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的身心发展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有效运行的保障,是对班级成员行为约束的调节机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班级作风,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班级管理体系。本文就小学阶段管理制度的作用以及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生发展;小学;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对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激励就像催化剂,对整个阶级的状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对于班级管理者实行多元的调度激励制度,既能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又能激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律,团结协作,勇于承担。如今,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班级管理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有效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鼓励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阶段班级管理制度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技能的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班级教师应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课堂环境。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结合教育部门的教学目标,对班级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营造学生团结、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蓬勃发展。在学业学习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初步接触文化课程,第一次了解文化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相对较浅,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活观念。因此,为了正确树立小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班主任需要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环境。一直以来,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意识越来越强,小学班级的集体凝聚力逐渐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增加了。在全班各种活动和思想的引导下,班主任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有效地管理班级,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督促小学生加强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小学生以正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1]。
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策略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建设,要充分发挥促进作用,班主任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班级的规范化管理,创建积极和谐的集体。因此,班主任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学生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参与者
教师是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领导,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仅靠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不够的。在保证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对象,要求学生被动地实施和服从,忽视学生的自我、自主和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系统,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是班级集体的一部分。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管理。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灵活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2]。
(二)以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和反馈机制
班级管理制度建设要注意制度的阶段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框架,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进行补充和修改,然后班主任和学生经过商议后做出最后的决定;对于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提出基本要求和原则,由班干部带领学生组织讨论,确定制度。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小学低年级主要以教师为指导,主要是培养班干部和确定班规纪律;在小学中间阶段,教师下放一些权力给班干部,如换座位、分组等,但要依照有利于学习的原则,教师只能从侧面引导;高年级阶段的教师适当干预,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将由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老师再解决,学生们会自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注意制度的可变性,班级管理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反馈系统,可以对一段时间以来实施的班级规则和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正,对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学生、班干部、任课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向班主任反馈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班级制度更好地满足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使班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3]。
(三)实施中彰显学生的价值和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学生的发展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学生都希望为班级做出贡献。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得到同学的认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愿望转变为实际行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去做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作为班级建设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努力使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一定的责任,并把这些任务细化到每个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积极全面发展。做好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实施班级制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内向的學生来说,一旦无意犯了错误,班主任不仅要善意的提醒他们,还要给予启发和安慰,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太自责,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来;凡是犯了错误的学生都要按照制度来处理,与此同时,要知道是否故意犯错误,通过交流找出原因,耐心地向学生解释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组织管理,体验管理的过程,体会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改变自己的理解和行为。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学中的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项目,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通过对自身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并结合各种有效的力量来创建一个新的班级管理系统。与此同时,班主任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晨敏.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探讨[J]. 才智,2020(6):151.
[2] 李祥游.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探讨[J]. 魅力中国,2020(50):312.
[3] 苏笑颜. 小学班级管理激励制度的多元调度[J]. 小学教学参考,2019(36):90-91.
关键词:学生发展;小学;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对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激励就像催化剂,对整个阶级的状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对于班级管理者实行多元的调度激励制度,既能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又能激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律,团结协作,勇于承担。如今,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班级管理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有效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鼓励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阶段班级管理制度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技能的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班级教师应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课堂环境。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结合教育部门的教学目标,对班级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营造学生团结、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蓬勃发展。在学业学习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初步接触文化课程,第一次了解文化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相对较浅,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活观念。因此,为了正确树立小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班主任需要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环境。一直以来,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意识越来越强,小学班级的集体凝聚力逐渐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增加了。在全班各种活动和思想的引导下,班主任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有效地管理班级,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督促小学生加强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小学生以正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1]。
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策略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建设,要充分发挥促进作用,班主任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班级的规范化管理,创建积极和谐的集体。因此,班主任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学生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参与者
教师是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领导,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仅靠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不够的。在保证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对象,要求学生被动地实施和服从,忽视学生的自我、自主和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系统,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是班级集体的一部分。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管理。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灵活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2]。
(二)以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和反馈机制
班级管理制度建设要注意制度的阶段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框架,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进行补充和修改,然后班主任和学生经过商议后做出最后的决定;对于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提出基本要求和原则,由班干部带领学生组织讨论,确定制度。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小学低年级主要以教师为指导,主要是培养班干部和确定班规纪律;在小学中间阶段,教师下放一些权力给班干部,如换座位、分组等,但要依照有利于学习的原则,教师只能从侧面引导;高年级阶段的教师适当干预,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将由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老师再解决,学生们会自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注意制度的可变性,班级管理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反馈系统,可以对一段时间以来实施的班级规则和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正,对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学生、班干部、任课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向班主任反馈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班级制度更好地满足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使班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3]。
(三)实施中彰显学生的价值和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学生的发展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学生都希望为班级做出贡献。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得到同学的认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愿望转变为实际行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去做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作为班级建设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努力使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一定的责任,并把这些任务细化到每个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积极全面发展。做好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实施班级制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内向的學生来说,一旦无意犯了错误,班主任不仅要善意的提醒他们,还要给予启发和安慰,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太自责,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来;凡是犯了错误的学生都要按照制度来处理,与此同时,要知道是否故意犯错误,通过交流找出原因,耐心地向学生解释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组织管理,体验管理的过程,体会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改变自己的理解和行为。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学中的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项目,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通过对自身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并结合各种有效的力量来创建一个新的班级管理系统。与此同时,班主任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晨敏.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探讨[J]. 才智,2020(6):151.
[2] 李祥游.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探讨[J]. 魅力中国,2020(50):312.
[3] 苏笑颜. 小学班级管理激励制度的多元调度[J]. 小学教学参考,2019(3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