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作家,至少应当有两个宝库:生活的宝库——在那里储存着许许多多的生活原型,大量的人物、事件;语言的宝库——在那里储存着许许多多的语言材料,大量的词汇、句子。这两个宝库缺一不可:只有生活的宝库而无语言的宝库,生活的宝库无法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只有语言的宝库而无生活的宝库,语言的宝库就只有一堆不派用场的符号。所以,初学写作者,就更要在充实生活宝库的基础上,努力丰富语言宝库。
语言材料的学习与搜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学习、搜集群众语言;二是向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学习,搜集优秀的文学语言。
一、学习、搜集群众语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学习、搜集群众语言,是丰富我们语言宝库的最主要的途径。
文学来自生活,群众的语言当然是文学语言的源泉。老舍说:“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事实正是这样。如果离开了群众语言,文学语言的源泉就会枯竭,写作者的语言就会僵化,进而丧失其生命力。优秀的作家,总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语言的教师,寻找一切机会向他们学习。据普希金的车夫回忆,诗人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曾亲自走到圣山修道院集市上去采集民间语言。他手里拉着一根铁棍子,走进游艺场里去,往地上一坐,把一些讨饭吃的瞎子叫到自己跟前唱歌,讲诗,细心搜集群众语言。群众语言凭它那耀眼的光辉,对作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事实证明,群众语言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词汇极其丰富。人民群众是和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会多么丰富群众的词汇就会多么丰富。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群众都能用适当的词汇把它说清楚,而表达的很准确、很鲜明、很生动。群众在对某一事物作说明的时候,能以丰富的词汇,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分得一清二楚。比如,形容一件东西是黑色的,一般知识分子无非是说:“很黑”、“非常黑”、“黑极了”等等。然而究竟黑到何种程度呢?这个东西“黑”与那个东西“黑”有什么不同呢?还是不怎么清楚。农民群众就不同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件东西与那件东西“黑”的程度上有什么区别,并且能从他们丰富的词汇中挑出准确的字眼,说明这东西是“墨黑”、“漆黑”、还是“焦黑”。由于群众语汇丰富,所以说起话来一点不显得干巴,总是那么生动、形象。例如,工人、农民一般不说“很快”,而说“飞快”;不说“白得很”,而说“雪白”;不说“很甜”,而说“蜜甜”;不说“很嫩”,而说“水嫩”;不说“很硬”,而说“梆硬”等等。群众语言中的词汇,真是又多又好!
二是善于打比方。人民群众善于通过打比方来说明事物,表达思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量。例如,一个人出去借东西,没有借到,反而听了几句闲话回来,群众怎样表达这种情况呢?他们会说:“碰了一鼻子灰!”这就把办事不成的窘态生动而有力的描绘了出来。诸如此类的打比方,在群众语言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三是谚语、歇后语多。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俗语,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经验总结。例如,“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深刻地道出了旧社会的金钱万能。“心里亮,敢跟阎王撞一撞。”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斗争的气概,被体现得十分鲜明、充分。群众语言中经常出现歇后语,这些歇后语也是很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如“盲人骑瞎吗——乱闯”,把没有目标的行动的盲目性描画的很形象。“石头上栽葱——劳而无功”,则把办事不顾效果的意思表达得十分生动。谚语,歇后语,在群众中比比皆是。
在群众语言的海洋里,浮光跃金,色彩缤纷,我们只要善于捕捉,必将满载而归。
当然,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不够规范化,含义模糊等等。所以,我们不能照抄群众语言,要有选择。
要能学习好群众语言,要能搜集到好的群众语言,关键是要熟悉群众。你不熟悉他们,他们就不愿意跟你谈话,你的语言搜集工作就无法进行。老舍说:“在《茶馆》的第一幕里,我一下子介绍出二十几个人。这一幕并不长,不许每个人说很多的话。可是据说在上演时,这一幕的效果相当好。相反地,在我的最失败的戏《青年突击队》里,我叫男女工人都说了不少的话,可是似乎一共没有几句是能感动听众的。……原因所在,就是我们的确认识《茶馆》里的那些人,好象我给他们都批过‘八字儿,与婚书,还知道他们的家谱’。因此,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里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反之,在《青年突击队》里,人物所说的差不多都是我临时在工地上借来的,我并没给他们批过‘八字儿’。那些话只是话,没有生命的话,没有性格的话”老舍的这一番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学习、搜集文学语言
古今中外的优秀语言艺术家的不朽作品,是我们进行语言工作不可忽视的对象和重要材料来源。
中国古代语言,特别是古代民间语言,经过许多语言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和创造,形成了许多丰富而又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兴儿向尤三姐介绍王熙凤的为人,是这样说的:
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她。又恨不得银子钱省下来了,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或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不好的事,或她自己错了,她就一缩头,推倒别人身上去;她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她正经婆婆都嫌她,说她:“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兴儿的这一番话,把兴儿对王熙凤的不满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王熙凤称王称霸、阴险毒辣、两面三刀的嘴脸,充分地揭示了出来,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特别是那些口语、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这一段语言,形象鲜明,异常生动。如用“抓尖儿”三字表现王熙凤见有利可图之事抢先去干,用“拨火儿”三字表现王熙凤怂恿别人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都十分传神。如此成功的语言范例,在古代优秀语言艺术家的笔下,是并非罕见的。学习、搜集这一类优秀的文学语言,对于提高语言艺术的表现水平,是大有益处和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其一,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运用古人的语言,并且用得恰倒好处,就显得真实可信。写古人古事,如果全用今天的语言,就会把古人现代化,使人物失真。为了真实地再现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学习和运用古代的生活语言、文学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在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李自成只带了五十个随从,到已经“投降”朝廷的张献忠处,商谈“起义”之事。张献忠目光炯炯地逼着李自成问:“可是,自成,有朝一日,打垮了朝廷,咱俩终究要争江山的呀!难道天有二日吗?”最后,张献忠终于被说服,承认这两年吃了“弟兄俩闹意见”的亏。李自成接着说:“今晚你既然掏出真心话,不计前嫌,我的心就安了。我对你说句老实话,有朝一日打下了天下,只要你张敬轩对百姓行仁义,对老伙伴大度优容,不要心存忌刻,诛戮功臣,我李自成愿意解甲归田,做一个尧舜之民,决不会有非分之想。……”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古人在对话,而不是今人交谈。因为他们运用的一些词汇,都是古人常用的,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
其二,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也必须运用古人的一些语言。鲁迅先生在《孔已己》中为了突出孔已己的迂腐性格,在孔已己的语言中就经常夹带着一些古人的语言。如:孩子们围住孔已己,要茴香豆吃,他分给每人一颗,孩子们依然不肯散去,眼睛还是望着他手中的碟子。这时孔已己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由于古代语言的恰当运用,孔已己这个穷酸秀才的迂腐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当然,我们学习古代文学语言,不只为了搜集一些古代词汇、语句,更主要的应该着眼于古人运用语言的技巧。
除了学习古代文学语言之外,我国现代和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文学语言、搜集语言材料的重要对象,不容忽视。
语言材料的学习与搜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学习、搜集群众语言;二是向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学习,搜集优秀的文学语言。
一、学习、搜集群众语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学习、搜集群众语言,是丰富我们语言宝库的最主要的途径。
文学来自生活,群众的语言当然是文学语言的源泉。老舍说:“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事实正是这样。如果离开了群众语言,文学语言的源泉就会枯竭,写作者的语言就会僵化,进而丧失其生命力。优秀的作家,总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语言的教师,寻找一切机会向他们学习。据普希金的车夫回忆,诗人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曾亲自走到圣山修道院集市上去采集民间语言。他手里拉着一根铁棍子,走进游艺场里去,往地上一坐,把一些讨饭吃的瞎子叫到自己跟前唱歌,讲诗,细心搜集群众语言。群众语言凭它那耀眼的光辉,对作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事实证明,群众语言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词汇极其丰富。人民群众是和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会多么丰富群众的词汇就会多么丰富。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群众都能用适当的词汇把它说清楚,而表达的很准确、很鲜明、很生动。群众在对某一事物作说明的时候,能以丰富的词汇,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分得一清二楚。比如,形容一件东西是黑色的,一般知识分子无非是说:“很黑”、“非常黑”、“黑极了”等等。然而究竟黑到何种程度呢?这个东西“黑”与那个东西“黑”有什么不同呢?还是不怎么清楚。农民群众就不同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件东西与那件东西“黑”的程度上有什么区别,并且能从他们丰富的词汇中挑出准确的字眼,说明这东西是“墨黑”、“漆黑”、还是“焦黑”。由于群众语汇丰富,所以说起话来一点不显得干巴,总是那么生动、形象。例如,工人、农民一般不说“很快”,而说“飞快”;不说“白得很”,而说“雪白”;不说“很甜”,而说“蜜甜”;不说“很嫩”,而说“水嫩”;不说“很硬”,而说“梆硬”等等。群众语言中的词汇,真是又多又好!
