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际交往中思想交流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编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口语交际”作为一项训练内容贯穿于全套课本之中。但是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大多数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是口头作业,无法进行考查,因此,把这项训练内容忽略了,有的教师甚至把它给省略了。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我的从教生涯里,别说是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就是让他们用普通话提出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的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木木讷讷。所以,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交流
创设生动、逼真的情镜,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而又真实的情感体验,会诱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我常常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电视上的镜头、广播里听到的新闻,家里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情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敢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即使绞尽脑汁,还不得其解,因为心中无数,所以不敢大胆发言,更别提能说得好了;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師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到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时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有不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2、改变颜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昂然,积极发言。如在《桂林的山水》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什么?”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桂林,你能告诉老师桂林的特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者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桂林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起桂林的特点来,并加于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说能激发轻松愉快地说话。
3、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
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机会。教师应给于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给与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应该从学生的乐说、敢说、想说的能力方面去培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交流
创设生动、逼真的情镜,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而又真实的情感体验,会诱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我常常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电视上的镜头、广播里听到的新闻,家里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情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敢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即使绞尽脑汁,还不得其解,因为心中无数,所以不敢大胆发言,更别提能说得好了;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師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到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时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有不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2、改变颜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昂然,积极发言。如在《桂林的山水》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什么?”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桂林,你能告诉老师桂林的特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者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桂林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起桂林的特点来,并加于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说能激发轻松愉快地说话。
3、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
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机会。教师应给于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给与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应该从学生的乐说、敢说、想说的能力方面去培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