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善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人生的路上,最大的教育收获来自母亲。
  “饱汉不知饿汉饥。”这是母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教我乐善好施,换位思考,心善如水,从善如流。记得小时候,村里只要来了逃荒要饭的人,有人总是给一块冷馍就打发了,而我的母亲却与众不同,母亲让我拿一个热馍和热菜给人家吃,有时还拿出衣物相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播撒了善良的种子。
  “老人是金口,越吃谁越有。”这是母亲教育我孝敬老人的话语。百德善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不能计较得失,不能视老人为负担,直到养老送终。村里有一户人家有五个儿子,母亲把他们抚养成人,个个成家立业。而当母亲老了,干不了活了,兄弟四人都不赡养。只有老实忠厚的老大,始终侍奉老母亲,毫无怨言。老大的家庭和睦,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儿女孝顺,事事如意,深得村民的称赞,老大成天总是笑呵呵的。而其他四个兄弟,对于母亲不管不问,他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脸的,还遭受村民的责怪。
  “命薄一张纸,殷勤饿不死。”这是母亲教育我要勤劳并且敢于与命运抗争。人活在世上,要勤学本事,勤能补拙,就算喂鸡喂猪、织布纺线、挑水锄地,也要里里外外一把手,还要敢于和命运抗争。我16岁时,父亲离世,40多岁的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供我们兄妹4人上学。每到开学之时,她就到邻居家借钱,给我们交学费,等到地里收了庄稼或攒下鸡蛋拿去卖了钱,就赶快还给人家,母亲总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母亲经常说“懒人嘴里明天多”,也就是今天的事今天办,不能拖到明天。“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是教我凡事亲手实践,要勤于动手。好多事,看起来简单,实际动手做起来,可不简单,细微之处,需要细心观察,一点一滴都要做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我做事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做起事来就会又快又好。
  “没血没气熬成人,有血有气早成坟。”这是母亲教育我要豁达开朗,心理健康。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一个学裁缝的姑娘,给人家的高档布料剪毁了,一气之下居然疯了,满村乱跑,胡言乱语。母亲以她为例,教育我遇到难事,要想尽办法熬过难关。母亲说:“吃亏人常在。”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毕竟“财走主家安”,平安就是福。
  “借不下粮食布袋在。”就是要遇到机遇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即使没有机遇,也要走出去,寻找机遇,多多与人交流。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是缺吃少穿,孩子又多。这户的家长不出去借别人的粮食,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而邻居家就不同,家里穷,也不怕人笑话。这户的家长肩上背着口袋,走村串户,没有借到粮食,他说,肩上还有布袋在呀,也没有丢失啥,最后终于借到了一些粮食,背回家做饭,一家人就可以充饥了。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母亲会说:“世事难两全。”不管是好事变坏事,还是坏事变好事,沒有爬不过的山,天无绝人之路。“山不转水转。”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始终乐观向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我知恩图报。在我家困难时期,对于帮我家收种庄稼的亲戚,母亲总是记得回报。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她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一方面为亲戚家的孩子交学费,一方面在亲戚家娶媳妇、盖新房缺钱的时候鼎力相助。直到现在,她还经常催促我们兄妹给亲戚家打电话,定期前去看望。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这是教育我做人要自强自立。人要把本事学到自己手里,谁也拿不走。自己挣钱,自己花着随便。“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心里的痛苦不要在人前哭诉,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赶早不赶晚。”有事情要办,提前做好准备,往往有意料不到的临时变故,要不慌不忙,就能把事情办得圆满顺利。
  “书多人贤,酒多人癫。”教育我要多读书少说话。她奉劝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多多读书,知书达理,不要说闲话,远离是非之地。她常说:“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把心放平了,内心才会平静,生活才会安宁。
