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由于内容抽象、趣味性弱,致使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长期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单纯为考试服务的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政治学科的学习。有些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学生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毫无例外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其实,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门课很不容易。要上好这门课,非下一番苦功不行。在这一方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新课情景导入,扩展思维空间能力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各学生,高效设置情景,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都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媒体等不同的大家感兴趣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①漫画反映了什么?②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采用漫画、小品、故事、媒体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中文“小栏目”启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自我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资料卡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可结合课本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哪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会伤害身体,易感染一些疾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活实践活动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讨论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在课堂上自我展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了启发,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还可结合学校的相关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学生在政治课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来达到目的的,而兴趣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方法,要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
其实,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门课很不容易。要上好这门课,非下一番苦功不行。在这一方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新课情景导入,扩展思维空间能力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各学生,高效设置情景,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都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媒体等不同的大家感兴趣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①漫画反映了什么?②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采用漫画、小品、故事、媒体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中文“小栏目”启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自我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资料卡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可结合课本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哪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会伤害身体,易感染一些疾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活实践活动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讨论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在课堂上自我展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了启发,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还可结合学校的相关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学生在政治课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来达到目的的,而兴趣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方法,要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