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功能探析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入手,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功能
  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热点话题之一。科学技术哲学具有文理交融的学科性质,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它与通识教育所倡导的“通才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然而,国内学界对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的讨论却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入手,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功能。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与欧美的通识教育
  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技术的性质,科技活动的基本方法,科技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大学教育发展史的回顾,发现通识教育与科学技术哲学有密切关联。
  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雅典式的博雅教育,它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渊博学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在古希腊之后,很多西方学者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探究。在美国,通识教育概念的出现与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出现是在同一时期,二者都出现在1880—1920年之间。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内的很多名校都推崇通识教育,如科南特在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便着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改革计划。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强调:本科生应当接受不同领域的博雅教育,这一信念对于21世纪乃至后世的美國教育而言都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教育,自古希腊开始,倡导的就不只是孤立地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自由精神的人。在19世纪末以来的欧美大学教育中,则倡导科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特性和深层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仅如此,在欧美国家中学阶段的教育中,通识教育也常被倡导。如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5年开始进行了一项名为“2061计划”的全国性研究,力图彻底改革美国中学的科学教育。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了题为“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要求中学生应从三个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事业的性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这份报告中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的内容正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核心。英国的通识教育中也重视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尤其是在中学教学中。如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科学教育协会支持了两项由中学教师策划的课程设置改革计划,一是“科学与社会”计划,一是“在社会与境中的科学”计划。这两个计划涉及的主题也是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的通识教育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的教育并不重视通识教育,而是专注于专业教育本身。
  中国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历史不长,可以追溯至1995年10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启动了全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试点工作,只是当时并没有通识教育的说法,提出的概念是“文化素质教育”。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当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吻合,或者说符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在高校中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就得到了很多师生的欢迎。按照当时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文艺活动等多种方式,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但文化素质教育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它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有学者就指出,高校“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识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这一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中国自1995年在高校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或后来发展出的通识教育实施的整体状况。
  在欧美通识教育中,科学技术哲学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学都受到重视,但从中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开设“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院校很少。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尚未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关联起来。与此同时,“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三大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辩证法概论”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但这一课程仅限于理、工、农、医研究生而并未拓展至文科专业,也就是说文科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缺乏通识教育中文理交融的课程。
  三、“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教学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文科专业,是各个师范类院校的老牌专业。师范类院校在课程的设计上,各有特色。从中国招生考试网得知,某重点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德育学、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美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政治课程创新论、政治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专题、当代政治思潮、公共政策概论、行政学前沿、比较德育、文化学、公共关系学、应用伦理学、宗教学、时尚美学、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管理思想史、中外经济思想史、教育心理學、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等。①从设计的这些课程来看,在通识教育方面,该校侧重于对人文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未能实践通识教育中着力倡导的“文理交融”的理念。这种现象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并非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尤其是鼓励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文科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门类众多的公选课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如西南某民族院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18学时的“科技与文明”公选课,据笔者所知,该门课程很受文科学生的欢迎,“科技与文明”课程的设置是300人选修,但每次来上课的人数都远超过300人。   笔者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32学时的“科学技术哲学”选修课,讲授的内容包括历史上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观与科学方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了解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STS等科技哲學领域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哲学思维水平。在课后的随机调查中,有学生表示:“这门课很有意思,作为文科生,我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科学知识,更不用说从哲学层面去思考科学的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科学和哲学都有更多了解”。
  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和课后的调查,并结合“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文科专业,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哲学”选修课。
  首先,“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有助于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精神。当今的时代是科技时代,我们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独立于科技之外。但对于科学,以文科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多。虽然学校开设有不少理工科的公选课,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繁重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的学习已经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很少有学生会愿意再去额外选修理工科的课程。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开设文理兼顾的“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则可以提高文科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科学精神。笔者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整个课程下来,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明显提升,对科学的性质与价值也有了较好的理解。
  其次,“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它侧重于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既关注科学本身,也关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师和基层公务员,不管是中学教师还是基层公务员,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但对于科学技术,他们了解的不多,更谈不上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了。“科学技术哲学”课程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史上大量案例来阐述科技與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所握科技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第三,“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教学还有助于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随着科技对人类生活渗透程度的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却出现分裂。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尤其明显,如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生对人文文化大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科学文化却知之甚少,而“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正好可以弥补文科生的这一缺陷,因为“科学技术哲学”就是一门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鸿沟,实现两种文化融合的课程。
  最后,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在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批判性思维,尤其在以培养中学教师为核心目标的师范专业中,学生们更是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因为在他们的学习中,老师们更多强调的是中学教学一定要“以教科书为准”,这种学科特点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是不可能有创新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创新往往更容易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产生。在“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讲授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发展历程来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无论是从欧美国家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都表明科学技术哲学与通识教育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所具有的文理交融的学科特点有助于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精神、认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注释:
  ①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介绍,中国招生考试网,2012-02-02.http://www.gk114.com/gbgx/65/247/2012020797525.html。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王永茜译.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未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报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刘兵.西方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科学史的若干动向——国外科学史教学介绍系列文章之二[J].物理通报,1996(2).
  [3]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9(3).
  [4]刘兵.STS与基础科学教育[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5]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6]刘祥辉.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5).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的高职的思想课教学不进面临着两难境,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产生着比较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进行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且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考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对策  在高职院校教育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魂之体现,其对国民的思想及价值观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和意义,且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刺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人,在这里,他(她)们看似安全,但围绕在他(她)们身边的危险时刻不在。近年来,从大学生外在因素出发,火灾伤害、管教冲突、外在自然灾害等校园危机事件;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出发,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成熟?导致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所以,对于大学生自身危机应急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外在因素防范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20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对现今大学生应急能力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世界。人们的工作、娱乐等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点。在高校思政工作上,顺应信息化的发展,“微思政”模式产生了。“微思政”模式是将思政教育工作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更加适合当代的大学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对其充分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介绍了“微思政”模式的形成及“微思政”模式的特点。  关键字:互联网+;微思政;
期刊
摘 要: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家庭几乎都重才智而轻德育,使实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陷入了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通识  当前,我国社会正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学校普遍仅把思
期刊
摘 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下大学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1.自主创建新企业  全新企业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企业初创过程中可以对企业的布局规划、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进行自主安排,创业的自主性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建新企业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期刊
摘 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于高职學校学生的课程管理越来越严格,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规划的主要领路人,班级发展的良好方向与班主任的职业核心素养也是息息相关的。文章立足于当前社会高职院校班级的发展趋势对于班主任的要求作出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自班主任制度与授课系统相继出现后,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班
期刊
摘 要:周恩来同志極为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和引路人,重温周恩来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认识和论述,是新形势下提高辅导员自我修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特殊角色,用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实践锻炼、严爱相济等多种方法提升工作实
期刊
摘 要:定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阐述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校内校外的社会服务,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较分析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含有公益服务和公益活动。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有偿与无偿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欧洲地方高校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成长,并在其赠地学院中发展形成高校为社
期刊
摘 要: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着突出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新途径。当前高校对朋辈辅导在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朋辈辅导员的辅导能力也有待于加强。建议从就业创业朋辈辅导政策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朋辈辅导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朋辈辅导;就业创业;应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朋辈辅导指的是年龄相仿、彼此有过交集的人(同学、职场同龄人、校友等)单向地或者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