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培养基础人才的摇篮,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小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教给小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时代的召唤,是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探索动机 探索欲望 探索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经过教学的实践,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
2 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我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天鹅,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天鹅?”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天鹅,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天鹅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天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3的分解时,我形象地把它画成图,并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先左手拿1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3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1和2。”再让学生左手拿2根,右手拿1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2和1。”利用3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3的组成分解和3的加减法。再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学具如:牙膏盒、魔方、可乐罐、蓝球、弹力球等等,虽然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不熟悉,但通过对这些具体物体进行摸一摸,滚一滚,并分小组组合,看看能组合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经过以上操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能准确的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和球了。
2.3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如数字“3”,有的学生说像是语文中拼音字母W被竖放了,又如数字“7”,有的同学会马上说象镰刀,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象他家用的台灯。同时,在教学中我还给学生讲一些和数字有关的故事。如:给他们讲阿拉拍数字的由来、讲数字的童话故事,通过这些,我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在学“0”这个数字时,有学生问“0比l小,为什么不先学呢?”为了鼓励学生的这一探究精神,我首先肯定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好,然后告诉学生0不是和1—9这几个数字同时产生的,最后问“那么‘0’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能回答,让我们下来找一找答案好吗?结果学生下来非常积极的查资料、问家长、问学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4 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把写有(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2页)7+3、8+9、4+7、5+8、9+2、10+3、6+5……的卡片随机发给一部分学生,把写有以上式子答案的卡片随机发给班上的另一些学生,让拿算式卡的同学拿着卡片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对应的同学就说:“我是10……,我是你的好朋友。”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3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4 挖掘教材中的“快乐” 因素,激发学生探究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参与活动并非常愉快,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吗?”学生回答:“喜欢。”“在超市买东西是你付的钱吗?“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笔、毛巾、牙膏、作业本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3元6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3个一元,一个5角,一个1角。”另一个说:“个两元,一个一元,6个一角。”有的说:“4元,让售货员 找回4角。”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将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来,使其养成探究的习惯。学生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探索动机 探索欲望 探索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经过教学的实践,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
2 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我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天鹅,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天鹅?”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天鹅,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天鹅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天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3的分解时,我形象地把它画成图,并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先左手拿1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3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1和2。”再让学生左手拿2根,右手拿1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2和1。”利用3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3的组成分解和3的加减法。再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学具如:牙膏盒、魔方、可乐罐、蓝球、弹力球等等,虽然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不熟悉,但通过对这些具体物体进行摸一摸,滚一滚,并分小组组合,看看能组合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经过以上操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能准确的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和球了。
2.3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如数字“3”,有的学生说像是语文中拼音字母W被竖放了,又如数字“7”,有的同学会马上说象镰刀,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象他家用的台灯。同时,在教学中我还给学生讲一些和数字有关的故事。如:给他们讲阿拉拍数字的由来、讲数字的童话故事,通过这些,我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在学“0”这个数字时,有学生问“0比l小,为什么不先学呢?”为了鼓励学生的这一探究精神,我首先肯定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好,然后告诉学生0不是和1—9这几个数字同时产生的,最后问“那么‘0’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能回答,让我们下来找一找答案好吗?结果学生下来非常积极的查资料、问家长、问学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4 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把写有(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2页)7+3、8+9、4+7、5+8、9+2、10+3、6+5……的卡片随机发给一部分学生,把写有以上式子答案的卡片随机发给班上的另一些学生,让拿算式卡的同学拿着卡片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对应的同学就说:“我是10……,我是你的好朋友。”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3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4 挖掘教材中的“快乐” 因素,激发学生探究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参与活动并非常愉快,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吗?”学生回答:“喜欢。”“在超市买东西是你付的钱吗?“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笔、毛巾、牙膏、作业本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3元6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3个一元,一个5角,一个1角。”另一个说:“个两元,一个一元,6个一角。”有的说:“4元,让售货员 找回4角。”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将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来,使其养成探究的习惯。学生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