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概念学习的主体空间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现场回放】
  
  课伊始,在揭示课题、自主质疑环节后,师生展开如下课堂对话。
  师:同学们,依你自己对“分解质因数”的理解,请试着把“6”分解质因数。
  (随后,学生纷纷着手“分解质因数”的初次尝试。由于是依自己的主观理解进行分解,因而学生的尝试活动没有受任何牵制,分外自主。)
  生1:6可以分解成2乘以3。(教师板书:6=2×3)
  生2:6还可以分解成1乘以6。(教师板书:6=1×6)
  生3:6可以写成1.5乘以4。(教师板书:6=1.5×4)
  生4:6还可以写成0.75乘以2,再乘以4。(教师板书:6=0.75×2×4)
  生5:如果分解成小数也可以的话,那就有许许多多的分法。所以,这样有点不对劲儿。
  生6:6还可以写成负3乘以负2。〔教师板书:6=(-3)×(-2)〕
  生7:6还可以分解成1加5。(教师板书:6=1+5)
  师:同学们,在你们汇报的这些“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重新思考一下,会是哪个呢?
  生8:我想应该是“6=3×2”,因为只有这个式子中的3和2都是质数,在乘法中又是因数。
  师:同意这一选择的请举手——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高举起手)
  师:大家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下面,请同学们随意写出一个自然数,然后将它分解质因数。
  
  【理念解读】
  
  一、疑惑:这是潘老师的开课片段,之前的教学环节为“揭示课题”和“质疑课题”。在上述片段教学展开的同时,“分解质因数”还是一个未经教学的新知识。“分解质因数”这节内容既蕴涵着“什么是质因数”的数学概念,还包容着“如何分解”的规则技巧,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均会采用“讲授”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则。那么,潘老师为什么要采用“尝试”式的教学方式呢?难道不怕因学生“尝试无从着手”或“尝试不着边际”而导致教学预设的现场夭折及教学目标的无法达成?究竟潘老师是随心为之,还是另含深意?
  二、顿悟: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反复思索。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阅读了潘老师所著的《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一书,其中的一段文字让我豁然顿悟:“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在其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并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对照上述案例细心品读,笔者全然明晰了潘老师“扩张概念学习的主体空间”的良苦用心。
  1.对话:回应学生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分解质因数”这一数学概念,但对“分解”、“质数”、“因数”等前位概念还是具有较深的理解。于是,初见“分解质因数”,学生大多能根据“分解”、“质数”、“因数”的词意整合即时萌生对新概念的猜度性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概念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为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则早已通过预习课本、人际交流等途径知晓了“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含义,这更是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所以说,学生之间已有的认知经验既是各不相同的,又是真实存在的。为此,燔老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地发布了“请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给6分解质因数”的对话信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经验予以了积极回应,同时也给学习的主体——学生放飞知识经验、促进新知建构提供了机会。
  2.尝试:摸清学生的现有起点。不同的知识经验,独特的思维风格,最终导致了学生之间各具差异的认知起点。可以看到,在随后展开的“基于主观理解的尝试分解”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现有起点得到了充分暴露:有的学生着眼“分解”一词,凭借“数的组成和分拆”的相关知识,生成了“6=1+5”的尝试结果;有的学生着眼“分解”、“因数”二词,凭借“乘法”相关知识,生成了“6=1×6”、“6=1.5×4”、“6=0.75×2×4”、“6=(-3)×(-2)”的尝试结果,而有的学生着眼“分解”、“质数”、“因数”三词,整合了数的分拆、数的整除、乘法等多种相关知识,生成了“6=2×3”的尝试成果。这些基于学生已有经验、闪现学生主体精神的完善程度不一的尝试结果,为概念教学的深入展开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依托和思辨拐棍。
  3.选择:促成学生的认知顿悟。面对不同的尝试结果,如何取舍?这是关系概念建构的重要问题。对此,有些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哪些分解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于是,可能生成的现场状态是:东说东合理,西说西合理,教学环节被拖长,数学信息被搅乱,导致教学活动低效和教学目标偏离。案例中,潘老师别出心裁而又客观中肯地指出“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并让学生重新思考并作出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将目光投注于“分解质因数”字面含义的再理解与“各种分解成果”形式结构的再审视,并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当一位学生发表“只有6=3×2是正确的,因为3和2既是质数,又是因数”的选择结果时,立即启发了其余学生的思维并获得了共鸣。显示学生们对于“分解质因数”概念的数学内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在这样的“尝试”教学现象背后,潘老师真正关注的依然是如何张扬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主体精神。于是,在“尝试信息”的发布中,潘老师积极回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尝试活动”的展开中,潘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现有起点;在“尝试结果”的选择中,潘老师巧妙促成了学生的认知顿悟。经历这些洋溢主体意味的教学步骤,“分解质因数”概念内涵必定能在学生脑海中有效扎根。
  三、启示:面对新概念,学生并非“零起点”。语文学习中的词义解释、数学学习中的前位概念、生活实际中的点滴积累、学习现场中的即兴思辨都能在“直面新概念”的一瞬间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无须担心学生一窍不通,因而教学也无须一味包办、灌输。作为课堂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设置平台,回应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展现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促成学生深刻的概念顿悟,唯有如此,概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凸显,概念教学的体验意味才能不断加深,概念教学的深度建构才能自然生成!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习做人是这一学科课程的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熟悉教材编写特点,把握“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这一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围绕主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现
期刊
书上说美国一家公司有个收银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下来,输入微机,打印出来,顾客来交费的时候,就将这些感悟免费送给顾客去阅读。时间一长,商场里的消费者在这位收银员面前排起了长队,等待交费,而另一边的收银柜台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商场的高管下来调研看见了,好生奇怪,询问顾客为什么不到那边柜台前交费,顾客说,他们是等着看收银员的“人生感悟”,所以要在这只柜台前等着交费。高管提拔了这位收银员。收银员通
期刊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改革的效果看教学。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就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优秀教师是岗位锻炼、培养与自我发展的结果,正所谓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以特级教师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他们认为,名师工作室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工作思路。他们的工作目标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解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创造性三个问题,如果只重视前两个问题,就会导致教学不到位,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能适应后继学习的需要和
期刊
《荷叶圆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片段一:引导观察  (多媒体出示四幅姿态不同的小青蛙图和一幅荷叶图)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32~34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长方体的操作,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并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类推出正方体
期刊
一、青蛙效应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度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
期刊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广大教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接受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全面的了解,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但更多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师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笔者深深感到,在实施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    一
期刊
“小数的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和感悟小数的意义,弄清“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