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清代仿古铜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的制造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国之大事,在祭与戎”,进行祭祀、征讨等国家大事需要大量的青铜器。先秦青铜器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仿古青铜器的出现是人们或出于复古宣传礼教之目的,或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制,以为郊庙之用。北宋王黼奉宋徽宗之命于宣和年间(1119—1125年)编纂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其中著录了宋代皇室所藏自商至唐的青铜器精华。此书图文并茂,分18类,每类皆有总说,收器凡839件,对后世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政和年间(1111-1118年),宋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中》)。
  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以仿制古器物(《元史·祭祀志》)。明代的仿造量规模甚大,流传于世者亦较多。宣德年间,宣宗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在宣德三年(1428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3300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
  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从入主中原至清中晚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吸收汉文化的过程。清王朝建立后,面对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清廷逐渐认识到,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时,人心归附才能得益于长久。以康熙帝独尊理学为标志,清廷确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雍正帝为摆脱帝位合法性危机的阴影,也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武库中找出“天人感应”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图将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对儒、释、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乾隆年间仿《宣和博古图》,编纂宫廷收藏古器1436件为《西清古鉴》四十卷,复出《西清续鉴》二卷,后又出《宁寿鉴古》十六卷,这三部书对于推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青铜器收藏起了很大作用。
  清代铜器与商周青铜器,在用途和性质上都截然不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贵族为了弘扬祖德,刻纪功勋,铸造铜器,镌刻铭文。礼器使用的多寡,更是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到了清代,铜器已失去了这些意义,它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清代铜器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实用器,如香炉、鼎、瓶、壶、龟、鹤、羊、鹿等,主要用于生活、祭祀及各种仪式中。这部分铜器在造型方面与原器相似,具有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在装饰上,没有严格仿造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而是使用了龙纹、卷云纹、浪花纹、花卉纹、变形兽面纹、变形夔纹、回纹等纹饰。有些器物上的兽面纹已不是兽面纹,倒像是蝙蝠。青铜器中的斝、簋、爵、觚、鼎、壶均是礼器。
  清代宫廷中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尤以乾隆朝宫廷仿古器最盛,这当然与乾隆帝博雅好古的性格与情怀有关。清官铸造铜器运用的是古代的失蜡法,到了清代,这一铸造技艺已炉火纯青,能够制作出各种复杂的造型,而且形体规范,端庄精致。装饰方法亦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在继承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在器物的皮色方面更是变化多端,造办处档案记载的就有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等。这些生动的色泽柔和温润,宝色内涵,珠光外显。从中可以领略清代宫廷铜器的精美考究,以及古意盎然的韵味。
  清代仿古铜器的特征: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如“大清乾隆年制”铭文。二是仿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外形有商周青铜器的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清仿古花觚”。下面从故宫藏品中遴选部分代表性的仿古铜器略作介绍。
  


  清仿四足方斝,高9.5厘米,宽10.8厘米。体方,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錾,侈口,束颈,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的夔纹,腹饰蕉叶纹。商代的斝,一般器型是三尖足或是四尖足(也有柱足的),足较高,且外撇,口上有二伞形柱。而此斝形体小,四足类似明清家具的足,这在商代青铜器中尚未见到,造型与商周的斝相差较远,夔纹已变成像鸟纹了。
  清仿鎏金凤纹簋,高11.6厘米,宽15.2厘米。体圆,深腹。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一圆握。盖、颈、足均饰风鸟纹。通体鎏金。盖内、器内底有铭文。此簋的造型及纹饰均仿造商周的簋,但凤鸟纹已变形,鸟体臃肿,尾部短小,纹饰粗糙,失去了商周凤鸟纹的风格。商周鎏金的簋,目前尚未见到。
  清仿古花觚,高27.9厘米,宽15.7厘米。体圆,呈喇叭状。侈口,圈足。以雷纹为地纹,颈饰蕉叶纹,腹饰兽面纹,腹部有四凸棱,足饰变形兽面纹及四凸棱。足内无底,上下相通。此觚无底,没有实用性,只能供观赏,而商周的觚是酒器。造型虽与商周觚相似,但纹饰差别很大,雷纹松散呆板,尤其是兽面纹,已严重变形。
