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生:我信仰的是“瓷器教”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82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瓷器,中国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china)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这个遥远而神秘国度的代名词。
  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今人对瓷器的热爱也丝毫不减,“得获至宝,畅美难言”。君子爱瓷,当如何藏之?又该带着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与收藏眼光,来品读这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美好古物? 本刊记者带着兴奋与疑问,拜访了古瓷器泰斗张浦生。
  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
  八十高龄的张老让人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要不是一头银发见证,让人很难同他的年龄联系起来。
  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张老从事文博工作有五十多年。回忆自己走上瓷器鉴赏的这条路,张老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文博系的张浦生,被分配到江苏南京文物管理会工作。当时的他第一次离家生活,面对异乡生活的茫然与不确定,“当时真的是懵懵的”。不久后,他接下了人生的第一个考古项目,去徐州铜山县野外做考古发掘,而这里,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发现地——商周遗址。“我当时一呆就是25天,真是切身体会到了,‘考古就是吃苦’。”
  之后,他到镇江从事了几年的近代史研究。1962年,他有机会来到了江苏省博物院,从事瓷器仓库的管理工作,而博物院丰富的瓷器资源,也为他接触和了解瓷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如果说,能遇到好的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财富,那么结识一位好的老师,则是之后的另一种大幸运。”张老说,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良师王志敏。“王老师当时手把手教我,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张老回忆说,“我记得王老师常对我说,‘学陶瓷除了读书,更要读物,因为陶瓷鉴定乃是陶瓷研究的第一步。’”
  勤奋的张浦生在陶瓷的世界里沉醉而快乐。每个周末,他都跟着老师到郊外鉴赏瓷片,抓紧时间丰富自己的视野和业务能力。“学生物的需要做标本,采矿的需要采样本,学瓷的,当然就需要捡瓷片。当年在扬州、杭州、苏州古城,到处都是瓷片,给我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7年,他被下放到了农村。在去农村之前,他还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用来装载自己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瓷片。“那些瓷片,陪伴我度过了艰苦时期,也让我把专业坚持了下来。我吃穿不讲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满心欢喜”,张老感慨地说。“从1962年开始到现在,我的生活一直与陶瓷为伴,我捡的瓷片起码有上万片”,张浦生说,“我从心底里来爱它,而它伴随着我,也慢慢成为我灵魂生活的一部分。”张老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耿宝昌老师的题字“片瓷山房”。
  2001年10月,张老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车祸,落下了“九级伤残”,然而还在车祸恢复期间,他全身还包扎严实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就给等候多日的西安、北京的藏友看瓷器,而在痊愈后不久,他还参加了“古陶瓷科技鉴定会”,在会上做了名为《当今仿古瓷剖析》的报告。张老颇有一种人瓷同魂的境界,学生送来一块瓷片,可以让他兴奋半天。
  而听张老漫谈,让我如品文震亨对柴窑的判词: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他至真至性的一面,如雨洗山,清白素净。
  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鉴赏家
  张老幽默地把自己形容为古陶瓷鉴赏的“教父”,“所谓教父,除了资历老,还强调教书育人啊。”
  1982年至今,张老从事古陶瓷鉴定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对于如何培养瓷器的藏家和鉴定家,他始终强调“实践第一,理论要与实践结合”。1983年,张老在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创办了“古陶瓷鉴定班”,30年来不断开班授课,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文物条线的业务骨干。
