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外阅读积累的缺乏
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看重对写作方法的教学指导而淡化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将“写”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缺乏写作的源泉。所谓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
初中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生活接触甚少,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全面,因此他们接触生活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和积累各类文学作品。但是初中生真实的阅读状况却与我们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阅读的缺乏,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是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致命伤。而阅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接触和了解较少,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写作源泉的人,要想在写作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是枉然。
2.对阅读与写作分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注重对文章整体布局的教学指导而忽视对阅读的指导,学生畏惧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乏味、缺少章法。
3.缺乏对语言的积累
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往往从文章如何开头、段落间如何过渡、首尾如何呼应、文章怎样结尾等方面进行教学指导。如此下来,学生就误以为掌握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二、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策略
1.挖掘范例,发散思维
写作是一种需要思维发散和情感抒发的创造性活动。它既需要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和积累去获取写作需要的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现有的材料,又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构思,运用所学的各类表达技巧去合理安排所获取的写作材料。而无论是观察积累、自我想象、整体构思还是语言表达,都脱离不了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贯穿思维训练,按照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性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出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挖掘中心段或句的深层含义,进而适当地引导、转化,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重要句子、中心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文体,都有它的中心句或者重要的语句。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重点句子或中心句,作为训练点,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中有“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一句,可以让学生联系现今的生活状况进行联想。如学生可能会联想到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处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等。
(2)重点段落:阅读的层次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阅读停留在识字认词的层面上,对于文章內容的了解有限;而高层次的阅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感想,能将阅读后的感想引入以后的写作中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推敲,进行发散思维,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感想,为日后写作作好铺垫。
2.出自教材,编写故事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这篇文章讲述了菲利普一家殷切期望身在美洲的于勒(菲利普的弟弟),能早日赚钱归来。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这个希望一直是他们家的精神支柱。但是在一次的旅行中,偶然遇到了以卖牡蛎为生、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一家面对日夜期盼的人,不是相拥而泣,而是避之不及。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并发表感想,结果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感到极度的愤慨和不满,对于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议论:如果我的弟弟多年不见,我肯定扑上前去相拥而泣,不管他是富人还是穷人……如果于勒是我的叔叔,我会怎样劝我的父母正确地对待他……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感而发的情况,教师可布置一篇以“假如我是”为题的作文,让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进行改写。因为学生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感想,有话要说,所以,一拿到这个题目,大家就很有兴趣地提笔就写,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3.依据课文,续写故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学习课文后,出于对童话故事的好奇,学生们议论纷纷,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意见颇多,课堂气氛良好。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这场闹剧结束后的结果,课堂随即又议论声不断。于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让学生课后写一段《皇帝的新装》后续故事,使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并落实在作文上。
当学生完成续写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续写进行讲解,一是各类续写的故事情节不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三是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借助课文教学,及时指导学生写作。其次,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写作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技巧,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1.课外阅读积累的缺乏
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看重对写作方法的教学指导而淡化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将“写”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缺乏写作的源泉。所谓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
初中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生活接触甚少,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全面,因此他们接触生活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和积累各类文学作品。但是初中生真实的阅读状况却与我们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阅读的缺乏,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是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致命伤。而阅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接触和了解较少,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写作源泉的人,要想在写作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是枉然。
2.对阅读与写作分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注重对文章整体布局的教学指导而忽视对阅读的指导,学生畏惧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乏味、缺少章法。
3.缺乏对语言的积累
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往往从文章如何开头、段落间如何过渡、首尾如何呼应、文章怎样结尾等方面进行教学指导。如此下来,学生就误以为掌握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二、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策略
1.挖掘范例,发散思维
写作是一种需要思维发散和情感抒发的创造性活动。它既需要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和积累去获取写作需要的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现有的材料,又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构思,运用所学的各类表达技巧去合理安排所获取的写作材料。而无论是观察积累、自我想象、整体构思还是语言表达,都脱离不了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贯穿思维训练,按照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性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出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挖掘中心段或句的深层含义,进而适当地引导、转化,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重要句子、中心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文体,都有它的中心句或者重要的语句。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重点句子或中心句,作为训练点,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中有“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一句,可以让学生联系现今的生活状况进行联想。如学生可能会联想到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处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等。
(2)重点段落:阅读的层次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阅读停留在识字认词的层面上,对于文章內容的了解有限;而高层次的阅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感想,能将阅读后的感想引入以后的写作中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推敲,进行发散思维,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感想,为日后写作作好铺垫。
2.出自教材,编写故事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这篇文章讲述了菲利普一家殷切期望身在美洲的于勒(菲利普的弟弟),能早日赚钱归来。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这个希望一直是他们家的精神支柱。但是在一次的旅行中,偶然遇到了以卖牡蛎为生、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一家面对日夜期盼的人,不是相拥而泣,而是避之不及。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并发表感想,结果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感到极度的愤慨和不满,对于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议论:如果我的弟弟多年不见,我肯定扑上前去相拥而泣,不管他是富人还是穷人……如果于勒是我的叔叔,我会怎样劝我的父母正确地对待他……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感而发的情况,教师可布置一篇以“假如我是”为题的作文,让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进行改写。因为学生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感想,有话要说,所以,一拿到这个题目,大家就很有兴趣地提笔就写,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3.依据课文,续写故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学习课文后,出于对童话故事的好奇,学生们议论纷纷,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意见颇多,课堂气氛良好。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这场闹剧结束后的结果,课堂随即又议论声不断。于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让学生课后写一段《皇帝的新装》后续故事,使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并落实在作文上。
当学生完成续写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续写进行讲解,一是各类续写的故事情节不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三是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借助课文教学,及时指导学生写作。其次,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写作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技巧,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