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科研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一直引领着崇安区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回顾我区教育科研发展历程,总结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审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丰富实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来规划、思考和前瞻学校教育科研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获得符合新时期特点和要求的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对于促进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区在围绕精品课题建设方面开展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领导重视,重在健全机制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支撑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对教学质量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健全体制,从工作机制、网络机制、激励机制等三方面来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的各项机制。
1.工作机制
以新课改为契机,我区审时度势,为加强教育科研的动态监控,制订并完善了《崇安区课题管理办法》,使课题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网络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区教科研工作在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实施、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我区初步探索和建立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科研网络机制,全区各校基本形成了区、校、教科室、课题组四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有效、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3.奖励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是激发学校科研活力,是调动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我区专门设立了崇安区科研先进单位奖和崇安区教研活动先进单位奖;各校也根据学校实际设立了校本科研成果专项奖励,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优质课奖、优秀课件奖、教学技能奖、优秀师徒奖、优秀案例奖等,鼓励老师自觉学习,自觉反思,同伴互助,实现专业成长。
二、打造品牌,重在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素质教育进入新境界,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载体,科研品牌是教育科研工作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为打造科研品牌,我区采取的举措是:
1.建设四大工程,营造科研氛围
打造科研品牌,重在学校文化。为创设学校教育科研的良好生态氛围,我区坚持课题研究与加强学校文化工程建设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四大文化工程”:
(1)阅读文化工程建设。即把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品读经典,感悟教育”、“研读经典,叙说故事”、“解读经典,反思实践”等主题阅读,让读书成为广大教师的生活方式,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2)反思文化工程建设。即引导教师增强反思意识,以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作文化工程建设。即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建设实验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
(4)质量文化工程建设。即积极引导教师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质量首先应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每一个生命活动、每一堂课的发展。
2.打造科研品牌,建设科研雁阵
我区积极响应市教研中心提出的“打造精品课题,建设科研雁阵”的要求,提出了打造区级精品课题,引领全区科研的设想,要求各校立足本土、面向全区、放眼全市,围绕各校的主打课题,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和精致提炼,目前初见成效。如我区东林中学基于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教育评价发展的国际化,提出课题研究的“四个注重”,即“注重前期化反思、注重程序化思路、注重草根化研究、注重精品化呈现”,以此开展省级课题《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初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研究》和《校本推进初中教育国际化实践研究》的研究;连元街小学以“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为工作目标,以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为主打课题,提出了精品课题建设的“细、活、亮”三字诀,分别设计了主题词为“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自主追求、自主发展、自主撰写”等一系列课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课题内含;崇宁路小学以“学习即需要、教学即研究、活动即载体、成长即成果”为校本教育科研的发展理念,提炼出打造教与研、思与写的校本教育科研的共同体方法,即“经验性理论”(即讲做法、可操作、重实践,理论隐藏其中)、“建构性理论”(即有假设、有模式、重过程,有一定理论根据,同时又接近实践,有操作性)、“原理性理论”(即有原理、有推理、重演绎,强调建立体系),努力使教科研成为服务学校、成就教师和发展学生的促进力、推动力。品牌学校、龙头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了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使我区教育科研发展呈现品牌学校、龙头学校快速发展,其他学校紧紧跟上的雁阵态势。如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广新小学,外来子女农民工子女占到85%,面对这个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增加的新群体新事物,面对价值取向多元、行为习惯散乱、人际关系冷漠、自我意识模糊、角色定位失当的新市民子女,该校开展了《新市民子女定点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研究》,通过对调查群体的特殊性把握、理念性定位、策略性推进等多途径研究方式,努力摸索一条适合教育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道路。
三、提升品牌,重在以校为本
以新课改为契机,全区各校基本形成了区、校、教研室、课题组四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有效、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打造科研品牌,提升科研品牌的影响力,我们强调教科研要“以校为本”,“教、学、研”一体化,以解决教育教学以及课题研究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为着眼点,以不断创新教育科研、提高教学绩效、提升办学品位,最终凸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为生长点。
1.奠定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坚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全区各校课题组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把课堂作为实践载体,探讨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因素,教中研,研中教,两结合、双促进,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题方向,提高课题意识,找出研究的问题、梳理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们课题实验展示的舞台,给课题组的老师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
具体来说就是:
(1)问题课题化。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汇总,将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2)教育科研一体化。科学是靠实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也只有靠实验才能发展,不经过实验就推广的制度和方法带有盲目性,甚至有危险性。为此,需要点、线、面三个方面的整体联动,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所谓点就是实验特区。实验研究中,可先在点上(比如一个班)开辟“实验特区”,进行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广。
