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红卫兵改造掌上灵通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1997年的时候,我听说有1000多万美元的生意,就是在我手上做成的。可那时候,我还从来没去过公司总部,没见过那机器是什么样,我手上只有两张产品介绍。
  杨镭6岁开始读线装书,早已将“勿以利小而不为,不积小利无以成大业”这句格言铭记于心。掌上灵通这艘曾经濒临沉没的船,在杨镭的带领下,市值已经翻了25倍,公司员工从最早的70人扩张到今天的500多人,成为国内第一家凭借无限增值概念登陆纳斯达克的公司。最新财务报告表明,掌上灵通今年第一季度营业额为9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倍,比上一季度增长了41% 。
  
  卖电脑卖出第一桶金
  
  1988年,中关村刚刚崛起,后来的大公司,如四通、联想、科海等,都是那时起家的。杨镭对那个时期的印象很深刻,那时大家使用的还都是286、386,486才刚刚兴起。
  “有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说我们几个同学要搞一个公司,问我有没有兴趣过去聊聊。我们4个人就跑到他家去了。大家边喝啤酒边聊,很有点激动人心。然后我们4个就开始筹划自己的公司,当时主要的业务只是电脑销售。”
  大家都很兴奋,似乎在酝酿一场伟大的革命,干劲十足。没有正规的创业书、协议书,利益分配也还没商定,凭的是口头的君子协议。大家约定,项目完成后,所有利润留在公司用于发展。
  “一直到我出国的时候,都挺好的,大家都很遵守这个协议,没有出现问题。”
  第一个单子,公司靠关系倒腾了一台486,当时486值4万多元,他们赚了一大笔。
  后来又陆续接到一些单子。很快,他们在中关村租了一层楼,公司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测试室。从倒电脑起家,到开展系统贸易,一年可以做到几百万的生意,公司的成长非常迅速。
  当上万元户的杨镭,买了一双130多元的NIKE高帮鞋。那时他正读研究生,关系挂在单位,每月工资才102块。“那时穿NIKE鞋,感觉挺牛的,到了周末,我便穿着这双鞋去找其他三个人玩。在北京德胜门附近一家海鲜餐厅,一顿就吃掉几个月的工资。”
  “那时候我们特别兴奋,心想着十年的钱都挣回来了!后来一笔生意就是几十万的,可是很奇怪,我再也没有激动过,再也没有对钱激动过。”
  后来杨镭去了美国,出国前杨镭把大部分钱都留在家里了,只带了700美金。
  “那时如果我坚持下去,没准就是联想级的IT大鳄了。”
  
  硅谷红卫兵巧遇风险投资之父
  
  在美国,杨镭有“硅谷红卫兵”之称。《福布斯》杂志曾做过一篇报道杨镭的文章,题目叫《香港经济的淘金者》。后来美国一位资深记者又写了一本介绍杨镭在硅谷创业的书,书名就叫《硅谷红卫兵》。
  1995年,杨镭回到北京,出任美国波士顿技术公司旗下的STI公司的CEO。创业伊始,杨镭想方设法节约成本。“我住在我妹妹的房子里,一下子从美国那个漂亮的房子,到了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房子很小,进去是一张床,剩下就没多少空间了,只够摆一个床头柜。那栋楼的门口堆满了自行车,百分之九十的灯泡是坏的。你回家时,得先把自行车扒开了,然后进入一楼走廊。没有灯泡,摸黑走,进到房子里,也是黑乎乎的,特别不习惯。整整8个月,就是这种生活。”
  这8个月里,他不停地跑业务,不停地碰壁。到了第8个月,他接到了第一笔业务。接下来越做越顺。
  “我加入公司是在香港,总部在美国波士顿,到1997年的时候,我听说有1000多万美元的生意,就是在我手上做成的。可那时候,我还从来没去过公司总部,没见过那机器是什么样,我手上只有两张产品介绍。”
  杨镭第二次回到美国,给自己做了长远的打算。“第一我要进入这个行业。当时我特想进YAHOO,如果能进YAHOO,不给我工资我也干。我相信半年以后,公司一定会知道我是最好的;如果我能把YAHOO中国带回来做,肯定能做得特别棒。如果我进不了这行,就投资别人的公司,做风险投资;最后一招,就是自己搞.COM公司。”
  有一天,杨镭在洗澡的时候灵机一动,冒出了网络情报的构想,就是帮助企业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向。于是他找了三个志同道合的人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RIVAL WATCH。
  
  不久,杨镭幸运地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位大人物——美国“风险投资之父”阿瑟·罗克。阿瑟·罗克是一位传奇人物,整个美国的风险投资体系都是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手建立的。 “他是第一个投苹果的。他不止一次跟我说,他一生创办过500家公司,都很成功,很多家名列财富100强。外界传说此人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凡是他投资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我这个人挺喜欢挑战的,这件事看起来越没戏,这人越大牌,我就越劲头十足。”
  杨镭得到了这位“金手指”先生的大力协助,4年下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杨镭在华人圈子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被推选为美国西海岸清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2002年底,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访美,杨镭应邀与胡锦涛共进午餐,两位清华校友交谈甚欢。
  尽管杨镭在美国已功成名就,,但他始终怀有“中国情结”,时刻关注着国内,尤其是上海的发展。因此,当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企业掌上灵通公司诚邀他加盟时,仅两个星期,他就果断地做出决定,只身飞往上海。2003年3月,杨镭正式就任掌上灵通CEO。
  
