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屏铜多金属矿床(化),位于黄茅园岩体西侧,赋存于岩体上接触带之震旦系陡山沱组和洪江组有利构造部位,属于裂隙充填型黄铁矿、磁黄铁矿铜多金属矿床(化)。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综合异常;找矿意义;金屏;湖南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52-01
1 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于江南地轴西南段,沅麻盆地以东,城步~新化大断裂以西的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的中段。按板块构造观点对雪峰地区各构造时期的变形特征划分,本区属于雪峰推覆变形带[1]。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区内仅出露该组顶部地层。岩性为深灰色,风化后呈浅黄色、浅棕色变质含砾砂岩或变质砂岩,以含少量石英脉(石英粒度1~2mm)为特征,块状构造,层理不清,局部见片状及片麻状构造,多出露于花岗岩体接触带和矿区西部。出炉厚度5~30m。
2.2 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内岩层走向NNE向,倾向NWW,倾角30°~60°。主要褶皱构造为谭家—岩门倒转背斜,轴向NNE,与地层走向、主要断裂延伸方向一致,并向W倾没,系紧闭的褶皱构造。轴部地层为洪江组,两翼依次为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和小烟溪组。由于构造影响各组地层出露不全或重复出现。东翼仅局部保留陡山沱组下部岩层,其余地层都被花岗岩吞没。
(2)断裂构造
以纵向逆断层为主,次为纵向正断层及横向断层, 计9条。兹择其主要断裂简述于下:
F1:走向NNE,倾向SE,倾角77°。属纵向正断层,断距280 米,北盘下降,南盘上升。
F2、F3:为走向NNE、倾向SE、倾角70°~76°的走向逆断层,断距60~80m,纵贯全区,系矿区最大断层,断层破碎带中见有褐铁矿及花岗细晶岩脉。镜下见失。
F9:横向平移断层,北盘西移,南盘相对东移,水平错距20~25m。
2.3 矿床(化)地质特征
区内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线、倒转背斜轴向及主要断裂的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等的展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图2)。地表一般难见到矿体(化),仅在矿区南段局部地段的陡山沱组硅化灰岩中见有较强的钼矿化;北端TC15细粒花岗岩脉中亦见到钼矿化。此外,在陡山沱组底部较连续的见到铁帽,厚约3~4m,但在钻孔中,该铁帽向下延伸渐变为矽卡岩化或大理岩化灰岩中。
3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物理特征
(1)地磁特征
经对测区不同地层各类岩矿标本132件和部分钻孔岩心的磁参数测定,可以看出本区地磁的基本特征是:在沉积作用下,远离接触带未经蚀变矿化的各类沉积岩,属于无磁性,磁化率值K趋近于零;岩浆岩侵入体因缺乏黑色矿物组分亦无磁性。
(2)地电特征
经对本区内213件不同层位岩矿标本电参数极化率测定结果,发现各类非矿化蚀变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的极化率均很低,?平均为2%-4%;接触蚀变带内,经蚀变的各类岩石极化率有显著提高,?达到11%-14%,且以磁黄铁矿矿化为主的含Cu、Pb、Zn多金属矿化的矿石标本,极化率值最大,?可达26%左右,较之各类非矿化围岩,高出7—13倍,比蚀变带内岩石高2倍。上述特点指明了本区投入激发电位法,具备良好的物性前提。
3.2 地球化学特征
经区内地表部分探槽中采集土样260件作比色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组成本区主要矿化元素Cu、Zn、Mo均在淋积层富集,说明本区地表淋滤作用不大,元素形成可溶性胶体物质为淋滤层吸附而使之富集。
3.3 物化探异常的推断解释
3.3.1 物化探异常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第I异常带:是以磁法、化探Cu、Pb、Zn、W多元素组成的组合异常,由M1、M2、M3三个磁异常,和Cu1、Cu2、Cu3、Cu4、Cu5、Cu6,Pb1、Pb 2、Pb3,Zn1、Zn2、Zn3, W1、 W2、 W3等化探异常带组成,集中分布于紧邻岩浆岩外接触带震旦系地层中。正常异常以45°轴向纵贯全区,断续长约2000m,平均宽约200m。
第II异常带:以单一磁异常为主,由M4、M5、M6三个大小不等的磁异常,以及Zn6、Cu7、Pb4等化探异常组成,分布于测区西北面F1断裂以西,远离接触带之震旦系地层中,轴向分布近于NS,断续延伸约700m。
3.3.2 异常的推断解释
第Ⅰ异常带:本带异常经过进一步综合剖面工作,结合物性资料及地质特点的综合研究,推断引起异常场源是属于外接触带深部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的铜、铅、锌、钼多金属硫化矿物引起。
第Ⅱ异常带:
该异常带虽分布于区内震旦系地层上,但远离接触带,出现的异常强度低,梯度平缓,与本层出现的Cu、Pb、Zn异常均不重合。在茶坪M5磁异常上有局部相重合的V、Co异常,经实地观察,属于寒武系V、Co晕迁移形式偶合。因磁异常正处在低坡,坡积层中见寒武系黑色岩系风化物。
4 找矿意义
区内花岗岩脉活动、断裂带中及其二侧的次级裂隙内,均有大量长英质脉岩侵入。从F2、F4所处构造位置均有高值物化探异常,和地表可见褐铁矿(铁帽),以及破碎带内具热液活动特征,佐证了其为矿区成矿的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在F2、F4上下盘陡山沱组及洪江组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及倒转背斜轴部等地质构造脆弱部位,都是热液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有利的容矿空间,从而指出了本区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心才.雪峰山及邻区大地构造性质及演化[J].湖南区调,1991.
