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中坚,陈梦家是不应被人忘却的,诗创作上,他既继承又拓展,实现了新月诗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跨越。目前,对陈梦家诗歌创作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本文拟以陈梦家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中期的诗创作,着重考察陈梦家诗歌的思想情调,揭示其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一、人生的多重意蕴
陈梦家诗歌内蕴所展现出来的思绪和心态,凝聚了诗人丰富的生活轨迹,他通过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书写与开掘,来映现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投影。
(一)感伤的幻想和梦
在幻想和梦中感伤是陈梦家前期诗歌的主要特征.上世纪20年代末,正是“五四”运动后的文化和政治的失望期,是奋迅所言的“仿徨”期.陈梦家在这种时代氛围中进行创作,而且还未有成熟的心智相匹配,必然沾染一种感伤的余味,他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歌唱个人感情的休戚.一个有才情的二十来岁的诗人,带粉浓重的感伤情调,在永远的空虚和静默里营造诗歌的象牙之塔.《一朵野花》代表粉诗人“不被熏着前的嫩”《自己的歌》等诗流露出一种伤感的人生情绪与幻灭的空虚感,这无名的感伤与轻愁,正是后期新月诗派的典型情绪。有时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孤雁,一朵野花,一团磷火,既有青春的梦想,又发出英名的无亲.
(二)爱情题材
陈梦家与新月派其他诗人一样,把一种理想的爱情题材引入现代抒情诗中,扩大了诗情的表现空间。爱情在新诗中摆脱了真人真事的羁绊,升华到神圣、纯洁的理想境界,被加以全力地颂唱:“那些日子从我看见了你,/不论是雨天,是黑夜/我念着你的名字,有着生,/有着春光一道的暖流/淌过我的心。”(《再看见你》)诗人着意在抒情的意趣上另辟蹊径,以观察人世爱情的细致入微的目光,融入自己复杂的感情,开掘了爱情诗的情感内涵。
二、丰厚的哲学意蕴
哲学意蕴是陈梦家文本中诗意呈现的重要品格。陈梦家的诗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进入了哲学层次的深度体验,借以揭示出某些人生真谛,达到一个被接受者不断体悟认同,又不断创造深化的哲学高度。《一朵野花》只有八行,看去无比清纯可爱,实际有复杂的内蕴。“一朵野花”在天地间自开自落,却寄托了诗人诸多的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体验和思考。通过野花意象的抒写,诗人回顾和审视了昔日的自我。这野花是自在的和聪明的,同时又是渺小的和无所作为的,蕴含了难懂的意味。
对生命现象的阐释和讴歌是陈梦家诗作中哲学意蕴的重要传达。《一朵野花》是讴歌生命的最早诗作,而诗人感受一瞬间的生命意向则更为深刻:“十月的夜晚,天像一只眼睛,/孤雁,是她的眉毛:/从天上掉下一颗眼泪,是流星/沉在大海里— 一息翻衣泊勺泡。刀那一瞬间的消失,我觉得/一闪,还给了深蓝;/生命给我的赞美受着惊骇,/像有着声息摸索我的窗槛。”(《十月之夜》)。
三、深沉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陈梦家诗歌内蕴形成的厚重根基。
(一)首先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随着人生阅历的日益丰富,世界观和人生观渐趋成熟,陈梦家远离了感伤的情调,实现了向现实人生的突进。《丧歌》、《马号》、《炮车》、《秦淮河的鬼哭》等作品,揭示了人民水深火热中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二)表现为对抗战风烟的忠实记录。国难当头,陈梦家于“一二·八”事变后,奔赴南翔前线,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目睹敌寇令人发指的暴行和南翔居民的逃难,写下了《老人》等四首诗,集结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后编入《铁马集》)。诗作中的爱国主义意识明显增强,而且风格较前粗豪有力,是为创作的一大转变。试读诗人在战士墓前,写下的悲壮诗篇《在蕴藻淇的战场上》:“在蕴藻洪的战场上,血花一行行/向着新鬼的坟墓开,开在雪泥上:/那儿歇着我们的英雄— 静悄悄/伸展着参差的队伍— 纸蟠儿飘,/苍鹰,红点的翅尾,在半天上吊丧。