  冲击IPO
  
  杨镭第一次接触IPO,还是在硅谷那段日子,那时IPO在硅谷很流行,很时尚。没想到10年后他就要带着自己执掌不到一年的掌上灵通网冲击IPO。
  当时董事会给他的任务是“在飞行中修理飞机”:不减缓营收增长势头,同时解决结构性问题。2003年下半年,掌上灵通开始考虑吸收媒体巨头的融资,初步对象包括索尼音乐、环球、迪斯尼等,让它们成为控股不超过20%的股东,以此来解决无线增值服务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杨镭想借投资加强合作,但不希望对方收购、控股。有趣的是,在随之进行的审计、评估和谈判中,掌上灵通的市值节节攀升,很多公司向掌上灵通伸出了橄榄枝,甚至提出高价收购。管理层和董事会意识到:这样融资还不如直接去上市!
  掌上灵通的前身是英斯克公司的一个商务部门。英斯克成立于1999年 6月,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无线计费增值服务的软件供应商。2001年4月,掌上灵通从英斯克公司分拆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公司。表面上看,分拆的原因似乎是因为软件业务的客户是运营商,而无线增值服务面对的是个人消费者,两种业务的商务模式完全不同。实际上,当时处于顶峰时期的英斯克将无线增值业务剥离,是因为更看好软件行业,要集中精力做软件。公司的4个创始人全部留在了英斯克,掌上灵通顿时变得像个弃儿。
  杨镭看准了当时短信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掌上灵通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杨镭调整公司架构,使它最大程度地合理化,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能力。他说以前公司的架构就像“很多块自留地”,“产品由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如果这个产品比另外一个好卖的话,你的收益就会比别人高,好比每个人都有块‘自留地’,离水源近的那块,条件得天独厚,打的麦子就多。这种环境,不是一个大军团作战的气氛。”杨镭努力打破了这个架构,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公司的最终利益为重,而不是各自为战。
  他最得意的事情不是在担任CEO的时候掌上灵通上市,而是把掌上灵通的人聚集在一起,把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他说:“以前,散布于全国的掌上灵通的销售队伍就像是散乱的柴草,我的工作是把他们架起来,而且架起来后不断地往上加新柴火,使这把火越烧越旺。”
  为了走出中国概念股低迷的阴影,杨镭决定发动地面攻势,向投资者传递“掌上灵通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讯息。由于短信业务的特殊性,各省的运营商都是独立运营。一年内,杨镭在全国建成了100多个销售点,掌上灵通的业务人员深入各省市,跟当地的移动运营商一起搞推广,做营销,摸透了运营商的脾气。一年下来,掌上灵通的销售收入涨了4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接下来的120天里,杨镭像装上了一台永动机,铆足了劲工作,一路冲到纳斯达克。
  