[2] 孟宪刚,朱大岗,骆学全.雪峰山中段金锑矿构造控矿分析与资源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9.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综合异常;找矿意义;金屏;湖南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52-01
1 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于江南地轴西南段,沅麻盆地以东,城步~新化大断裂以西的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的中段。按板块构造观点对雪峰地区各构造时期的变形特征划分,本区属于雪峰推覆变形带[1]。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区内仅出露该组顶部地层。岩性为深灰色,风化后呈浅黄色、浅棕色变质含砾砂岩或变质砂岩,以含少量石英脉(石英粒度1~2mm)为特征,块状构造,层理不清,局部见片状及片麻状构造,多出露于花岗岩体接触带和矿区西部。出炉厚度5~30m。
2.2 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内岩层走向NNE向,倾向NWW,倾角30°~60°。主要褶皱构造为谭家—岩门倒转背斜,轴向NNE,与地层走向、主要断裂延伸方向一致,并向W倾没,系紧闭的褶皱构造。轴部地层为洪江组,两翼依次为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和小烟溪组。由于构造影响各组地层出露不全或重复出现。东翼仅局部保留陡山沱组下部岩层,其余地层都被花岗岩吞没。
(2)断裂构造
以纵向逆断层为主,次为纵向正断层及横向断层, 计9条。兹择其主要断裂简述于下:
F1:走向NNE,倾向SE,倾角77°。属纵向正断层,断距280 米,北盘下降,南盘上升。
F2、F3:为走向NNE、倾向SE、倾角70°~76°的走向逆断层,断距60~80m,纵贯全区,系矿区最大断层,断层破碎带中见有褐铁矿及花岗细晶岩脉。镜下见失。
F9:横向平移断层,北盘西移,南盘相对东移,水平错距20~25m。
2.3 矿床(化)地质特征
区内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线、倒转背斜轴向及主要断裂的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等的展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图2)。地表一般难见到矿体(化),仅在矿区南段局部地段的陡山沱组硅化灰岩中见有较强的钼矿化;北端TC15细粒花岗岩脉中亦见到钼矿化。此外,在陡山沱组底部较连续的见到铁帽,厚约3~4m,但在钻孔中,该铁帽向下延伸渐变为矽卡岩化或大理岩化灰岩中。
3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物理特征
(1)地磁特征
经对测区不同地层各类岩矿标本132件和部分钻孔岩心的磁参数测定,可以看出本区地磁的基本特征是:在沉积作用下,远离接触带未经蚀变矿化的各类沉积岩,属于无磁性,磁化率值K趋近于零;岩浆岩侵入体因缺乏黑色矿物组分亦无磁性。
(2)地电特征
经对本区内213件不同层位岩矿标本电参数极化率测定结果,发现各类非矿化蚀变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的极化率均很低,?平均为2%-4%;接触蚀变带内,经蚀变的各类岩石极化率有显著提高,?达到11%-14%,且以磁黄铁矿矿化为主的含Cu、Pb、Zn多金属矿化的矿石标本,极化率值最大,?可达26%左右,较之各类非矿化围岩,高出7—13倍,比蚀变带内岩石高2倍。上述特点指明了本区投入激发电位法,具备良好的物性前提。
3.2 地球化学特征
经区内地表部分探槽中采集土样260件作比色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组成本区主要矿化元素Cu、Zn、Mo均在淋积层富集,说明本区地表淋滤作用不大,元素形成可溶性胶体物质为淋滤层吸附而使之富集。
3.3 物化探异常的推断解释
3.3.1 物化探异常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第I异常带:是以磁法、化探Cu、Pb、Zn、W多元素组成的组合异常,由M1、M2、M3三个磁异常,和Cu1、Cu2、Cu3、Cu4、Cu5、Cu6,Pb1、Pb 2、Pb3,Zn1、Zn2、Zn3, W1、 W2、 W3等化探异常带组成,集中分布于紧邻岩浆岩外接触带震旦系地层中。正常异常以45°轴向纵贯全区,断续长约2000m,平均宽约200m。
第II异常带:以单一磁异常为主,由M4、M5、M6三个大小不等的磁异常,以及Zn6、Cu7、Pb4等化探异常组成,分布于测区西北面F1断裂以西,远离接触带之震旦系地层中,轴向分布近于NS,断续延伸约700m。
3.3.2 异常的推断解释
第Ⅰ异常带:本带异常经过进一步综合剖面工作,结合物性资料及地质特点的综合研究,推断引起异常场源是属于外接触带深部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的铜、铅、锌、钼多金属硫化矿物引起。
第Ⅱ异常带:
该异常带虽分布于区内震旦系地层上,但远离接触带,出现的异常强度低,梯度平缓,与本层出现的Cu、Pb、Zn异常均不重合。在茶坪M5磁异常上有局部相重合的V、Co异常,经实地观察,属于寒武系V、Co晕迁移形式偶合。因磁异常正处在低坡,坡积层中见寒武系黑色岩系风化物。
4 找矿意义
区内花岗岩脉活动、断裂带中及其二侧的次级裂隙内,均有大量长英质脉岩侵入。从F2、F4所处构造位置均有高值物化探异常,和地表可见褐铁矿(铁帽),以及破碎带内具热液活动特征,佐证了其为矿区成矿的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在F2、F4上下盘陡山沱组及洪江组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及倒转背斜轴部等地质构造脆弱部位,都是热液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有利的容矿空间,从而指出了本区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心才.雪峰山及邻区大地构造性质及演化[J].湖南区调,1991.
[2] 孟宪刚,朱大岗,骆学全.雪峰山中段金锑矿构造控矿分析与资源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