刀现在躺下了,他们曾经挺起胸膛/向前冲锋,他们喊,杀喊,他们中伤:/杀了人给人杀了,现在都睡倒/在蕴藻派的战场上。/ ‘交给你,像火把接着火,我们盼望,/盼望你收回来我们生命的死亡!’/拳曲的手握紧炸弹向我们叫:/‘哪儿去!哪儿去!听我们的警号!’/拳曲的手煊亮着一把一把火光/在蕴藻洪的战场上。”此诗写“一二·八”事变期间十九路军将士们守土抗战、冲锋杀敌,与日寇英勇格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与伟大的功业,道出先烈们的心愿:“哪儿去!哪儿去!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阵亡先烈的悼念和敬意。
四、宗教情结
在传统与西洋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陈梦家力求反思自己的宗教信仰,试图在信仰和理性、传统和西化之间实现文化的整合,追望在宗教的世界里,温存自己的道德人文理想,因此陈梦家的宗教信仰之旅既敞露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显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灵旅程。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相信有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天堂,有一个上帝,一个伟大的神秘,他对这种神秘有一种崇敬惶恐之情:“那里神奇,启示天的威权无比;/一种惧怕写着一声响,一路光,/夸傲他的尊荣;他的伟大神秘,/他一支残暴的手撒下了惊惶。”人面对神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我同这种神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朵野花》中有所描述,面对广阔的世界不以弱小而自卑,在温柔怒号中能悠然自得,自享生命的快乐。他自有他自己的宗教,对于一切信仰,他有喜悦,他便有无穷前进的爱。像一只活泼的心,永久在跳跃,在飞扬,在向光明微笑,这纯粹代表梦家少年时代的心情,一直到最近,也还是这样,不过不定是欢悦的了。荒原、野花在这里是一种人生观的自喻,即人格凝塑的自喻。
宗教体验是神秘的,作为一种灵的感觉,神秘也成为连接宗教与诗的桥梁。
《梦家诗集》中有不少表现这种神秘的诗,如《露之晨》:“我悄悄地绕过那条小路,/不敢碰落一颗光亮的露;/是一阵温柔的风吹过,/不是我,不是我!”《只是轻烟》:“昨晚看一颗流星/沉下,我祈祷天— /轻风荡过我的心,/— 亮又化成烟。”《城上的星》:“我们跑上旧的城垛,/‘看一盏淡淡的灯!’/清朗的从心上沉落/一个灭亡的回声。”《摇船夜歌》:“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起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以上的诗都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陈梦家努力展现诗歌内蕴的多重性与趋向,执着开拓诗美境界,探寻中西诗歌意象取向的会通,以暗示和象征昭显了诗作蕴致甚深的美学品格,为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寻求新的道路。
一、人生的多重意蕴
陈梦家诗歌内蕴所展现出来的思绪和心态,凝聚了诗人丰富的生活轨迹,他通过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书写与开掘,来映现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投影。
(一)感伤的幻想和梦
在幻想和梦中感伤是陈梦家前期诗歌的主要特征.上世纪20年代末,正是“五四”运动后的文化和政治的失望期,是奋迅所言的“仿徨”期.陈梦家在这种时代氛围中进行创作,而且还未有成熟的心智相匹配,必然沾染一种感伤的余味,他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歌唱个人感情的休戚.一个有才情的二十来岁的诗人,带粉浓重的感伤情调,在永远的空虚和静默里营造诗歌的象牙之塔.《一朵野花》代表粉诗人“不被熏着前的嫩”《自己的歌》等诗流露出一种伤感的人生情绪与幻灭的空虚感,这无名的感伤与轻愁,正是后期新月诗派的典型情绪。有时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孤雁,一朵野花,一团磷火,既有青春的梦想,又发出英名的无亲.