二是善于打比方。人民群众善于通过打比方来说明事物,表达思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量。例如,一个人出去借东西,没有借到,反而听了几句闲话回来,群众怎样表达这种情况呢?他们会说:“碰了一鼻子灰!”这就把办事不成的窘态生动而有力的描绘了出来。诸如此类的打比方,在群众语言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三是谚语、歇后语多。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俗语,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经验总结。例如,“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深刻地道出了旧社会的金钱万能。“心里亮,敢跟阎王撞一撞。”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斗争的气概,被体现得十分鲜明、充分。群众语言中经常出现歇后语,这些歇后语也是很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如“盲人骑瞎吗——乱闯”,把没有目标的行动的盲目性描画的很形象。“石头上栽葱——劳而无功”,则把办事不顾效果的意思表达得十分生动。谚语,歇后语,在群众中比比皆是。
在群众语言的海洋里,浮光跃金,色彩缤纷,我们只要善于捕捉,必将满载而归。
当然,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不够规范化,含义模糊等等。所以,我们不能照抄群众语言,要有选择。
要能学习好群众语言,要能搜集到好的群众语言,关键是要熟悉群众。你不熟悉他们,他们就不愿意跟你谈话,你的语言搜集工作就无法进行。老舍说:“在《茶馆》的第一幕里,我一下子介绍出二十几个人。这一幕并不长,不许每个人说很多的话。可是据说在上演时,这一幕的效果相当好。相反地,在我的最失败的戏《青年突击队》里,我叫男女工人都说了不少的话,可是似乎一共没有几句是能感动听众的。……原因所在,就是我们的确认识《茶馆》里的那些人,好象我给他们都批过‘八字儿,与婚书,还知道他们的家谱’。因此,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里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反之,在《青年突击队》里,人物所说的差不多都是我临时在工地上借来的,我并没给他们批过‘八字儿’。那些话只是话,没有生命的话,没有性格的话”老舍的这一番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学习、搜集文学语言
古今中外的优秀语言艺术家的不朽作品,是我们进行语言工作不可忽视的对象和重要材料来源。
中国古代语言,特别是古代民间语言,经过许多语言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和创造,形成了许多丰富而又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兴儿向尤三姐介绍王熙凤的为人,是这样说的:
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她。又恨不得银子钱省下来了,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或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不好的事,或她自己错了,她就一缩头,推倒别人身上去;她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她正经婆婆都嫌她,说她:“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兴儿的这一番话,把兴儿对王熙凤的不满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王熙凤称王称霸、阴险毒辣、两面三刀的嘴脸,充分地揭示了出来,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特别是那些口语、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这一段语言,形象鲜明,异常生动。如用“抓尖儿”三字表现王熙凤见有利可图之事抢先去干,用“拨火儿”三字表现王熙凤怂恿别人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都十分传神。如此成功的语言范例,在古代优秀语言艺术家的笔下,是并非罕见的。学习、搜集这一类优秀的文学语言,对于提高语言艺术的表现水平,是大有益处和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其一,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运用古人的语言,并且用得恰倒好处,就显得真实可信。写古人古事,如果全用今天的语言,就会把古人现代化,使人物失真。为了真实地再现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学习和运用古代的生活语言、文学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在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李自成只带了五十个随从,到已经“投降”朝廷的张献忠处,商谈“起义”之事。张献忠目光炯炯地逼着李自成问:“可是,自成,有朝一日,打垮了朝廷,咱俩终究要争江山的呀!难道天有二日吗?”最后,张献忠终于被说服,承认这两年吃了“弟兄俩闹意见”的亏。李自成接着说:“今晚你既然掏出真心话,不计前嫌,我的心就安了。我对你说句老实话,有朝一日打下了天下,只要你张敬轩对百姓行仁义,对老伙伴大度优容,不要心存忌刻,诛戮功臣,我李自成愿意解甲归田,做一个尧舜之民,决不会有非分之想。……”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古人在对话,而不是今人交谈。因为他们运用的一些词汇,都是古人常用的,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
其二,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也必须运用古人的一些语言。鲁迅先生在《孔已己》中为了突出孔已己的迂腐性格,在孔已己的语言中就经常夹带着一些古人的语言。如:孩子们围住孔已己,要茴香豆吃,他分给每人一颗,孩子们依然不肯散去,眼睛还是望着他手中的碟子。这时孔已己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由于古代语言的恰当运用,孔已己这个穷酸秀才的迂腐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当然,我们学习古代文学语言,不只为了搜集一些古代词汇、语句,更主要的应该着眼于古人运用语言的技巧。
除了学习古代文学语言之外,我国现代和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文学语言、搜集语言材料的重要对象,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