,摆在案头上,而是隐在一个人的思想深处。那种藏在心灵深处,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是这种魅力的源头。中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期,中学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实施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实现人文主义的教育。  人
当我准备将这段文字敲进电脑时,不禁思绪万千,但心里更多的却是愧疚:为学生率真的天性,也为自己当时愕然的表情……在教完《阿德的梦》一课之后,我要求学生也仿照文中的阿德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5-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教育行为和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表现在课堂导学设计上存在许多困难,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学设疑更为关键。文学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却无疑,
以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废弃煤矿矸石堆场为研究区域,选择经过长期自然恢复定居于煤矸石堆场上的类芦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类芦植被参与对煤矸石中特征金属(Fe、Mn、Cu、Zn)的富
其实,当得知那个孩子转走了时,我全然没有了当初想象的那般欣喜,相反,我竟有点茫然了,失落、担忧、难过,各种情感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5-0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有77(需加上9年级下册的数目)首古诗词,其中出现地名的有 46首,共涉及87个地名。这些古地名有的不可考,有的早消失,有的已更名;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读者不可能一一寻访。虽说妇孺皆知:“中国像只大公鸡,东北是鸡头,新疆是鸡尾,内蒙是鸡背,南沙是鸡腿。”但充其量不过雾
东天山巴里坤地区两个闪长岩体分别获得327 Ma和333 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代表早石炭世一期岩浆活动.这些岩体具中等略高的SiO2(51.33%~ 62.48%)、高MgO(2.04%~11.16%)、高Ti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教学环节的四个方面提出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