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党员》是由山东省话剧院排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的献礼剧目。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位优秀党员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三位党员在新的时代面前出现的迷茫和探求,并最终获得坚定信念的思想嬗变历程。
30年前的优秀党员姜铁仁,曾是油田大会战的功勋队长,当站在曾经为之浴血奋斗的现在已改作游览景点的油田时,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感伤;20年前的优秀党员女作家辛静,曾经靠着一篇歌颂大会战的通讯享誉油田,迷惘于曾有的辉煌中,在社会时代的变迁中失语,在回忆与现实中想提笔再书写辉煌,却不知道该写谁;而姜铁仁当年的徒弟、辛静的丈夫郑建国,从一名普通钻工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并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地位,一路走来想成为一名当今的优秀党员。
该剧是一部主题思想明确、表现形式独特的话剧,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主旋律剧作中的主人公不再被人为拔高他们的价值起点和道德境界,强调的是主体及其行为现实和心理基础,关注的是其对受众、对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引导。
《党员》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普通人所存在的性格缺陷,无论是功勋队长姜铁仁还是年轻队员郑建国,都有着平常人的缺点和急躁。姜铁仁对郑建国把油田建设成为旅游景点的不满和讽刺态度以及郑建国的年轻气盛,对师傅的不理解,对妻子辛静的善意帮助采取的拒绝态度都融入了生活化的元素。剧作以现实主义的方式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不同,《党员》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再是像以往电影、电视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避免了人物概念化。主创人员从细微处人手,在保证人物对白艺术性的前提下,增强了对白的通俗性。例如年轻的辛静和郑建国有关优秀党员的一段对话,既有纲领性的语言,也掺杂了生活的元素。妻子辛静做为一名油田建设的见证者,导演以作家辛静心态的转变带动视角的转变,用她的独白串联了这30年的变化,将郑建国一心入党成为优秀党员的奋斗史和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和细腻用心的处理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话剧是以舞台性、直观性、对话性为主要特点的一门艺术。尽管《党员》人物形象塑造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文本叙事上的瑕疵不免带来硬伤,如姜铁仁与郑建国的一段对话,本是抱怨郑建国将辛苦开采的油田变成了供人游乐的地方,对郑建国的怨气十足,批评他不配做一名优秀党员。拉开家常的姜铁仁道出自己的孙子还没有工作,让他苦恼了两年,而郑建国让孩子到公司上班的一席话却使得老队长热泪盈眶,态度也是急转180度,迫不及待地感激和夸奖起郑建国,由于情节设置太硬,此处没有突出郑建国的个人能力为社会、为他人所带来的利益的本来效果,原本设置的矛盾冲突是想更好地体现郑建国优秀党员的特质,却因为情节设置的前后矛盾显得有些突兀。郑建国与秘书暖昧的关系虽然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的情感界限,但是编剧的顾此失彼,使得这一情节的出现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二度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戏剧的“三一律”规则,不再把发生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局限于一个舞台布景,而是采用多个时空交错的结构,在同一个舞台展现了两到三个时空。中年辛静的这两段回忆,真真切切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观众从横、纵两个时间点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时空关系让观众在最少的时间接受了最多的信息,深入了解了人物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心路历程,仿佛把我们都带人到了时空的穿梭机里,让观众自由徜徉其中。舞台显现时空交替把握处理到位,无论是郑建国从青年步入到中年,还是辛静从中年到青年的跨越,都显得自然流畅,情节处理较合理。
现实性、思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个剧目的突出特点。从姜铁仁到郑建国,再到辛静,三个角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我党的建设者,在30年的艰苦卓越的光辉历程中,反映了一代人的创业过程、情感经历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刻与成熟。此剧用一种接近中国当代社会的方式,平易近人的影像,延续着中国话剧艺术写实的传统,张扬着忠实记录时代、贴近时代的崇高追求。
喧嚣终会沉寂,华彩终会落幕,唯有那些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代表人们走过的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激情和梦想,并为人们所铭记。衷心期待《党员》经过加工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最终打造成为一部随时代而脉动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力作。
