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幸福,被曲解的心理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强行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万分,会竭尽全力挣扎。如果他在最后一刻获得了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美国学者泰勒在那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溺水模式”。“溺水模式”有两大特点:第一,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第二,把解脱后的舒适误认为是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什么?毋庸置疑,源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与肯定,源于领导同行的支持与尊重。笔者由此联想到当下的教师阅读现状。据网载,在一次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中,有一个调查题是“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对教师阅读现状发表意见和建议。”很多教师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异口同声:“非常想读书,可是没有时间。”其实,有无读书时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非要读书,读书是否是教师的内在需求,不读书是否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可否认,教师的日常工作因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常常充满了压力、困难和挑战,当一旦从教学成绩和统计数据中获得解脱,也即刻获得了极大的轻松,有时候我们会把这种感觉误认为就是幸福。压力过后的暂时缓解,忙碌过后的片刻轻松,就像溺水后的解脱,其实,不是真正的幸福。
二、阅读,获得幸福的源泉
钱理群教授把一个社会人的生活分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平面生活”指的是日常生活,它受具体时空和生活琐事的影响和制约,它终究摆脱不了单调;“立体生活”是超越时空的,是精神世界的生活,是丰富的多面的。一个人把自己的视域仅仅停留在为了谋生而从事的专业活动,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把专业世界看作是唯一的世界,看作是生活的全部。长此以往,视野就会越来越狭窄,兴趣就会越来越单调,生活就会越来越枯燥,最终导致心理空间逐步萎缩,自我精神趋于平庸。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行走在平凡与神圣之间,穿梭于未来和现实之中。师生之间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主客体间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生命体,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些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为自己创造增强自我幸福感的小环境。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阅读对象实现一个思想在两个头脑和心灵之间的跨时空转换。由此看来,阅读足以使一个教师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审视社会,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精神的不断锻造和心灵的逐渐充盈。
三、经典,走向幸福的通道
根据阅读的目标指向,阅读一般分为功利阅读和非功利阅读。功利阅读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而非功利阅读是读者为了一些内在的非功利目标而进行的读书活动。有时,非功利阅读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通过阅读活动来享受阅读本身的快乐,融阅读于日常生活,视阅读为精神支柱。有人把读书分为三重境界:为获得知识而读书,为屈从他人而读书,为自己读书而读书。第三种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教师读书本该如此。鲁迅先生曾把读书比作打麻将,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下一张牌摸起来前永远是神秘莫测的,就像读书时,未知的每一页中充满了深厚的趣味。真正打牌的人是不计输赢的,如果为了赢钱去打牌会被人斥为“下品”,麻将场上真正的高人都是为了打牌而打牌,追求的是过程的趣味。所以,教师阅读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更是一种非功利的、为了读书而读书的生命活动。剔除现实功利,必然能获得奇妙无穷的读书趣味,获得至高无上的思想智慧,获得无与伦比的幸福快乐。
如果说钟表让永恒成为过去,那么书籍使永恒又成为现实。教师阅读如何成就为阅读中的上品?除了日常的一般阅读,教师必须阅读经典。经典是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被证明了的、经得起考验的、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的著作。一个热爱经典的教师无疑会终身与大师同行、与大师为伴。经典阅读有时让我们成为大师们的“对手”,因为阅读不是绝对盲从和全盘吸纳,阅读过程是一个需要自我分析判断与取舍的过程;经典阅读有时让我们成为大师们的“粉丝”,在二者之间实现精神世界的互通和对接,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教师的经典阅读让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相反,会使他们的思想穿越时空,化为永恒。教师的经典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活动,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所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在与经典的对话共生中,亲历大家思想的流淌,审美情趣的观照,生命灵气的点化,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精神潜质。
四、改变,重拾阅读的本色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读物的快速、便捷、大容量、超时空等优势,给传统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带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人感慨现代人正远离书本,逐步蜕化成电脑手机的奴隶,纸质阅读的时代已渐行渐远。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活动周上,一份阅读调查表明,纸质文本阅读依然是市民首选的阅读方式。文化大家王元化说过,读书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数字化阅读在提升读者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连贯性方面是永远无法和纸质文本阅读相提并论的。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一卷在手,一壶香茗的无穷乐趣。有人戏称“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钱都在犹太人的脑子里。”犹太民族以年人均阅读图书64本居世界首位,这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这是一个从阅读中汲取无尽智慧的民族。作家冯骥才说过,阅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性格和气质,一个民族如果抽掉了文脉这根神经,就像个植物人。阅读,让教师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走向人类智慧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教师对经典阅读的坚持,就是一种最好的回归。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对应着他的阅读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成长的关键期,阅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阅读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阅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经典阅读,犹如美学家王朝闻描绘的这样一幅无与伦比、恬静清远的意境,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期待与憧憬,一份自由与幸福。
