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导向分析高等教育与古典文学的融合路径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文学是培养学生爱祖国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有效渠道。在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古典文学起到了生动艺术形象,感染学生人文思想的重要作用。对于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将古典文学真正融入學生的学习环境中,则需要从人文角度思考,因此本文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导向功能,分析了高等教育融合古典文学的有效方式,旨在运用古典文学促进高等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导向;高等教育;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借助古典文学的导向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古典文学,需要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并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融合古典文学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要开发相应的融合路径,故而本文以人文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古典文学的融合途径,并做如下分析。
  一、高等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选择——古典文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教育具有培育学生人文思想和素养的使命。然而當今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中逐渐模糊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尤其网络虚拟世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重较大,而网络中的不良文化侵蚀对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造成较大影响。那么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树立,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出发点。但是人文教育的选择应当具备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既需要具备人文教育导向功能,也需要承载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古典文学”就是最为适合的文化载体。其一,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为人文教育提供大量素材和学习资源。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悠久文明遗留下来的精神产物,对华夏历史文化的记载形成特定的历史纹理,梳理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整体脉络,高校可以从中发掘丰富的人文素材,进而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其二,古典文学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宜引导学生的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上至秦汉,下至明清,无数人文理念和精髓见证了历史进程。教育先贤将其毕生精力青囊记录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如《论语》《大学》《中庸》《礼记》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人文指导方式。因此,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的分析,古典文学的丰富内容和积极思想,是高校应当有效利用的人文教育工具。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借助古典文学来完成。
  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导向功能
  1.树立思想价值观念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有效素材。以人文导向分析,学生形成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需要相应的参照或范本,引导学生的思想建设。那么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忠报国鞠躬尽瘁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案例,以经典的古典文学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构建,必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形成古典文学作品中秉承的荣辱观,形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支柱,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培育学生人文思想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和谐理念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思想与全面发展的学习动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几千年来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指导思想,也是被多次实践得到证明的历史经验。中庸之道是人文思想中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生认知世界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培育其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需要以中庸之道的主体思想树立一种行为准则,这一标准将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站在何种角度处理工作,以何种态度面对事业,都是教育学生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中庸之道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与原则,从而教导学生应当以何种思想在社会中安身立命。那么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基础动力来源何处?笔者认为其根本的学习动力可以从古典学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挖掘。《孟子》中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完整诠释,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都是引导学生学习动力的素材。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利于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进而树立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学生最为根本的学习动机,才能引导学生遵循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道路而不断努力前行,并克服生活困境与社会压力。
  三、人文导向视域下高等教育融合古典文学的途径分析
  1.开发课堂人文教学
  高等教育将古典文学融入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可以从课堂教学中进行设计,进而抓住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基准点,引导学生的人文思想构建。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所有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知识,并融入日常教学中。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容作为传授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素材。其中,文科专业可以选取《诗经》《离骚》《论语》等经典名著,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而理科专业的学生文学素养较弱,可以适当选取《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中历史故事,并赋予适当的解说,从而降低一定的阅读难度。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世说新语》《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具备丰富情感的文学内容。而经济学和政治学方向的学生,则需要加强《资治通鉴》《史记》《吕氏春秋》《新书》等具备加强为政思想的教育内容。通过专业性较强的古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想内涵,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自行选编古典文学的选修课程,如“古典文学赏析”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节选古典文学作品的某一段进行讲解,然后将自行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并向学生介绍适合现阶段阅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自行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所需的精神文化信息。   2.拓展校园人文活动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经历中接触古典文学的机会并不多,也并非所有學生都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那么就对古典文学的阅读习惯的落实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要将古典文学有效的融入高等教育中,必须以拓展人文活动的方式进行,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典文学的积极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可以设计为古典文学作品赏析活动,将活动定位成邀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邀请专业讲师,对某一篇文章进行讲解,从而辅助学生客观理解古典文学内容。也可以将活動设计为古典文学辩论赛的形式,例如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截取出来,设立两个观点,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周易》的人文思想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最终以双方自行收集的古典文学资料印证理论基础和观点的正确性。在收集辩论资料时,学生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而辩论过程本身也能再次补充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为客观的主体认知。那么也就能够将古典文学与高等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与道德观念,达到以古典文学树立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3.设计网络人文环境
  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集中在网络环境中,那么高等教育融入古典文学的人文导向模式,也应当抓住学生这一日常习惯,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古典文学信息,进而拓宽古典文学在高校中人融入渠道。一方面,需要高校建设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公共账号或微博等,由专业教师将古典文学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并引导学生进行下载与学习。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需要与网络文化相抗衡,那么就需要为古典文学注入时代色彩,编辑能够吸引学生目光的古典文学资料。古典文学教师可以与设计专业教师共同协商,将古典文学作品设计成为学生青睐的阅读模式。例如,可以将《徐霞客游记》以漫画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并以连载形式向学生推荐,进而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好评。那么也就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学习古典文学的网络人文环境,从而以积极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古典文学中具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性功能,利用这样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高等教育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故而本文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开发课堂人文教学、拓展校园人文活动、设计网络人文环境,进而通过古典文学的有利载体,树立学生的人文思想,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振峰,江合友.中高等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以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7):29-34.
  [2]张红花,李秀芳.中国古典文学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路径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5):104-107.
  [3]张荣靖.浅论古典文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4):206-20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魂之体现,其对国民的思想及价值观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和意义,且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刺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人,在这里,他(她)们看似安全,但围绕在他(她)们身边的危险时刻不在。近年来,从大学生外在因素出发,火灾伤害、管教冲突、外在自然灾害等校园危机事件;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出发,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成熟?导致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所以,对于大学生自身危机应急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外在因素防范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20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对现今大学生应急能力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世界。人们的工作、娱乐等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点。在高校思政工作上,顺应信息化的发展,“微思政”模式产生了。“微思政”模式是将思政教育工作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更加适合当代的大学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对其充分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介绍了“微思政”模式的形成及“微思政”模式的特点。  关键字:互联网+;微思政;
期刊
摘 要: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家庭几乎都重才智而轻德育,使实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陷入了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通识  当前,我国社会正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学校普遍仅把思
期刊
摘 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下大学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1.自主创建新企业  全新企业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企业初创过程中可以对企业的布局规划、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进行自主安排,创业的自主性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建新企业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期刊
摘 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于高职學校学生的课程管理越来越严格,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规划的主要领路人,班级发展的良好方向与班主任的职业核心素养也是息息相关的。文章立足于当前社会高职院校班级的发展趋势对于班主任的要求作出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自班主任制度与授课系统相继出现后,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班
期刊
摘 要:周恩来同志極为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和引路人,重温周恩来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认识和论述,是新形势下提高辅导员自我修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特殊角色,用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实践锻炼、严爱相济等多种方法提升工作实
期刊
摘 要:定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阐述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校内校外的社会服务,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较分析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含有公益服务和公益活动。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有偿与无偿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欧洲地方高校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成长,并在其赠地学院中发展形成高校为社
期刊
摘 要: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着突出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新途径。当前高校对朋辈辅导在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朋辈辅导员的辅导能力也有待于加强。建议从就业创业朋辈辅导政策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朋辈辅导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朋辈辅导;就业创业;应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朋辈辅导指的是年龄相仿、彼此有过交集的人(同学、职场同龄人、校友等)单向地或者双
期刊
摘 要: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入手,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功能  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热点话题之一。科学技术哲学具有文理交融的学科性质,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它与通识教育所倡导的“通才教育”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