(二)爱情题材
陈梦家与新月派其他诗人一样,把一种理想的爱情题材引入现代抒情诗中,扩大了诗情的表现空间。爱情在新诗中摆脱了真人真事的羁绊,升华到神圣、纯洁的理想境界,被加以全力地颂唱:“那些日子从我看见了你,/不论是雨天,是黑夜/我念着你的名字,有着生,/有着春光一道的暖流/淌过我的心。”(《再看见你》)诗人着意在抒情的意趣上另辟蹊径,以观察人世爱情的细致入微的目光,融入自己复杂的感情,开掘了爱情诗的情感内涵。
二、丰厚的哲学意蕴
哲学意蕴是陈梦家文本中诗意呈现的重要品格。陈梦家的诗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进入了哲学层次的深度体验,借以揭示出某些人生真谛,达到一个被接受者不断体悟认同,又不断创造深化的哲学高度。《一朵野花》只有八行,看去无比清纯可爱,实际有复杂的内蕴。“一朵野花”在天地间自开自落,却寄托了诗人诸多的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体验和思考。通过野花意象的抒写,诗人回顾和审视了昔日的自我。这野花是自在的和聪明的,同时又是渺小的和无所作为的,蕴含了难懂的意味。
对生命现象的阐释和讴歌是陈梦家诗作中哲学意蕴的重要传达。《一朵野花》是讴歌生命的最早诗作,而诗人感受一瞬间的生命意向则更为深刻:“十月的夜晚,天像一只眼睛,/孤雁,是她的眉毛:/从天上掉下一颗眼泪,是流星/沉在大海里— 一息翻衣泊勺泡。刀那一瞬间的消失,我觉得/一闪,还给了深蓝;/生命给我的赞美受着惊骇,/像有着声息摸索我的窗槛。”(《十月之夜》)。
三、深沉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陈梦家诗歌内蕴形成的厚重根基。
(一)首先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随着人生阅历的日益丰富,世界观和人生观渐趋成熟,陈梦家远离了感伤的情调,实现了向现实人生的突进。《丧歌》、《马号》、《炮车》、《秦淮河的鬼哭》等作品,揭示了人民水深火热中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二)表现为对抗战风烟的忠实记录。国难当头,陈梦家于“一二·八”事变后,奔赴南翔前线,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目睹敌寇令人发指的暴行和南翔居民的逃难,写下了《老人》等四首诗,集结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后编入《铁马集》)。诗作中的爱国主义意识明显增强,而且风格较前粗豪有力,是为创作的一大转变。试读诗人在战士墓前,写下的悲壮诗篇《在蕴藻淇的战场上》:“在蕴藻洪的战场上,血花一行行/向着新鬼的坟墓开,开在雪泥上:/那儿歇着我们的英雄— 静悄悄/伸展着参差的队伍— 纸蟠儿飘,/苍鹰,红点的翅尾,在半天上吊丧。刀现在躺下了,他们曾经挺起胸膛/向前冲锋,他们喊,杀喊,他们中伤:/杀了人给人杀了,现在都睡倒/在蕴藻派的战场上。/ ‘交给你,像火把接着火,我们盼望,/盼望你收回来我们生命的死亡!’/拳曲的手握紧炸弹向我们叫:/‘哪儿去!哪儿去!听我们的警号!’/拳曲的手煊亮着一把一把火光/在蕴藻洪的战场上。”此诗写“一二·八”事变期间十九路军将士们守土抗战、冲锋杀敌,与日寇英勇格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与伟大的功业,道出先烈们的心愿:“哪儿去!哪儿去!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阵亡先烈的悼念和敬意。
四、宗教情结
在传统与西洋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陈梦家力求反思自己的宗教信仰,试图在信仰和理性、传统和西化之间实现文化的整合,追望在宗教的世界里,温存自己的道德人文理想,因此陈梦家的宗教信仰之旅既敞露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显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灵旅程。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相信有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天堂,有一个上帝,一个伟大的神秘,他对这种神秘有一种崇敬惶恐之情:“那里神奇,启示天的威权无比;/一种惧怕写着一声响,一路光,/夸傲他的尊荣;他的伟大神秘,/他一支残暴的手撒下了惊惶。”人面对神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我同这种神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朵野花》中有所描述,面对广阔的世界不以弱小而自卑,在温柔怒号中能悠然自得,自享生命的快乐。他自有他自己的宗教,对于一切信仰,他有喜悦,他便有无穷前进的爱。像一只活泼的心,永久在跳跃,在飞扬,在向光明微笑,这纯粹代表梦家少年时代的心情,一直到最近,也还是这样,不过不定是欢悦的了。荒原、野花在这里是一种人生观的自喻,即人格凝塑的自喻。
宗教体验是神秘的,作为一种灵的感觉,神秘也成为连接宗教与诗的桥梁。
《梦家诗集》中有不少表现这种神秘的诗,如《露之晨》:“我悄悄地绕过那条小路,/不敢碰落一颗光亮的露;/是一阵温柔的风吹过,/不是我,不是我!”《只是轻烟》:“昨晚看一颗流星/沉下,我祈祷天— /轻风荡过我的心,/— 亮又化成烟。”《城上的星》:“我们跑上旧的城垛,/‘看一盏淡淡的灯!’/清朗的从心上沉落/一个灭亡的回声。”《摇船夜歌》:“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起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以上的诗都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陈梦家努力展现诗歌内蕴的多重性与趋向,执着开拓诗美境界,探寻中西诗歌意象取向的会通,以暗示和象征昭显了诗作蕴致甚深的美学品格,为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寻求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