30年前的优秀党员姜铁仁,曾是油田大会战的功勋队长,当站在曾经为之浴血奋斗的现在已改作游览景点的油田时,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感伤;20年前的优秀党员女作家辛静,曾经靠着一篇歌颂大会战的通讯享誉油田,迷惘于曾有的辉煌中,在社会时代的变迁中失语,在回忆与现实中想提笔再书写辉煌,却不知道该写谁;而姜铁仁当年的徒弟、辛静的丈夫郑建国,从一名普通钻工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并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地位,一路走来想成为一名当今的优秀党员。
该剧是一部主题思想明确、表现形式独特的话剧,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主旋律剧作中的主人公不再被人为拔高他们的价值起点和道德境界,强调的是主体及其行为现实和心理基础,关注的是其对受众、对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引导。
《党员》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普通人所存在的性格缺陷,无论是功勋队长姜铁仁还是年轻队员郑建国,都有着平常人的缺点和急躁。姜铁仁对郑建国把油田建设成为旅游景点的不满和讽刺态度以及郑建国的年轻气盛,对师傅的不理解,对妻子辛静的善意帮助采取的拒绝态度都融入了生活化的元素。剧作以现实主义的方式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不同,《党员》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再是像以往电影、电视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避免了人物概念化。主创人员从细微处人手,在保证人物对白艺术性的前提下,增强了对白的通俗性。例如年轻的辛静和郑建国有关优秀党员的一段对话,既有纲领性的语言,也掺杂了生活的元素。妻子辛静做为一名油田建设的见证者,导演以作家辛静心态的转变带动视角的转变,用她的独白串联了这30年的变化,将郑建国一心入党成为优秀党员的奋斗史和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和细腻用心的处理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话剧是以舞台性、直观性、对话性为主要特点的一门艺术。尽管《党员》人物形象塑造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文本叙事上的瑕疵不免带来硬伤,如姜铁仁与郑建国的一段对话,本是抱怨郑建国将辛苦开采的油田变成了供人游乐的地方,对郑建国的怨气十足,批评他不配做一名优秀党员。拉开家常的姜铁仁道出自己的孙子还没有工作,让他苦恼了两年,而郑建国让孩子到公司上班的一席话却使得老队长热泪盈眶,态度也是急转180度,迫不及待地感激和夸奖起郑建国,由于情节设置太硬,此处没有突出郑建国的个人能力为社会、为他人所带来的利益的本来效果,原本设置的矛盾冲突是想更好地体现郑建国优秀党员的特质,却因为情节设置的前后矛盾显得有些突兀。郑建国与秘书暖昧的关系虽然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的情感界限,但是编剧的顾此失彼,使得这一情节的出现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二度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戏剧的“三一律”规则,不再把发生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局限于一个舞台布景,而是采用多个时空交错的结构,在同一个舞台展现了两到三个时空。中年辛静的这两段回忆,真真切切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观众从横、纵两个时间点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时空关系让观众在最少的时间接受了最多的信息,深入了解了人物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心路历程,仿佛把我们都带人到了时空的穿梭机里,让观众自由徜徉其中。舞台显现时空交替把握处理到位,无论是郑建国从青年步入到中年,还是辛静从中年到青年的跨越,都显得自然流畅,情节处理较合理。
现实性、思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个剧目的突出特点。从姜铁仁到郑建国,再到辛静,三个角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我党的建设者,在30年的艰苦卓越的光辉历程中,反映了一代人的创业过程、情感经历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刻与成熟。此剧用一种接近中国当代社会的方式,平易近人的影像,延续着中国话剧艺术写实的传统,张扬着忠实记录时代、贴近时代的崇高追求。
喧嚣终会沉寂,华彩终会落幕,唯有那些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代表人们走过的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激情和梦想,并为人们所铭记。衷心期待《党员》经过加工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最终打造成为一部随时代而脉动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