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恋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刚到上海的时候,便被这拥挤不堪的车厢所迫而叫苦不迭,但是看着一个个年青的学子们在座位上还拿着英语笔记本边读边划的劲头,心里不由得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后来想起来,那只不过是对一种由衷的文化情结刚刚了解的起始。
  上海的公交车次之多恐怕是全中国城市里数一数二的。
  而车上的所有东西,这衣着百态的人,时尚流行的音乐,被捧在眼皮底下的各种报刊杂志,那一口地道流利的属于吴方言之一的上海话,还有流露在每个人眉宇眼神间的“生活百态”……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的组成了这片土地上几百年历史所积聚起来的特有的东西——上海文化。
  我工作的地方在闸北,由于学习或其他的缘故,我时常要到长宁和虹桥那一带去,因此乘坐公交车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不过我却喜爱吃这顿素味的便饭;想一想,用一双略带欣赏的眼神和陶醉的心态,观摩着这车厢里每一个男男女女无声的表演,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比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过瘾地,完全沉醉在这美丑交杂的电影里,而每一个人都是戏的主角,又是别人的欣赏者。因为每一个人便代表着一种文化。
  不说其他的,单说这穿的衣服吧,现世百花齐放的服饰文化,网罗古今中外的著名商标,莫不反映在这川流不息的公交车里的人群里,传统的,流行的,古典的,时尚前卫的,高雅复古的,朴素淡雅的……汇集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风景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又在楼上看着你。没错的,每一个人都彼此用眼睛观摩着,各自欣赏着,又各自体验各自排斥各自吸引着其他人所带着的都市文化,从花花如野的衣着到喜忧笑闲的神态,从亲人朋友间的家常谈话到客户商人间的谈判协商,还有一对对勾肩搭背卿卿我我正在热恋中的恋人们的打情骂俏,甚至连那从丰满高耸的双乳、纤纤柳腰到白皙细长的大腿总露出那么一点点诱惑的性感也堂而皇之地成了大多数女性所追求的一种美。美是没有门户之见的。然而也不乏穿着学生装,扮着娃娃头的学生模样的人,甚至连那五六十年代才有的咔叽布做的衣服在这短短的车厢里也能找到它生存的领地。
  除了衣服,再看着这五花八门人头上的发型也是另外一种陶醉。那显示着富有和阔气的金黄色的鬈曲的烫发;那显示着纯洁与天真的山羊辫;那显示着超凡不群气质飘逸的乌黑长发;显示着成熟与稳重的事业有成型的短平头;显示着传统与遵循的三七开或四六式的青年头;还有那些最近才兴起的“爆炸丝”、“飞机头”……也充斥在这人群里,充当着另一类文化的代表。
  此外,还有衣服、头发之外的很多东西,造型各异的挂在男人腰上女人脖上的七彩斑斓的手机,多媒体移动电视里闪动的各色新闻和五花八门的广告,操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手势的洋人本地人外地人,爱漂亮的女人们脸上各异的装饰和身上各异的打扮,偶尔还有几个服饰新奇的少数民族被夹在里面……这所有的东西融会在一个车厢里的效果,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个性,那么多彩多姿,始终令人眼花缭乱般地新鲜和刺激。人生中的每一天若都有那么一刻能舒服地坐在这反传统的“百花齐放”的车厢里看这一幕幕的风景,也委实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没有偏见,没有闲言,更不用担心有任何流言蜚语的人身攻击,这里是传统、非传统与反传统并存的舞台,没有一个女人会笑话男人留长发,也没有一个男人会笑话女人剃着光头。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一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用不着任何人去指手画脚,去交头接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去考虑。
  每一天的每一刻,这辆车就这样跑着,载着这一车厢沉重而具有传染性的特色文化永不停息地跑着,穿梭在繁忙的大街小巷里流水般的跑着,于是和这城市一起交织成了一种只在这片土地才有的东西——上海文化。
  我徜徉在这大众文化海洋里,欣赏着,陶醉着。
  如同爱上自己的心上人一样,彻底爱上了这辆跑着公交车。
其他文献
那时候他不到二十岁,身强力壮,吃东西狼吞虎咽。有些事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关于吃,也一样——谁相信他曾一口气吃掉四十只生煎包子?  当然,更多时候,吃的享受是隐蔽的单独的。那会儿他同所有同龄人一样,身边的钱非常有限,大家凑在一起吃一顿,这种奢侈的事多半是偶一为之。他记得,每到夏天,在回家的路上,他总是忍不住要去一家小杂货店,花八分钱喝一杯散装啤酒,有时则是连喝两杯。那会儿他在一家小厂当工人,每天单调的