  “古代瓷器主要分为两种,即单色瓷和彩绘瓷,前者包括了青瓷、白瓷、黑瓷等,而后者则算是将中国陶瓷工艺与传统国画工艺相结合。在彩绘釉中,最受人喜爱也声名在外的就是青花瓷了。”
  从上色工艺来说,彩绘瓷分为三种,即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其中青花瓷属于釉下彩。它的制作工艺是先做好瓷坯,之后用钴作为色料在其上绘画,接着再上釉,最后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制而成。
  “青花瓷让人赏心悦目,其色幽静亮丽,绘画花纹青春活泼,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花纹永不褪色”,张老说,“就像《青花瓷》歌词中写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收藏。这是我很喜欢也研究最深的瓷器品类。”
  而在青花瓷的大类之下,张老最喜欢的是明朝的民窑青花。顾名思义,民窑即是指民间窑坊烧制而成的瓷器,与官窑相对应。“官窑一般比较精美规范,其绘画图案以牡丹、龙凤为主,纹饰华丽,寓意吉祥。相比而言,民窑的青花更具生活趣味,往往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绘画也生动活泼。”
  说罢他拿起手边的瓷器,边讲述边给我示意。他指着一款抽象写意的瓷器画风说,“我把这个民窑的图案叫做‘鹊桥相会’,你看这上面简单的抽象几笔,仕女形象就跃然而出,在这桥的另一端,是她想象的故人,从他的帽子和发饰风格看,应该是个读书人。是不是很有趣啊。”张老顿了顿,接着说,“对瓷器的鉴赏,结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而人文科学中还涵盖了文化、艺术和民俗学的内容,所以说这是一门大学问”,他说,“在瓷器的收藏鉴定中,一定要多多观察,善于总结、概括,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按照自己的鉴赏经验,张老把瓷器的鉴定分为四个步骤:辨真伪、断时代、说产地和品价值。在对古瓷器的真伪辨别中,他总结了市面上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年代仿冒,清顺治后期康熙早期仿大明嘉靖年间的瓷器,以及康、雍、乾时期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
  而在辨明真伪之后,张老强调要对瓷器的年代和窑口产地进行确认,并以此为基础来评估它的价值。“在品价值方面,要以元朝为分段,元朝之前以瓷器的造型为主,而元之后则要更加看重瓷器的纹饰。”张老说,“而就纹饰而言,瓷器一般有植物、动物和人物三种纹样,其中以人物纹样的收藏价值最高。人物纹样中又包括婴戏图、高士图、仕女图、仙道故事、戏曲人物和历史人物几种,其中价值最高的当然是婴戏图,因为小孩子寓意了人本初的纯真与活力,大家都很喜欢。”   不过,张老反对以单一的经济价值来论瓷器的高下。他提倡的是要综合考量瓷器的历史、美学、学术和经济价值。说得概括一点,就是要从“真”、“善”、“美”、“少”、“特”、“精”几个点入手,考察瓷器的完整性、稀少性以及特殊性,比如是否是带款出土等等。
  他还指出,目前市面上经济价值最高的是清代的官窑瓷器,“其漂亮、华丽和精细的特质被藏家所看重”,但就艺术价值而言,他更看好明代的官窑瓷,“与清代的官窑相比,明代的更加稀少,同时,其制作遵照了更加严格的体系工艺。”
  此外,张老还强调在瓷器的发掘和鉴定中,要把文献考古、室外调研和科技运用相结合。古瓷器的着色颜料,本来就有很多化学的学问在里头,而在当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更需要特别重视科技的鉴赏与运用。
  对新一代鉴赏家的建议
  张老谈到:“作为鉴赏家,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我理解的收藏,具有三重属性,即趣味性、知识性和理财性,而这就要求收藏家要有财力、眼力、魄力和毅力。所谓眼力,就是要懂鉴赏,在此基础上懂得抓住时机,迅速行动,并辅以热爱为基础的坚持和毅力,多锻炼自己的眼光和品位,自然会越来越好。”张老说,“其次呢,在锻炼眼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迷信书本,而应多看陶瓷标本练就眼力,就算读书,也要挑名家的书。”
  最后,他还强调,做收藏家一定要有好的德行。“像类似入手假货之后发现了,想要转移给别人这样的人,是很难做出大的成绩的,心眼太窄了,我主张的是,要做好的鉴赏家,首先要学会做好人。”
  2011年,张老在澳洲成立了“澳大利亚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学会”并担任会长,近年来他还赴新加坡、香港和印尼等地考察,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古陶瓷文化。
  “我认为人有三层需求,除了物质和精神需求之外,还有着灵魂需求。像我,我就把灵魂交给了瓷器。换句话说,我信仰‘瓷器教’。”张老笑着说。他以为当下的时代和行业喧嚣,这个社会有点过于经济至上,做人应该清淡一些。80岁的老人,仍然感叹人生苦短。他说感觉做人贵在一个“正”字,内心要舒坦些宽容些,为人真诚敢讲真话,这是生活该有的态度。
  直到现在,他仍然有一块未解的心结:在澳大利亚出土的海捞瓷中,是否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发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散落的瓷片?