  多年来,这些嘉言善行母亲一直讲给我们听,现在也被我讲给孩子听,一代一代往下传。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江西第一名山石拱禅寺的“斋饭”很有名,吃一顿“斋饭”,不管大人、小孩夜里走路都不会担惊受怕。但要每月初一、十五常来禅寺烧香的世人,老住持才会留他们在寺中吃“斋饭”。  老住持是一位盲人和尚,人称“瞑眼和尚”。过去常有世人去请教老住持一些难解的事,老人都一一作答,百问不厌。听完老住持的话,世人来到“斋堂”,堂中齐齐排着两行十六张旧时方桌,每张桌围了四把长凳。简朴的“斋堂”使人心肠变得干净起来。大伙落
期刊
晨练后常去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由于县城小且集中,在那里碰见熟人是常事。一天,正在专心挑选菠菜时,忽听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是位中年妇女,不认识;再看,觉得有点眼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看出我对她已没有印象,就说,咱俩是一个村的,并自报了姓名。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家邻居的二姑娘。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她家挑水,对她自然是熟悉的。记得她比我小一两岁,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还曾帮我抬过几次水。后来我当了兵,
期刊
站在高出院墙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堆积层上,我的眼睛死死地盯住院子的东南角,巴望着自己的眼睛能穿透这垃圾堆积层,看看被压在底层那红豆杉树的状况。我不止一次独自站在这垃圾堆积层上犯傻:倘若我是一名地震抢险专家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扒开那七零八落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小心翼翼地将小红豆杉树连根带土挖走。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当初,我把小红豆杉请到我家小院来,天天浇水,适时施肥,有草拔草,
期刊
小时候,我总错觉,在四个兄弟姐妹中,只有祖母最疼我,她在世时,时常当众人面前,亲着我的一面光滑的脸庞,说她只疼这一张没受伤的脸。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们,常给我们带来山上的野味,比如雨天捉到一只受淋的鸽子,农场分的野猪肉等等。母亲忙着里里外外,分不出力气要来关心哪个才好,后来,有件事改变我对母亲的偏见。可能与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有关,性格有点柔弱,受一点委屈,一个人背地里偷偷地哭。  那一天,不知是做错
期刊
初识振忠先生,缘于少年时。  那个年头,照相尚是件奢侈的事情,照相馆对于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所在;而我们小鱼儿一样在那个不大的空间里游来游去,现在想来也真是麻烦,好在里面的师傅是很和气的,即使正在工作,他也从不粗鲁地驱赶我们。这个师傅就是张振忠。  他很年轻,戴眼镜,留分头,不论接待什么样的顾客都很有礼貌。与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相比,总透着些不同,可能是长期艺术性的工作实践涵养而成的一种
期刊
老街靠海,很长。长到一个人想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尽头。三分水路、两分塞满了渔船,没有风帆旗杆的古雅,来人寥寥,都淹没在长长的老街和长长屋里去了。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
期刊
“我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答案总像这眼前的雾,暧昧,看不真切,但却真实。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
期刊
一次文友小聚,文友说:“平顺投资上千万,在太行之巅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一条天路,直通一个古村落——岳家寨,村里人全都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  “岳飞的后裔怎么会流落在这里?”  文友说:“没去过,不知道。”  丙申年盛夏的一个周末,我们文朋摄友一行七人,一大早就踏上了去往岳家寨的旅途,顺太行峡谷一路东进。车子进入林州地界已是烈日中天,短暂的午餐小憩之后,沿峡谷西岸一路北上,擦过涉县地界拐入平顺
期刊
现在的小孩都喜欢玩气球,而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贫乏,只能玩猪尿泡。  腊月里,村里日子过得宽裕的人家,都会杀一头年猪。每天清晨,村子里都能远远地听到猪凄厉的长鸣声和哀嚎声。杀猪的时候,村里所有的小孩都会围过去观看,场面非常热闹。猪杀完后,主家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会做一大锅白菜烩猪肉,然后舀上一白瓷碗给关系好的邻居送去,炒上一盘最好的肉片给杀猪师傅吃。我们一帮小屁孩眼都不眨一下地瞅着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
期刊
钓,为鱼  宋代吕蒙正有垂钓诗:“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钓,为鱼。当浮漂轻轻点动,扬竿时从竿尖传递上来的那股力量,是钓鱼人梦魂萦绕的,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愉悦之中得到身心的锤炼。经过苦苦的守候,一条鱼儿终于上钩,寂静的世界瞬间被打破,水中,岸上,一场人鱼大战正酣。小钩可钓大鱼,线细不断,竿弯不断,体现了大与小、钢与柔、张与弛的辩证。  钓鱼,重在钓的感觉,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