所谓线就是专题研究。各条线、各教研组围绕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条线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研究。
所谓面就是发动群众。许多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如东林中学、广丰中学、广瑞小学的小课题建设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成为教师实现科研理想的一个有力抓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的科研局面。
2.抓住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坚持课题研究与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相结合
我们说,与专家的纯理论研究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归根到底是实践研究和行动研究,专家引领及必要的教育科研理论修养也是学校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区分别邀请了市督导室的章一中主任、市教研中心专家、原教研室主任江坤才等领导、前辈到校给一线课题组教师作专题讲座;各校平时还通过多种形式如连元街小学的连元大讲坛、东林论坛、崇宁路和广勤中学的学习沙龙等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修养,以达到课题研究与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相结合的目的。
3.凸显教育科研的生长点——坚持课题研究走校本特色发展之路
常言道,无常规不稳,无科研不兴,无特色不名。我们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常规就是立校之根,科研就是兴校之本,特色就是名校之源!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坚持课题研究的校本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生长点,更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有鉴于此,我区各校积极探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育科研范式,主动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驱动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意识逐步树立,学校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我们的做法是:
(1)选好行动研究的基点。把“草根式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程序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引领教师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学之道,实现“研究内容与教育需求的零距离、研究目标与教育场景的零位移、研究实施与教育实践的零间距”。
(2)突出行动研究的重点。把“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程序是“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引领教师尝试用教育理论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
(3)强化行动研究的亮点。把“微型课例”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这与校本研究密切相关,要求达到“想做”,即教师自身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做”,即教师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研究;“能做”,即教师所选的问题在实践中有明确的切入点,并引导教师在一般性思考中进行对比,形成自己的观点。
(4)抓住行动研究的热点。把“反思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引领教师思教学所得,如何发挥优势;思教学所失,如何弥补不足;思教学所疑,如何加深研究;思教学所难,如何化难为易;思教学所长,如何扬长避短,达到思之有物、思之有据。
4.夯实教育科研的落脚点——坚持课题研究评价考核机制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我们以教研室主导的课题《面向区域的小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为指引,确立了以学业评价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带动、以教育科研过程为载体、以学生竞技评选为促进的评价新思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实施自觉化的行动研究,区、校、教研组、课题组四级联动,杜绝了课题多而乱、研而浅的现象,为主抓教学、主攻课堂,凝聚力量,生成合力。
一、领导重视,重在健全机制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支撑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对教学质量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健全体制,从工作机制、网络机制、激励机制等三方面来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的各项机制。
1.工作机制
以新课改为契机,我区审时度势,为加强教育科研的动态监控,制订并完善了《崇安区课题管理办法》,使课题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网络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区教科研工作在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实施、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我区初步探索和建立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科研网络机制,全区各校基本形成了区、校、教科室、课题组四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有效、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3.奖励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是激发学校科研活力,是调动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我区专门设立了崇安区科研先进单位奖和崇安区教研活动先进单位奖;各校也根据学校实际设立了校本科研成果专项奖励,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优质课奖、优秀课件奖、教学技能奖、优秀师徒奖、优秀案例奖等,鼓励老师自觉学习,自觉反思,同伴互助,实现专业成长。
二、打造品牌,重在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素质教育进入新境界,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载体,科研品牌是教育科研工作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为打造科研品牌,我区采取的举措是:
1.建设四大工程,营造科研氛围
打造科研品牌,重在学校文化。为创设学校教育科研的良好生态氛围,我区坚持课题研究与加强学校文化工程建设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四大文化工程”:
(1)阅读文化工程建设。即把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品读经典,感悟教育”、“研读经典,叙说故事”、“解读经典,反思实践”等主题阅读,让读书成为广大教师的生活方式,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2)反思文化工程建设。即引导教师增强反思意识,以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作文化工程建设。即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建设实验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
(4)质量文化工程建设。即积极引导教师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质量首先应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每一个生命活动、每一堂课的发展。
2.打造科研品牌,建设科研雁阵