  在这里,一枚小小的瓷片,幻化成了维系古今的妙物,寄托的却是老人深深的瓷器情,正如歌词里写的“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其他文献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1789年的前后,与今天的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起码王岐山、许小年、任志强、秦晖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前不久,王岐山、任志强等多位政经风云人物,在多个不同场合推介一本讲述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由此兴起一波《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阅读与研究的热潮。关于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已经有太多的解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谈文化与艺术。  公元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还
期刊
“82nd & Fifth”原本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地址,也就是纽约第五大道82街。而现在,它是一个有趣项目的名称。而这个项目的主要意图,是告诉大家:一件艺术品,可以影响你的世界观!  百位纽约策展人推荐百幅作品  今年年初,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这句有地标性的短句“82nd & Fifth”为理念,开展同名线上艺术项目。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博物馆将滚动推出100条由纽约百位策展人担纲制作的两分钟短片
期刊
临江仙  秋 望  云破天寒山接水,  一番雨后新晴。  危楼独上最高层,  林疏烟岸阔,  鹜飞落霞明。  坐觉乾坤浮爽气,  一声长啸云凝。  心湖撼动却无名,  暮鸦来绕树,  不尽古今情。  本文的“不尽古今情”不是武侠小说或穿越影视中的噱头,而是王璜生先生在1974-1975年间撰写的古体词《临江仙·秋望》的结尾。  当时他的父亲刚刚落实了政策,举家从下乡地搬迁回城。该词遵循严格的词牌、
期刊
前不久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吸引了以苏富比、佳士得为首的5家拍卖行和几十家画廊,在纽约推出数十场展览和拍卖。在如此众多的展会中,笔者以为最有看头的是苏富比与佳士得双双推出的中国当代水墨群展,而最值得关注的画家则是蔡小松。  两大巨头纽约PK  两巨头不约而同做中国当代水墨展,这本身就是看点。不过相对来说,苏富比这次所推的当代水墨群展,已经是梅开二度了。去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他们就推出了名叫“文房
期刊
关于绘画  财富堂:您平常画画时间多吗?  潘公凯:我这个人跟一般画家有很大的不同,画画儿只是我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作。  财富堂:您喜欢画大作品还是小作品?  潘公凯:有大也有小,现在也有画小的。需要小的就小的呗,我的画都是人家给我打电话,说潘老师我这个展览给你留了一块墙,几乘几,就这么简单。说我给你留的墙比较小啊,你拿四张小画,那我就拿四张小画。  财富堂:您画大作品需要构思很长时间吗?  潘公凯
期刊
身为媒体人,我却并不喜欢八卦,尤其不喜欢名人的八卦。此外,我也不喜欢许多同行擅长的“报告文学体”:给采访对象戴高帽子,煽情,宏大叙事,等等。尽管如此,我有兴趣为《财富堂》杂志的封面人物专题来写一写国际拍卖业巨头之一的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用一种接近采访札记的文体。因为在我把程寿康作为采访对象认识与交往的8年里,他成功地引领了苏富比这家百年老店在亚洲完成了企业转型,获得了辉煌的业绩;因为翻开历年来
期刊
去年2月, 作家吉瑞·古查尔(Jiri Kuchar)经过5年的搜寻,终在捷克境内发现了16幅希特勒收藏的画作,据专家估计这批收藏的价值约为270万美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和所有宝藏一样,纳粹艺术品收藏也披着神秘的面纱。尽管在德军战败后,价值连城的纳粹收藏一点点浮出水面,但还是没有人知道收藏的确切数量和价值。  掠夺珍宝的真相  在二战之后,人们曾发现一处藏匿于阿尔卑斯山小镇盐矿里的纳粹战利品,它
期刊
4月13日,银河丽湾假座南桥五星级圣淘沙大酒店举行“南上海交通巨变创造区域红利效应——暨南桥新城品牌楼盘银河丽湾热销现象主题报告会”和“豪宅添华章”——书法名家联谊晚宴。  虹梅南路越江隧道、轨道5号线延伸段和快速公交线(BRT)的建设,使得南桥新城的发展迈入了“超车道”。依托南桥新城“轨交+隧道+生态”的红利叠加效应,银河丽湾自去年4月开盘销售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实现总销金额达到9亿元,创下了奉贤
期刊
2013年,有篇帖子在网上挺火,是一位网友的吐槽《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这位网友进入湖北省艺术馆参观《再水墨》展之后,表示自己对展品看不懂。结果,帖子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演变成了一场对当代艺术的集体吐槽。大家议论道:究竟是我土鳖,还是你神曲?  说这是毕加索的情人,我们就懂了  2012年,毕加索作品来华办大展时,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有“看不懂”的反映,只有站在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前,观众才找回了些许自
期刊
去年我在伦敦Goldsmith 学院围绕“中枢与虚构”论坛主题做了这样的演讲。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已经改变了美术馆的属性。以往的属性是美术馆展示经典作品,观众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凝视。但到后现代以后,艺术理论就逐步取代了这样一种传统的看法。艺术作品是跟现场密切相关的一个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一件作品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这件作品的美学属性。它带进了这个现场当中的社会、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