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以下七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成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引入环节;七个因子;成效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总结本人多年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大凡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借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和评价性等七个因子,下面分别谈谈这七个因子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
一、借景性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同学们发现每个人测量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摩擦”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
三、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因子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
四、知识性
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五、贴近性
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冰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产生高山反应?刻丝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六、参与性
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设计渗透参与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评价性
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七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成效。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引入环节;七个因子;成效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总结本人多年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大凡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借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和评价性等七个因子,下面分别谈谈这七个因子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
一、借景性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同学们发现每个人测量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摩擦”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
三、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因子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
四、知识性
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五、贴近性
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冰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产生高山反应?刻丝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六、参与性
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设计渗透参与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评价性
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七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成效。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