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运动过程,协调是其中重要环节。不协调现象客观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一名校长,要想适时有效地做好协调工作,除了正确认识协调的意义和作用外。还要对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正确的认识,采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协调。导致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由学校组织系统自身引起的不协调
学校管理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具体为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再到师生个人,至少已有五个层次,各层次间纵横关系密切且复杂,都需不断协调。多结构是指学校管理每个层次都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如校领导层有党支部、校长与副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成分构成;中层管理部门这个层次,有教务、政教、团队、总务后勤等成分构成;教务下面又有图书、实验、医务等成分构成;教师与学生,又有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不同构成。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人员都有它的职责要求,但运转中,时而会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管理者要使其步调一致、效率高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
二、由管理的运动过程引起的不协调
不管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他的预见、预测与现实发展总是会产生一定差距或矛盾。这就要对基于这种预见、预测而制定的决策、措施和实践活动等做出一些必要的变动调整。随着工作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发生,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都可能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学校各种关系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当积极合理地协调,促进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变化,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协调
满足社会要求,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做出积极合理的协调。学校是社会一部分,学校既受社会制约,同时又密切为社会服务,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目标、模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学校必须适时调整满足社会要求,而这种要求和学校在自身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协调问题,如目前在全面推进索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大的课程改革外,校内必然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的调整。
四、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
1、由认识引起的不协调。
组织每个成员思想认识一致是协调的基础。不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职工思想觉悟都有别,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
2、由角色冲突引起的不协调。
在学校组织中,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地位,职责任务明确而不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由于各种角色位置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思路方法必然存在局限性,因而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协调。
3、由需要引起的不协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不同的需要,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工作的同时,每个人在进修、提干、评优、入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自己个人的思想和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如主观上努力不够、客观条件不允许等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就产生情绪波动,产生消极行为,从而引起工作中新的不协调。
4、由非正式组织引起的不协调。
任何一所学校,成员间都会因为同学、同乡等关系,因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利益相同或相近等因素,形成一些类似小团体的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一定对学校工作都起负面作用,引导得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就会成为推动学校工作的积极因素。
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还有很多,值得突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职能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五、由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计划决策是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决策的关键在于为学校工作选择正确的目标,如果总体目标决策不当,必然会导致全盘工作重大失误,近年来一些学校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人检查教育失误时,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强调智育,我认为这是不深刻的。“片追”最多只能认为是“知育”,决不能称之为“智育”,因为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学生智力发展。有人做过比较,我国参加国际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很多,但获“诺贝尔”发明奖等却极少;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很优秀,但成为经营、管理骄骄者却很少,卓有成效的更少。
学校总体目标确定之后,计划不周,实施不力,也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如学校各部门工作目标关系不明,方向不一,作用相悖,就会出现各种冲突。
学校管理过程,从计划到组织实施,从检查指导到总结评价,是一环套一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完整过程。如果各环节衔接不紧,甚至相互脱节,就很难形成全盘工作和谐运转的局面,如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之后,如果不认真组织实施,而是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执行计划时,只管组织实施,而不进行及时检查、总结,忽视必要的信息反馈,就难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造成组织运行的不协调。
古人云,“举国之道,务在用贤”。选择把关教师,确定教研组长,任命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看起来事情不大,但选才用人不当,也会引起消极后果,如让积极者变消极,甚至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
此外,学校领导待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奖罚分明,宽严得当,反之,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挫伤大家的积极性,这历来是造成学校管理混乱、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
总之,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对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校长自身的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采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协调。
一、由学校组织系统自身引起的不协调
学校管理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具体为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再到师生个人,至少已有五个层次,各层次间纵横关系密切且复杂,都需不断协调。多结构是指学校管理每个层次都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如校领导层有党支部、校长与副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成分构成;中层管理部门这个层次,有教务、政教、团队、总务后勤等成分构成;教务下面又有图书、实验、医务等成分构成;教师与学生,又有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不同构成。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人员都有它的职责要求,但运转中,时而会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管理者要使其步调一致、效率高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
二、由管理的运动过程引起的不协调
不管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他的预见、预测与现实发展总是会产生一定差距或矛盾。这就要对基于这种预见、预测而制定的决策、措施和实践活动等做出一些必要的变动调整。随着工作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发生,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都可能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学校各种关系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当积极合理地协调,促进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变化,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协调
满足社会要求,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做出积极合理的协调。学校是社会一部分,学校既受社会制约,同时又密切为社会服务,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目标、模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学校必须适时调整满足社会要求,而这种要求和学校在自身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协调问题,如目前在全面推进索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大的课程改革外,校内必然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的调整。
四、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
1、由认识引起的不协调。
组织每个成员思想认识一致是协调的基础。不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职工思想觉悟都有别,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
2、由角色冲突引起的不协调。
在学校组织中,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地位,职责任务明确而不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由于各种角色位置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思路方法必然存在局限性,因而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协调。
3、由需要引起的不协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不同的需要,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工作的同时,每个人在进修、提干、评优、入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自己个人的思想和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如主观上努力不够、客观条件不允许等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就产生情绪波动,产生消极行为,从而引起工作中新的不协调。
4、由非正式组织引起的不协调。
任何一所学校,成员间都会因为同学、同乡等关系,因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利益相同或相近等因素,形成一些类似小团体的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一定对学校工作都起负面作用,引导得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就会成为推动学校工作的积极因素。
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还有很多,值得突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职能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五、由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计划决策是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决策的关键在于为学校工作选择正确的目标,如果总体目标决策不当,必然会导致全盘工作重大失误,近年来一些学校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人检查教育失误时,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强调智育,我认为这是不深刻的。“片追”最多只能认为是“知育”,决不能称之为“智育”,因为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学生智力发展。有人做过比较,我国参加国际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很多,但获“诺贝尔”发明奖等却极少;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很优秀,但成为经营、管理骄骄者却很少,卓有成效的更少。
学校总体目标确定之后,计划不周,实施不力,也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如学校各部门工作目标关系不明,方向不一,作用相悖,就会出现各种冲突。
学校管理过程,从计划到组织实施,从检查指导到总结评价,是一环套一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完整过程。如果各环节衔接不紧,甚至相互脱节,就很难形成全盘工作和谐运转的局面,如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之后,如果不认真组织实施,而是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执行计划时,只管组织实施,而不进行及时检查、总结,忽视必要的信息反馈,就难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造成组织运行的不协调。
古人云,“举国之道,务在用贤”。选择把关教师,确定教研组长,任命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看起来事情不大,但选才用人不当,也会引起消极后果,如让积极者变消极,甚至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
此外,学校领导待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奖罚分明,宽严得当,反之,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挫伤大家的积极性,这历来是造成学校管理混乱、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
总之,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对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校长自身的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采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