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所有家长心里投下了一颗“炸雷”。还没等记者提问,林娜就抱怨了起来——“不让补课,学校能教好吗?”“家庭条件好的可以请私人家教,我们却不能补课了,怎么追赶?”
林娜的孩子就读于深圳市罗湖区一所公办小学,在身边人的眼中,林娜属于“鸡娃”型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包括英语在内的数个课外补习班。林娜是医生,丈夫从事IT行业,在深圳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家庭。她和丈夫都是通过努力读书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不知道孩子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飞速发展的深圳,他们把教育视为维持阶层稳定的防护网。如今,林娜觉得织就防护网的一根绳索被铰断了。
当然也有为之高兴的家长。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李嘉介绍道,在她负责的高年级三个班中,共有120多名学生,截至上半年学期结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外补习英语。“‘双减’落地后,之前随大流补课的家长和学生,终于不用起早贪黑、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上补习班了,可能会感到轻松不少。”
“双减”大幅压减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空间,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由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带来的焦虑,能否在校内的课堂上得到“安抚”?不少家长在对课堂教学有进一步期待的同时也表示了担忧,林娜称自己“持观望态度”。
为什么不信任课堂
“校外培训机构火爆了这么多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和不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宋永成认为,问题的核心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当前的课堂还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还没有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为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的发起人和秘书长,宋永成长期在一线中小学课堂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年来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甚至存在部分教師担任培训老师、办培训班的现象,“在课堂上故意留一部分内容不讲,鼓动学生报名参加补习班,这一现象可以说在之前是比较常见的”。
事实上,自从世纪之交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俗称“新课改”),到2014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1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掀起“课堂革命”,再到最近出台的“双减”文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以贯之的理念和要求,“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建设高效课堂等理念也早已提出。
为什么年年提,年年还要提?“因为理念的转变是最大的难题,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宋永成说,“我经常去一线,我发现有的校长、教育局局长都还没有把理念真正转变过来。”再加上教师缺少专业化指导和系统性培训,因而教师的课堂很难实现重大转变。宋永成接触过一些校长,他们想改变课堂,但是并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只好告诉教师——没有统一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自己去摸索。“看起来好像是很开明的政策,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懒政。”
当质量低的校内课堂遇上校外培训,明显的差距给家长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林娜的孩子在二年级时遇到一位英语教师,“他的教育方式,真是不敢恭维,很多时候还是死记硬背”。林娜的意见挺大,但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忍住了向学校反映的冲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林娜的孩子喜欢某校外培训机构的英语课,因为“课堂新颖活泼,老师也很有趣”。
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多年,李嘉认为,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班额大、课时少、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相较于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10~20人的小班教学服务,学校教师往往面对的是40人以上的班级,再加上英语课时较少的因素,课堂教学难以“精耕细作”。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丢失了学习兴趣,李嘉说:“刚接触英语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一部分学生就不爱学了,一旦落下,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变成了困难生。”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认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老师对‘人’关注得不够,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们没有真正动起来。”沉闷的课堂,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一个又一个学生“推”向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令人无奈的现实。
呵护热情,授人以“欲”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同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是“双减”政策的内在逻辑,也是家长的殷切期盼。“作为家长,我从内心支持‘双减’政策,但也难免有一些担忧。”贾梅的孩子就读于天津一所初中学校,她的担忧很明确——“学校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学足学好吗?”
