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在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训练,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走进词语的广阔空间,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的鲜活元素,让学生徜徉在词语的海洋里尽情享受语言的文化魅力。
《搭石》一文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描写了“调整搭石”和“走搭石”的画面。在教学中,我把词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荡漾”等词语作为抓手,来感悟品析课文。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算是美?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的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接着跟上,塔塔的脚步声,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很好,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的协调有序!(接读: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渐快(接读:前面的……后面的……) 速度再渐快(接读:前面的……后面的……)
……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掉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没有,没有人指挥却走的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
师: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人影绰绰、清波荡漾”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字典了吗?遇到不认识的子查字典这是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⑴宽;不狭窄。⑵宽裕;富裕。⑶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第三种,形容姿态优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个成语是“绰绰有余”,“绰”有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宽裕;富裕的意思。
师:那么“人影绰绰、清波荡漾”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生:我好像看到水清的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真形象,你是自己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请你读读这几个词语(生声情并茂朗读)
……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理解语言入手,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呈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体验、想象,从而达到语言与情感的融合,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又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教学过程如下: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随机正音)
师: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齊读这组词语)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词语,都和作者张洁小时候的“饥饿”经历有关。可以说,“饿”是全文叙事的一个大语境。因此,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咏。这样一来,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候的张洁狼吞虎咽地吃这些植物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也可以精心安排,尽力让每一道词语训练的题目也富有情感的温度。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提示:词语是有温度的,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请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再试着将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你心中的英雄形象一定更加高大。
居高临下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大举进犯
可以想像,学生做题的过程,也就是感受和触摸词语温度的过程。在感受中,孩子们会自觉地将五壮士的英勇和敌人狼狈进行对比,进而充分感受五壮士的豪迈与英勇。
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变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以古诗的教学更需要我们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从而让学生感受别有洞天的诗歌意趣和含蕴,进而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著名的教育家维果斯基也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我一直认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篇枯萎的叶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背后,去触摸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去感受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从而尽情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搭石》一文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描写了“调整搭石”和“走搭石”的画面。在教学中,我把词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荡漾”等词语作为抓手,来感悟品析课文。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算是美?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的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接着跟上,塔塔的脚步声,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很好,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的协调有序!(接读: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渐快(接读:前面的……后面的……) 速度再渐快(接读:前面的……后面的……)
……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掉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没有,没有人指挥却走的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
师: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人影绰绰、清波荡漾”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字典了吗?遇到不认识的子查字典这是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⑴宽;不狭窄。⑵宽裕;富裕。⑶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第三种,形容姿态优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个成语是“绰绰有余”,“绰”有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宽裕;富裕的意思。
师:那么“人影绰绰、清波荡漾”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生:我好像看到水清的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真形象,你是自己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请你读读这几个词语(生声情并茂朗读)
……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理解语言入手,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呈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体验、想象,从而达到语言与情感的融合,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又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教学过程如下: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随机正音)
师: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齊读这组词语)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词语,都和作者张洁小时候的“饥饿”经历有关。可以说,“饿”是全文叙事的一个大语境。因此,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咏。这样一来,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候的张洁狼吞虎咽地吃这些植物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也可以精心安排,尽力让每一道词语训练的题目也富有情感的温度。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提示:词语是有温度的,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请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再试着将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你心中的英雄形象一定更加高大。
居高临下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大举进犯
可以想像,学生做题的过程,也就是感受和触摸词语温度的过程。在感受中,孩子们会自觉地将五壮士的英勇和敌人狼狈进行对比,进而充分感受五壮士的豪迈与英勇。
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变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以古诗的教学更需要我们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从而让学生感受别有洞天的诗歌意趣和含蕴,进而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著名的教育家维果斯基也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我一直认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篇枯萎的叶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背后,去触摸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去感受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从而尽情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