  清乾隆款仿雷纹四足方鼎,高14.8厘米,宽13.3厘米。长方体,方口沿,口上有双立耳,平底,四柱足。腹部饰雷纹,雷纹中间饰直纹。外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商周的方鼎为直颈、直口,口沿外折,雷纹紧凑流畅。此鼎棱角分明,造型呆板,口下内收,器内有烟熏的痕迹,已由早期的鼎演变为香炉。
  清乾隆款燕螺纹小壶,高18.8厘米,宽9.8厘米。体圆,鼓腹,肩部有四环,圈足,肩部及腹下饰蕉叶纹,腹饰浪花状纹二道。足外底有“乾隆年制”四字。该壶铜质细腻,铸造精良,应为清宫造办处所造。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元代的统治时间并不算长。但各地发现的元代瓷器窖藏,其时间跨度之长,地域分布之广,出土数量之多,以及品类质量之精,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无疑是认识、研究元瓷的最好实物,也是研究元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贸易以及制瓷手工业的绝好资料。  据叶佩兰先生《元代瓷器》一书中的统计:  1962年9月,江苏丹徒县出土元代青花高足杯等6件窖藏瓷器。  1964年5月,河北保定市出土
期刊
众所周知,宣传画属于招贴画的范畴。在20世纪里它的第一个发行高潮可以追溯到三四十年代,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纸质很差,加上战火连绵,能保存下来的实属罕见。目前,解放以前发行的“红色宣传画”在市场上虽然有,但是已经很难见到,藏家能见到印刷品已属不错。因此,建国前可供查阅的“红色宣传画”资料实在太少。藏家只能把目标瞄准新中国红色宣传画。新中国“红色宣传画”通常是指1949年至1979年这段时期发行的宣传
期刊
在当今陶瓷界,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瓷器,被公认为是“经1300℃以上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胎釉结合紧密,釉层不易剥落,几乎不吸水”。有的辞典则说瓷器是“经过13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成后胎质坚硬致密,色白,透明或半透明,叩之有金石之声”。还有的细化为“断面具不吸水性”、“吸水率为0-0.5%”。  细细斟
期刊
在清代宫廷画200多年的过程中,创作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精湛的作品。而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亦屡见不鲜。本文就宫廷画如何辩伪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宫廷画作伪情况    清代宫廷画的作伪现象,与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王时敏、郑板桥作品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封建王朝法律严酷,如发现谁伪造皇帝的假画或假玺印,均要受到严厉制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其二,宫廷
期刊
老古玩行称碑帖拓片叫“黑老虎”,意思是碑帖拓片容易造假,假帖拓不知让多少人上当受骗倾家荡产。在老北京古玩行里,就有一位敢吃黑老虎的人,他就是马宝山。   马宝山(1911.1.25-2004.3.6)河北衡水南谢漳村人,16岁便只身到琉璃厂当学徒,从事碑帖书画鉴定收藏近80载,与京城许多著名收藏家、鉴定家、书画家,如袁励准、宝熙、罗振玉、张伯驹、陈半丁、张伯英、惠孝同、衡亮生、张大千、齐白石、溥儒
期刊
2006年5月26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推出建馆以来的第二个展览——《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从作品质量和数量来看,这是一次颇为重要的展览。展览名称的拟订者一定非常了解中国人对西方美术史的熟悉程度。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已使北京观众熟悉了“印象派”,莫奈正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在中国,毕加索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非同寻常的经历连同他的天价绘
期刊
傅抱石绘画作品的市场价值和赝品成因  在现当代书画收藏中,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成交记录屡创新高。从其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幅四尺整纸(合八平方尺)的作品,约80至100元人民币的售价,到1996年北京中国嘉德秋拍时《丽人行》手卷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再到目前拍卖市场价格指数高达99万元人民币一平尺(据雅昌网2005年10月拍卖成交报表统计)的记录来计算,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在现当代画家中的拍卖价格一直
期刊
当前,连环画收藏热正从原来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几个大中城市向全国各地蔓延。在连环画收藏这个庞大的队伍中,除了真正热衷于收藏的连迷外,也确有人以投资为目的发了财的。就拿二三个月前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举办的连环画交流会来说,一位连环画收藏投资者,将自己收集多年的几千册子连环画拿到市场出让,刚到市场即被连迷们包围,不二三天他便携带150万人民币凯旋而归。又如沈阳的一位连环画收藏者,曾以自己收藏的珍稀连
期刊
徐悲鸿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一直十分受人关注,其价格也稳步大幅走高。在国画作品方面,2004年秋冬,徐悲鸿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孤品《十二生肖册页》(33×35.4×12厘米),首次面世即以8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国画《巴人汲水》(300×62厘米)以1650万元成交。创作于1951年的国画《九州无事乐耕耘》(140×249厘米),以1705万元的拍卖成交价格被买家收入囊中。2005年底,徐悲鸿
期刊
一朵瑰丽的奇葩    唐卡,是雪域高原盛开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藏族这个伟大民族智慧与才识的结晶。  唐卡又称唐喀或唐噶,藏语意思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唐卡的范围很广,根据阿赛·旦珍才让的说法,唐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用丝绢制作而成叫果唐(又称国唐),另一类绘制而成的叫智唐(又称止唐)。又根据各自所采用的制作方法的不同,果唐又可分为刺绣唐卡、织锦唐卡、手织唐卡、贴花唐卡和版印果唐等,智唐又分为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