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不断改进教法,采取“激活思维、动手操作、巧设习题、捕捉火花”等措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创新,就是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教学实践得出,贫困山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总结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四法”。下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激活思维,搭建创新平台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把书上的例题讲解,再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讲评,再练习,“讲——练——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生怕一放手就打乱了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做到勇于放手,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对学习中的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我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就遇到这样一道题:××村挖一条4800米的水渠,2个月挖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几个月可以完成?我告诉孩子们,到你们各显神通的时候了,看看谁能用最多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当我的话音刚落,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放光,一个个跃跃欲试,不一会,就给了我好多个答案:(1)、4800×(4800÷2);(2)、1÷(2/5÷2);(3)、2÷2/5。瞧,这就是创新潜能的表现!我惊喜万分,激发学生:同一道题为什么有三个答案呢?顺势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巧妙地回到教学的初始目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这比老师讲——练——讲更有效,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增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的学习活动,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得的知识多是前人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间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复数学家创造新知识时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他们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时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就相当于前人创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便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将一个圆柱削成一个圆锥,请学生估计一下圆锥的体积,由于有了圆柱和圆锥的表象联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又有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为削去了一部分,所以圆锥的体积肯定没有圆柱的体积大,凭眼睛观察可能是一半或者一半都不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已经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装沙子,实验后,小组讨论得出新知识: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妙设习题,让学生体验创新
老师布置的数学练习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就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答案不唯一的习题。因为解决方法的不同,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多方面去思考,从而有效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在数学课堂中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神赋予该学科的美感。”(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文件要求)。如,我在教学中就曾遇到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出租车从A地到B地,共付90元,甲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乙在全程三分之二处下车,只有丙到达终点,甲乙丙三人各应付多少元?在这道题中,就可以用两种思路去解决:(1)把全程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应付30元,第一部分三人同行,所以每人10元,第二部分是乙丙同行,二人各负担15元,第三部分只有丙一人,所以一人独自承担30元,综上所述,甲應付10元,乙应付25元,丙应付55元。(2)甲乙丙三人所行路程的比是1:2:3,所以按比例分配,甲应付总额的六分之一,即15元,乙应付总额的六分之二,即30元,丙应付总额的六分之三,即45元。答案的不唯一性,让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捕捉“火花”,引导学生喜欢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学生关注的。一个好老师,就要善于在教学中,能及时捕捉到创新的“火花”,顺势引导,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曾经在听课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在解“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底的两倍,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时,他这样解:6×6=36(平方厘米),被老师一个红叉予以否定。老师的理由是他没按公式计算,不合逻辑,属于猜测结果,是错的。实际上,他的做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这位老师能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这位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当然,学生明显错误的为创新而创新,老师要及时纠正,但也要让学生说明新思路的构想。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提高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我们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多接受新观念,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注解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2010年第五版,214页;
[2]叶圣陶,创造的儿童教育,大公报,194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