家长和学生的担忧和期待,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宋永成认为,课堂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改变。一是在理念上,实现从“教”中心向“学”中心的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样态。二是在模式上,贯彻“课堂革命”的要求,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践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满堂灌”的应试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三是在技术上,将信息化、脑科学等先进理论技术引入教育教学。
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核心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有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宋永成说。
这一表述,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美的口中,有着更为感性的表述——呵护学习的热情。陈美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教授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陈美就给学生讲一个话题——“为什么要学语文”。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是为了考试吗?”陈美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美与妙用,并给学生们打气,告诉他们语文并不难学。
“爱语文每天都是好日子,学语文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陈美常跟学生分享对语文美的见解。针对学生最为头疼的作文,她这样告诉学生:“写作文不是为了应试,它是心灵的需要,就像唱歌、下棋、弹琴一样。” “语文不等于语文课本,要自己主动去‘觅食’。”“觅食”的途径,陈美也为学生一一指出——阅读、背诵、练字。例如背诵,陈美建立了一套“背诗系统”,背一首绝句得2分,背一首律诗得4分,有学生背诵《长恨歌》《琵琶行》,找陈美讨价还价:“这得多少分呢?”“起码30分。”陈美笑着回答。她对学生们说:“背多背少没关系,只要你还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就行了。”目前班级第一名的得分是3700多分,最少的学生也有几十分,“就像一场马拉松”。
学这些,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对这一疑虑,陈美回答道:“阅读、背诗、练字,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提高了,应试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应试的一些方法技巧,陈美会在考前复习阶段传授给学生。“这些其实都是雕虫小技,”她笑道,“可是如果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语文就变成了考语文,这就是一种悲哀了。”
满足学习差异化需求
培优和补差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双减”之后,如何满足这部分需求,是家长们普遍的担忧。贾梅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上游,数学等学科具有优势,但英语较差。“之前上课外班,主要是为了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优势,弥补弱势学科的弱势,现在没法补课了,所以我真心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更具有针对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贾梅说。
“它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就存在差异化教育的问题。”宋永成认为,解决路径就是开展分层教学,例如在编写导学案或自主学习单时,明确划分出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和问题,供学生选择。
李嘉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她把学优生和学困生穿插安排在一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时,学优生便自然而然成为小老师,“他们乐于解答其他组员的疑问,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而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比起与老师交流,他们更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起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他们更愿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陈美也认同小组合作式学习:“有时候出去听课,我发现有的老师常常进行一对一的提问和对话,其他学生就会感到很‘安全’,甚至觉得‘幸好没叫我’。如果总是这样,有些孩子可能就要打瞌睡了,课堂效率就会降低。教师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孩子,也要时不时地把他拉进来,总比无所事事被晾在一边要好得多,这是小组合作式学习的优势之一。”
目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大班额现象。例如,2021年1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发现全区仍有5087个班级超过55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差异化教学,无疑更具挑战性。“当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消灭大班额,”宋永成说,“但也不能因为大班额就‘放羊’,还是要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寻找出路。”他建议,如果班额特别大,可以在小组内再建小组,通过组中组来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校应共同努力
“一名老师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学生对你和你所教的课都不感兴趣。什么是好老师呢?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你课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校?学生每天都盼着上学的就是好学校。”在给教师开展培训时,钱守旺经常以此作为开场白。在他看来,“双减”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挑战非常大。
宋永成认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作出改变,跟上新时代的要求,成长为“学”的专家,“一句话,好老师的标准变了。原来可以‘满堂灌’,现在不行,现在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后辅导方面,陈美认为教师应做到“精准扶贫”。初三模拟考试前两个星期、中考前一个月,这段时间陈美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每天用15分钟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缺什么就补什么”。她说:“如果统一布置作业,比如今天晚上大家默写《岳阳楼记》,也许三分之一的学生确实需要,那其他三分之二的学生呢?他们的时间就被浪费了。”
做到“精准扶贫”的前提,陈美认为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例如,某同学,古诗文默写常错的是哪几个字;某同学,说明文阅读题做得比记叙文好;某同学,作文喜欢写身边的人和事,但很少写社会话题……如此,对学生的教学和辅导就会更具精准性。