【作者单位: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强行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万分,会竭尽全力挣扎。如果他在最后一刻获得了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美国学者泰勒在那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溺水模式”。“溺水模式”有两大特点:第一,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第二,把解脱后的舒适误认为是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什么?毋庸置疑,源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与肯定,源于领导同行的支持与尊重。笔者由此联想到当下的教师阅读现状。据网载,在一次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中,有一个调查题是“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对教师阅读现状发表意见和建议。”很多教师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异口同声:“非常想读书,可是没有时间。”其实,有无读书时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非要读书,读书是否是教师的内在需求,不读书是否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可否认,教师的日常工作因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常常充满了压力、困难和挑战,当一旦从教学成绩和统计数据中获得解脱,也即刻获得了极大的轻松,有时候我们会把这种感觉误认为就是幸福。压力过后的暂时缓解,忙碌过后的片刻轻松,就像溺水后的解脱,其实,不是真正的幸福。
二、阅读,获得幸福的源泉
钱理群教授把一个社会人的生活分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平面生活”指的是日常生活,它受具体时空和生活琐事的影响和制约,它终究摆脱不了单调;“立体生活”是超越时空的,是精神世界的生活,是丰富的多面的。一个人把自己的视域仅仅停留在为了谋生而从事的专业活动,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把专业世界看作是唯一的世界,看作是生活的全部。长此以往,视野就会越来越狭窄,兴趣就会越来越单调,生活就会越来越枯燥,最终导致心理空间逐步萎缩,自我精神趋于平庸。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行走在平凡与神圣之间,穿梭于未来和现实之中。师生之间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主客体间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生命体,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些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为自己创造增强自我幸福感的小环境。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阅读对象实现一个思想在两个头脑和心灵之间的跨时空转换。由此看来,阅读足以使一个教师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审视社会,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精神的不断锻造和心灵的逐渐充盈。
三、经典,走向幸福的通道
根据阅读的目标指向,阅读一般分为功利阅读和非功利阅读。功利阅读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而非功利阅读是读者为了一些内在的非功利目标而进行的读书活动。有时,非功利阅读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通过阅读活动来享受阅读本身的快乐,融阅读于日常生活,视阅读为精神支柱。有人把读书分为三重境界:为获得知识而读书,为屈从他人而读书,为自己读书而读书。第三种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教师读书本该如此。鲁迅先生曾把读书比作打麻将,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下一张牌摸起来前永远是神秘莫测的,就像读书时,未知的每一页中充满了深厚的趣味。真正打牌的人是不计输赢的,如果为了赢钱去打牌会被人斥为“下品”,麻将场上真正的高人都是为了打牌而打牌,追求的是过程的趣味。所以,教师阅读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更是一种非功利的、为了读书而读书的生命活动。剔除现实功利,必然能获得奇妙无穷的读书趣味,获得至高无上的思想智慧,获得无与伦比的幸福快乐。
如果说钟表让永恒成为过去,那么书籍使永恒又成为现实。教师阅读如何成就为阅读中的上品?除了日常的一般阅读,教师必须阅读经典。经典是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被证明了的、经得起考验的、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的著作。一个热爱经典的教师无疑会终身与大师同行、与大师为伴。经典阅读有时让我们成为大师们的“对手”,因为阅读不是绝对盲从和全盘吸纳,阅读过程是一个需要自我分析判断与取舍的过程;经典阅读有时让我们成为大师们的“粉丝”,在二者之间实现精神世界的互通和对接,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教师的经典阅读让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相反,会使他们的思想穿越时空,化为永恒。教师的经典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活动,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所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在与经典的对话共生中,亲历大家思想的流淌,审美情趣的观照,生命灵气的点化,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精神潜质。
四、改变,重拾阅读的本色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读物的快速、便捷、大容量、超时空等优势,给传统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带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人感慨现代人正远离书本,逐步蜕化成电脑手机的奴隶,纸质阅读的时代已渐行渐远。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活动周上,一份阅读调查表明,纸质文本阅读依然是市民首选的阅读方式。文化大家王元化说过,读书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数字化阅读在提升读者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连贯性方面是永远无法和纸质文本阅读相提并论的。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一卷在手,一壶香茗的无穷乐趣。有人戏称“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钱都在犹太人的脑子里。”犹太民族以年人均阅读图书64本居世界首位,这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这是一个从阅读中汲取无尽智慧的民族。作家冯骥才说过,阅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性格和气质,一个民族如果抽掉了文脉这根神经,就像个植物人。阅读,让教师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走向人类智慧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教师对经典阅读的坚持,就是一种最好的回归。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对应着他的阅读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成长的关键期,阅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阅读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阅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经典阅读,犹如美学家王朝闻描绘的这样一幅无与伦比、恬静清远的意境,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期待与憧憬,一份自由与幸福。
【作者单位: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