我区积极响应市教研中心提出的“打造精品课题,建设科研雁阵”的要求,提出了打造区级精品课题,引领全区科研的设想,要求各校立足本土、面向全区、放眼全市,围绕各校的主打课题,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和精致提炼,目前初见成效。如我区东林中学基于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教育评价发展的国际化,提出课题研究的“四个注重”,即“注重前期化反思、注重程序化思路、注重草根化研究、注重精品化呈现”,以此开展省级课题《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初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研究》和《校本推进初中教育国际化实践研究》的研究;连元街小学以“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为工作目标,以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为主打课题,提出了精品课题建设的“细、活、亮”三字诀,分别设计了主题词为“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自主追求、自主发展、自主撰写”等一系列课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课题内含;崇宁路小学以“学习即需要、教学即研究、活动即载体、成长即成果”为校本教育科研的发展理念,提炼出打造教与研、思与写的校本教育科研的共同体方法,即“经验性理论”(即讲做法、可操作、重实践,理论隐藏其中)、“建构性理论”(即有假设、有模式、重过程,有一定理论根据,同时又接近实践,有操作性)、“原理性理论”(即有原理、有推理、重演绎,强调建立体系),努力使教科研成为服务学校、成就教师和发展学生的促进力、推动力。品牌学校、龙头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了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使我区教育科研发展呈现品牌学校、龙头学校快速发展,其他学校紧紧跟上的雁阵态势。如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广新小学,外来子女农民工子女占到85%,面对这个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增加的新群体新事物,面对价值取向多元、行为习惯散乱、人际关系冷漠、自我意识模糊、角色定位失当的新市民子女,该校开展了《新市民子女定点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研究》,通过对调查群体的特殊性把握、理念性定位、策略性推进等多途径研究方式,努力摸索一条适合教育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道路。
三、提升品牌,重在以校为本
以新课改为契机,全区各校基本形成了区、校、教研室、课题组四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有效、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打造科研品牌,提升科研品牌的影响力,我们强调教科研要“以校为本”,“教、学、研”一体化,以解决教育教学以及课题研究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为着眼点,以不断创新教育科研、提高教学绩效、提升办学品位,最终凸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为生长点。
1.奠定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坚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全区各校课题组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把课堂作为实践载体,探讨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因素,教中研,研中教,两结合、双促进,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题方向,提高课题意识,找出研究的问题、梳理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们课题实验展示的舞台,给课题组的老师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
具体来说就是:
(1)问题课题化。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汇总,将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2)教育科研一体化。科学是靠实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也只有靠实验才能发展,不经过实验就推广的制度和方法带有盲目性,甚至有危险性。为此,需要点、线、面三个方面的整体联动,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所谓点就是实验特区。实验研究中,可先在点上(比如一个班)开辟“实验特区”,进行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广。
所谓线就是专题研究。各条线、各教研组围绕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条线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研究。
所谓面就是发动群众。许多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如东林中学、广丰中学、广瑞小学的小课题建设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成为教师实现科研理想的一个有力抓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的科研局面。
2.抓住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坚持课题研究与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相结合
我们说,与专家的纯理论研究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归根到底是实践研究和行动研究,专家引领及必要的教育科研理论修养也是学校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区分别邀请了市督导室的章一中主任、市教研中心专家、原教研室主任江坤才等领导、前辈到校给一线课题组教师作专题讲座;各校平时还通过多种形式如连元街小学的连元大讲坛、东林论坛、崇宁路和广勤中学的学习沙龙等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修养,以达到课题研究与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相结合的目的。
3.凸显教育科研的生长点——坚持课题研究走校本特色发展之路
常言道,无常规不稳,无科研不兴,无特色不名。我们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常规就是立校之根,科研就是兴校之本,特色就是名校之源!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坚持课题研究的校本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生长点,更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有鉴于此,我区各校积极探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育科研范式,主动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驱动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意识逐步树立,学校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我们的做法是:
(1)选好行动研究的基点。把“草根式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程序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引领教师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学之道,实现“研究内容与教育需求的零距离、研究目标与教育场景的零位移、研究实施与教育实践的零间距”。
(2)突出行动研究的重点。把“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程序是“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引领教师尝试用教育理论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
(3)强化行动研究的亮点。把“微型课例”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这与校本研究密切相关,要求达到“想做”,即教师自身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做”,即教师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研究;“能做”,即教师所选的问题在实践中有明确的切入点,并引导教师在一般性思考中进行对比,形成自己的观点。
(4)抓住行动研究的热点。把“反思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引领教师思教学所得,如何发挥优势;思教学所失,如何弥补不足;思教学所疑,如何加深研究;思教学所难,如何化难为易;思教学所长,如何扬长避短,达到思之有物、思之有据。
4.夯实教育科研的落脚点——坚持课题研究评价考核机制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我们以教研室主导的课题《面向区域的小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为指引,确立了以学业评价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带动、以教育科研过程为载体、以学生竞技评选为促进的评价新思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实施自觉化的行动研究,区、校、教研组、课题组四级联动,杜绝了课题多而乱、研而浅的现象,为主抓教学、主攻课堂,凝聚力量,生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