  没做成总理的镭
  
  杨镭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清华大学行政干部。“镭”这个名字,是教物理的父亲给他取的。镭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色泽银白晶莹,且能发光发热,父亲期望他品行刚正。
  杨镭6岁时开始打乒乓球,在清华电机系读书时,拿过大学乒乓球比赛冠军。大学毕业时,才华出众的他梦想成为总理,读研究生的时候成熟了些,杨镭就想,如果做不成总理,就做中国的水利部部长。杨镭笑着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很狂,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意气风发。
  “Without me,you are nothing。Without you,I am nothing。”(没有我,你什么也不是。没有你,我只会一事无成)这是杨镭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中的对白,一艘战舰的舰长用这句话激励他的士兵。杨镭也喜欢用这句话鼓励他的部下。
  杨镭当过知青,做过6个月的管理员兼管知青伙房,给40个人做饭。那个时候他学会了做花卷,馒头,面条,烙饼。
  去美国时,他带了一个乒乓球拍和一个擀面棍。
  热爱运动的杨镭到美国后又迷上打网球和游泳。但来上海一年了,连网球场在哪里他都不知道,游泳倒是游过几次,不过那已是半年前的事了。他说他一年来坐飞机的日子就有156天,差不多半年时间都在满世界地飞。
  上市后的掌上灵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杨镭要思考的问题和要承担的工作,超过了他当初的想象。杨镭说今年有两件事让他很伤感,一个是爱立信前总裁杨迈(JanMalm),另一个是麦当劳前总裁吉姆·坎塔卢波,他们都是猝然去世的。“我们的工作,大家只看到光辉的一面,又上电视,又上杂志,其实背后的很多事情很辛苦。人们说CEO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工作,公司那么多的事情,你跟谁商量?都要自己做决定。”
  杨镭每天工作19个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情,也从来没有因为压力大而失眠。闲暇时的杨镭,和普通人毫无二致,听朱哲琴的《丹顶鹤》,他会感动得落泪。
  杨镭经常用短信和自己的员工交流,他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短信王子。他笑着说道,在现役CEO中,他每天发短消息的数量绝对第一。
其他文献
一  以往曾经读过钟求是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它们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最难忘的,就是那篇写于2012年的中篇小说《两个人的电影》。不可否认,这是20世纪以来最好的中篇小说之一。可以说,钟求是写出了一个不朽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个抒写命运的挽歌,一种情感接续另一种情感,情愫朴实、自然,情节起伏翻转,具有清冽的精神辐射力。确切地说,这个小说就是一篇人生和命运的寓言,它让凄婉伸展出力量,让等待和坚忍
期刊
一、学术专著该如何写  多年前,郑敏先生在她的专著前言中说:  写书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先拟好大纲,尔后收集资料,查参考,依纲,对各章进行填充。书成后以纲领突出,体系醒目著称……另一种著述途径则并不预制纲领。作者在落笔之前往往早已深入到“野外”(field)进行勘测,边思考,边理解,边追究,直至感触累积,喷发为系列论文,当考察到一段落时,文章落入各个范畴,经过组装,成为书籍。①  前一类写作显然不入
期刊
陈研,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23岁,正是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陈研却不得不彻底地告别她的奥运金牌梦。   在雅典奥运即将到来之际,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位天才的选手曾给中国泳坛带来的惊喜和遗憾。15岁那年,陈研的女子400米混合泳成绩排名世界第一,人们寄望于她在当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一枚金牌,她却连决赛都没能进入;1998年,陈研以世界纪录保持者的身份夺得了两个项目的世界冠军,但在200
期刊
我觉得自己这四年,就是在生产一个塑料袋,然后把这些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装进去,轻易不打开它,把它踩在脚下,然后站起来,重新出发  你知道吗?每次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时候,我一定哭。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透过广西体工大队“冠军楼”7楼的蓝色玻璃,可以看见这座老式大院里最有特色的建筑——“体坛碑林”,黑底方柱的碑林上刻有几乎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著名运动员的题字。吴艳艳的“持
期刊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是推动本土文化基本价值认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理应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通过多维路径、特色发展来提升我国艺术领域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过于追求高大全的学科建设,忽视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功能作用,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不到彰显。因
期刊
从内地农村来到广州,“摩的”车夫陈建艰难谋生,尽管摩托车在广州的大限将至,但陈建们并不打算回老家  7月29日,雨后,天气凉爽。  离广州天河客运站不远的上元岗车站人头攒动。下午三点多,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几辆摩托车。30岁的陈建就是众多搭客仔中的一员,他刚从家里出来,裤腿挽到膝盖高,穿一双凉鞋。“今天下过雨,平时这里摩托车更多。”他说。  “现在广州部分路段禁行摩托车了,生意比从前少了不少;如果客人
期刊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故事讲述者最为明显的人为技法之一,就是那种深入情节表面底下,去求得确实可信的人物思想情感画面的手段。无论我们关于讲述故事的自然技法的概念是怎样的,每当作者把所谓真实生活中没人知道的东西讲述给我们时,人为性就会清楚地出现。①小说是作者依靠着虚构的角色,通过在虚构空间中设定的人物的活动来表达主题的。在小说中,作者与人物是孪生兄弟,作者所创造的角色实质就是其“代言人”。
期刊
最早认识美籍华文女作家周励及其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刚涉足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不久。她以自己两手空空在美国如何创业成功,以及在北大荒挥洒青春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甫一出版,风靡一时,成为如同知名报人董鼎山先生所说“展现了一个时代,亦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①的畅销书,彼时那灼灼热度,似可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於梨华那部被誉为“留学生必读之
期刊
李东华是儿童文学界一位实力作家,她在小说方面耕耘多年,出版有《少年的荣耀》《薇拉的天空》和《小滿》等20多部,只是因为太过低调,每次作品出场似乎都没踩到热闹的鼓点。但相比当下畅销的儿童小说,李东华的创作可谓“难度写作”。儿童文学作品要考虑儿童阅读能力,所以一般语言浅易,情节简单,甚至呈现一定的浅表化和平面化。但作为文学作品,就不应该“满足于表现事物表面的现象和意义,而应该深入神秘世界的内部,使内在
期刊
谁跟谁朋友    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所为,我以前通常用鼻腔来表态:哼,这地球上贫民饥民灾民多了去了,不去施教赈灾济困,谈何人道?做秀!等带两岁半的儿子去多了几趟动物园,我才开始有些理解。  一入园,儿子就找熊猫珍珍,他还记得自己去年喂过它糖和饼干,并在那里从旁人嘴里拣来了第一个英语单词“BAMBOO”。竹子犹绿,可是珍珍无踪——因年迈内部脏器衰竭而死。据说在此呆了二十余年的它曾育有多胎子女,但不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