教师的转变,离不开教育环境的系统性支持。陈美开展的课堂教学探索与改革,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开展的“后茶馆式”教学探索密不可分,正是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陈美的教学艺术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教师与教师之间有碰撞和交流,慢慢地,我们积累了很多经典案例,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准都提升了。”
宋永成认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也应当作出改变。一是继续推动课程改革、课堂革命,打造高效课堂,真正改变育人环境;二是为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不能让教师自己去解决;三是教师工作量加大,学校应做好经济补助,避免出现消极抵制的现象;四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新学期开始,学生和教师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期待,比以往更加迫切。曾有一位学生,在陈美面前与母亲争执,原来这位妈妈为孩子报了一個语文辅导班,钱也交了,可是孩子去了一次就“死活不愿意去了”,孩子说:“他讲的我们老师都讲了,他上的课跟我们老师的课根本没法比。”这位妈妈便向陈美求助,陈美说:“如果你相信我,就不用去。”这位妈妈于是不再坚持。“这就是发挥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陈美总结道。
林娜的孩子就读于深圳市罗湖区一所公办小学,在身边人的眼中,林娜属于“鸡娃”型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包括英语在内的数个课外补习班。林娜是医生,丈夫从事IT行业,在深圳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家庭。她和丈夫都是通过努力读书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不知道孩子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飞速发展的深圳,他们把教育视为维持阶层稳定的防护网。如今,林娜觉得织就防护网的一根绳索被铰断了。
当然也有为之高兴的家长。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李嘉介绍道,在她负责的高年级三个班中,共有120多名学生,截至上半年学期结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外补习英语。“‘双减’落地后,之前随大流补课的家长和学生,终于不用起早贪黑、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上补习班了,可能会感到轻松不少。”
“双减”大幅压减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空间,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由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带来的焦虑,能否在校内的课堂上得到“安抚”?不少家长在对课堂教学有进一步期待的同时也表示了担忧,林娜称自己“持观望态度”。
为什么不信任课堂
“校外培训机构火爆了这么多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和不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宋永成认为,问题的核心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当前的课堂还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还没有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为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的发起人和秘书长,宋永成长期在一线中小学课堂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年来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甚至存在部分教師担任培训老师、办培训班的现象,“在课堂上故意留一部分内容不讲,鼓动学生报名参加补习班,这一现象可以说在之前是比较常见的”。
事实上,自从世纪之交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俗称“新课改”),到2014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1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掀起“课堂革命”,再到最近出台的“双减”文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以贯之的理念和要求,“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建设高效课堂等理念也早已提出。
为什么年年提,年年还要提?“因为理念的转变是最大的难题,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宋永成说,“我经常去一线,我发现有的校长、教育局局长都还没有把理念真正转变过来。”再加上教师缺少专业化指导和系统性培训,因而教师的课堂很难实现重大转变。宋永成接触过一些校长,他们想改变课堂,但是并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只好告诉教师——没有统一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自己去摸索。“看起来好像是很开明的政策,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懒政。”
当质量低的校内课堂遇上校外培训,明显的差距给家长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林娜的孩子在二年级时遇到一位英语教师,“他的教育方式,真是不敢恭维,很多时候还是死记硬背”。林娜的意见挺大,但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忍住了向学校反映的冲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林娜的孩子喜欢某校外培训机构的英语课,因为“课堂新颖活泼,老师也很有趣”。
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多年,李嘉认为,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班额大、课时少、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相较于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10~20人的小班教学服务,学校教师往往面对的是40人以上的班级,再加上英语课时较少的因素,课堂教学难以“精耕细作”。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丢失了学习兴趣,李嘉说:“刚接触英语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一部分学生就不爱学了,一旦落下,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变成了困难生。”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认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老师对‘人’关注得不够,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们没有真正动起来。”沉闷的课堂,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一个又一个学生“推”向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令人无奈的现实。
呵护热情,授人以“欲”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同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是“双减”政策的内在逻辑,也是家长的殷切期盼。“作为家长,我从内心支持‘双减’政策,但也难免有一些担忧。”贾梅的孩子就读于天津一所初中学校,她的担忧很明确——“学校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学足学好吗?”