期刊
几乎每天他都搭乘巴士回家,尽管说起来这并不必要。年迈的父母现在仍居住在市中心一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旧宅里,黑漆的铁门,窗格中嵌着彩色玻璃,还有嘎吱嘎吱的楼梯总是间或作响。  他的父母身体都很健朗,所以其实并不需要每天去看他们。至于那旧房子,已经不适合继续居住和缅怀,它年久失修,车辆从街上驶过,整幢楼房就会摇晃。再说屋内墙粉剥落,光照不足,壁炉是早已封死了。  可是,无端地,他仍然喜欢坐巴士回家,
期刊
人到中年,颐影自怜;肚子渐大,越看越烦。本想戒饭,越戒越谗;实在没招,戒酒戒烟!  唉,遭罪!  3年前,我出差到承德,和大连一位大哥住在同一房间。他穿着裤头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胸部以上是平的,到了小腹一带,轰然凸出,呈弧形。我问他是不是病了?他不屑地说,什么呀?我这是发福,你将来也会这样的。那时我还以青年自居。可是今天,那个混蛋的讦语竟应验了。  所以,经典中年男人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肚子不饶人,大腹
期刊
永福路夹在大名鼎鼎的淮海中路和复兴西路中间,它是那样短而窄的一条马路,这个路名在大多数人耳边刮过的时候,风力微乎其微,很多出租车司机都很茫然,而在另一部分入耳边刮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小一部分人,用上海切口说,是“懂经”的。因为他们了解,永福路除了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雅以外还有两幢美丽的西式小洋房,那就是如雷贯耳的英国和德国领事馆。  多少年前在国门紧闭的时候,永福路是那样的寂静,不通公共汽车,
期刊
潘幸知,女,1983年11月出生于浙江温岭,自高中开始写作,坚持自己的文字方式。性情如文,细腻,犀利,孤独,热情。中学时代文字见诸于《中学生博览》《少女》《同学月刊》等杂志。念了大学后放弃纸媒,开始依赖网络。现为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二学生,同时在对外经贸大学辅修法语专业。    1    我生活在一座孤岛上。一座岛屿就是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是没有白天的。黑夜里所有的植物都在睡梦中长大。城堡
期刊
何西,女,70年代生,浙江人,写诗歌与小说及其它文体,现在北京某杂志工作。     早上,太阳发出淡淡的光,仿佛鸡蛋黄一般悬在天边。风冷飕飕地,间或有一片枯黄的叶子掉下来。早自习后,单小泉取出书包里的茶叶蛋,几口吞下去,还是觉得冷。上课铃响的时候,他用圆珠笔在课桌上写下“夏天瞬间就溜走了”的句子。  语文课,走进门的却是教数学的陆老师。心不在焉地讲了一节课新课文后,他慢吞吞地说,苏老师生病请
期刊
“乱世金银,盛世集藏”。收藏,时下甚为时髦,全国上下,各大都市都涌动着一股浩浩荡荡收藏热。  古镇收藏夺人眼球,不外是它得天独厚的天时地理。追溯它的根脉,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形成集市村落,后就“商贾贸易甲于他镇”,继而“长街三里,店铺干家”,最后被誉为“三泾不如一角”。镇上名门望族、大户巨富,比比皆是。追溯它的文脉,历史又向人们诉说,从清刑部右侍郎王昶著书立说,到上海《申报》创始人席裕福,从行医
期刊
中国画坛有一个老人,足不出户却经常将画坛搅得纷纷扰扰。他数年前一句话,能让画家、评论家们争论至今;他的画不时在拍卖场上呼风唤雨,屡破成交价格纪录。这个老人便是吴冠中。  看外表,他似农民般的质朴;听他言谈,却像是个热血青年般激情澎湃,以至于他的家人经常在一旁劝阻他,以免他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么强烈的感情。  86岁了,而且病患缠身,他心中牵挂的还是艺术界的事。跟他交谈,我惊讶他对艺术圈里的“一言一行”
期刊
上赛场的“成龙杯”车赛有他的看点。男人看成龙有什么看头,大致看成耀东也就可以了。成耀东和成龙有相似的脸面,这颇有趣;也有相似的好人缘,这也颇有意思。成耀东手下的“国际”兄弟,却难与成龙手下的美女大腕搭脉。看美女们在大哥的呵护关照下撒娇,也算是人间真性情的流露。好生赞叹。  看直播的时候,我心底里无端为大哥捏一把汗。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美女们基本有自己固定的追崇者。看到金喜善稍有被冷落一边的时候,我还
期刊
1992年当短消息出现子英国,却未能取得成功,那时,商家何曾想到,短信在中国会以一种“火箭式”的速度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一席——至少对于拥有手机的人来说是如此的。有人曾把短信比作“丑小鸭”,而如今它却是名副其实的“白天鹅”,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充分展示短信今日之霸主地位。    短信发展史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短信的发展史。  早在1992年,短信就已经在英国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