家长和学生的担忧和期待,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宋永成认为,课堂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改变。一是在理念上,实现从“教”中心向“学”中心的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样态。二是在模式上,贯彻“课堂革命”的要求,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践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满堂灌”的应试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三是在技术上,将信息化、脑科学等先进理论技术引入教育教学。
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核心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有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宋永成说。
这一表述,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美的口中,有着更为感性的表述——呵护学习的热情。陈美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教授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陈美就给学生讲一个话题——“为什么要学语文”。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是为了考试吗?”陈美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美与妙用,并给学生们打气,告诉他们语文并不难学。
“爱语文每天都是好日子,学语文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陈美常跟学生分享对语文美的见解。针对学生最为头疼的作文,她这样告诉学生:“写作文不是为了应试,它是心灵的需要,就像唱歌、下棋、弹琴一样。” “语文不等于语文课本,要自己主动去‘觅食’。”“觅食”的途径,陈美也为学生一一指出——阅读、背诵、练字。例如背诵,陈美建立了一套“背诗系统”,背一首绝句得2分,背一首律诗得4分,有学生背诵《长恨歌》《琵琶行》,找陈美讨价还价:“这得多少分呢?”“起码30分。”陈美笑着回答。她对学生们说:“背多背少没关系,只要你还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就行了。”目前班级第一名的得分是3700多分,最少的学生也有几十分,“就像一场马拉松”。
学这些,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对这一疑虑,陈美回答道:“阅读、背诗、练字,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提高了,应试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应试的一些方法技巧,陈美会在考前复习阶段传授给学生。“这些其实都是雕虫小技,”她笑道,“可是如果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语文就变成了考语文,这就是一种悲哀了。”
满足学习差异化需求
培优和补差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双减”之后,如何满足这部分需求,是家长们普遍的担忧。贾梅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上游,数学等学科具有优势,但英语较差。“之前上课外班,主要是为了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优势,弥补弱势学科的弱势,现在没法补课了,所以我真心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更具有针对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贾梅说。
“它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就存在差异化教育的问题。”宋永成认为,解决路径就是开展分层教学,例如在编写导学案或自主学习单时,明确划分出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和问题,供学生选择。
李嘉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她把学优生和学困生穿插安排在一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时,学优生便自然而然成为小老师,“他们乐于解答其他组员的疑问,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而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比起与老师交流,他们更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起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他们更愿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陈美也认同小组合作式学习:“有时候出去听课,我发现有的老师常常进行一对一的提问和对话,其他学生就会感到很‘安全’,甚至觉得‘幸好没叫我’。如果总是这样,有些孩子可能就要打瞌睡了,课堂效率就会降低。教师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孩子,也要时不时地把他拉进来,总比无所事事被晾在一边要好得多,这是小组合作式学习的优势之一。”
目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大班额现象。例如,2021年1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发现全区仍有5087个班级超过55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差异化教学,无疑更具挑战性。“当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消灭大班额,”宋永成说,“但也不能因为大班额就‘放羊’,还是要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寻找出路。”他建议,如果班额特别大,可以在小组内再建小组,通过组中组来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校应共同努力
“一名老师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学生对你和你所教的课都不感兴趣。什么是好老师呢?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你课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校?学生每天都盼着上学的就是好学校。”在给教师开展培训时,钱守旺经常以此作为开场白。在他看来,“双减”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挑战非常大。
宋永成认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作出改变,跟上新时代的要求,成长为“学”的专家,“一句话,好老师的标准变了。原来可以‘满堂灌’,现在不行,现在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后辅导方面,陈美认为教师应做到“精准扶贫”。初三模拟考试前两个星期、中考前一个月,这段时间陈美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每天用15分钟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缺什么就补什么”。她说:“如果统一布置作业,比如今天晚上大家默写《岳阳楼记》,也许三分之一的学生确实需要,那其他三分之二的学生呢?他们的时间就被浪费了。”
做到“精准扶贫”的前提,陈美认为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例如,某同学,古诗文默写常错的是哪几个字;某同学,说明文阅读题做得比记叙文好;某同学,作文喜欢写身边的人和事,但很少写社会话题……如此,对学生的教学和辅导就会更具精准性。
教师的转变,离不开教育环境的系统性支持。陈美开展的课堂教学探索与改革,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开展的“后茶馆式”教学探索密不可分,正是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陈美的教学艺术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教师与教师之间有碰撞和交流,慢慢地,我们积累了很多经典案例,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准都提升了。”
宋永成认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也应当作出改变。一是继续推动课程改革、课堂革命,打造高效课堂,真正改变育人环境;二是为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不能让教师自己去解决;三是教师工作量加大,学校应做好经济补助,避免出现消极抵制的现象;四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新学期开始,学生和教师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期待,比以往更加迫切。曾有一位学生,在陈美面前与母亲争执,原来这位妈妈为孩子报了一個语文辅导班,钱也交了,可是孩子去了一次就“死活不愿意去了”,孩子说:“他讲的我们老师都讲了,他上的课跟我们老师的课根本没法比。”这位妈妈便向陈美求助,陈美说:“如果你相信我,就不用去。”这位妈妈于是不再坚持。“这就是发挥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陈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