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教师承载着传承和发扬经典文化的重担。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为经典之作,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情去欣赏、用心去感悟,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意蕴,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实现语言知识、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共同提升。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由于时间跨度的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往往还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无法感悟其中深层情感和意蕴。那么,在当前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在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并运用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同时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虽然寥寥数笔,但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勾勒出美好奇妙的画面。品析古诗词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会积极地调动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之所以感觉写作文很难,除了言辞匮乏之外,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观察和想象。古诗词大多源于生活实际,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去观察生活和展开想象,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如能将这些能力迁移到写作中,何愁无事可写、无感可发、无词可用?
  不过环顾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古诗词的教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笔者认为,鉴赏古诗词要用心、要动情,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用情欣赏
  古代诗人、词人写诗词均是对生活和社会现状的真情流露,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用情欣赏,唯有用情才能实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体会其间丰富的情感,“看到”古诗词最触动人们心灵的画面,避免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机械化记忆,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想象能力、审美情操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在学生自主朗读的过程中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情去听、去看、去感受李白笔下的黄河气势,感悟李白的浪漫情怀。
  实践表明,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诗词的文字表面,还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用情读出诗词中的韵味,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
  2.用心感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元曲,“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一篇古诗词作品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是意象丰富,字里行间流露着鲜明的情感,所构建的是优美又极具想象力的意境,诗人浓浓的情思溢于言表。如何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意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表现和象征,反映的是原生态的生活感受,却又是融入了较浓主观色彩的艺术形象。要想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理解,首先要让学生从寥寥数笔的文字入手,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白,用心去感悟意象所表达的整体画面。
  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短短的几句话,创设了虚幻的意境,赏析时要抓住“独”“梳妆”“千帆”“脉脉”“悠悠”等一系列意象,用心去品析、感受其间的含蓄美、细腻美:“独”让我们感悟到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的寂寞无奈和期盼之情;“梳妆”让我们感悟到画卷中的女子所等待的是自己最心爱的人;看遍、数尽“千帆”,流露出女子等待时的专注和无所得的失落;透过“脉脉”“悠悠”两个叠词,更是让人体会到其思念之苦犹如江水,绵绵不绝。
  总之,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重灌输、重翻译,缺失了对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古诗词教学成为了古文翻译课,忽略了古诗词对学生情感熏陶、感染的作用,教学只是草草完成了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均无法达成。因此,开展古诗词教学要从古诗词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用情去感悟古诗词文字背后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引领学生抓住诗词中的“眼”,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学习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析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一个个意象组合成完整的意境,感悟文字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之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乐趣。
其他文献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及其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
初中英语处于小学和高中英语的过渡阶段,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注意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来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初中生才能真正地爱上英语,才能让英语这门学科在应对中考压力的情况下有实质性的成绩突破。结合我国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为了推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可以尝试如下思路。  一、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地口语交际打下基础。”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Go for it!七上教材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语音教学终于登“堂”入“室”了,尽管依然藏“头”露“尾”。农村学生在记忆单词方面经常受制于它的结构,无法结合音形,导致达意更难。本人认为只有掌握好一定的语音规律才能对单词及句子达意更有利,如若不然,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阅读速度、知识积累、记忆能力、解题技巧和方法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  一、浏览全文,把握材料主旨  学生在看到阅读理解题后,先要通读两遍文章,切忌還没看清原文主题就匆匆忙忙解答题目,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先速读一遍文章,以便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接着再深入仔细地阅读第二遍。在阅读的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需要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能与他人合作,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方式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陈静波归纳Roger T. Johnson与David W. Johnson的观点,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其基本特征为“小组目标,个体责任感、相互依赖、成功机会均等、互动、
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两大部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辩证统一体。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合理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可以将繁琐、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也符合新形势下,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能力方面的要求。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中的点、线的变化问题为切入口,巧用一道典型例题,说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动态问题上的优越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新的课程理念的表述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就是“体验”,重点强调摒弃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过分追求理性分析”所导致的弊端,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则与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适应,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概述  众所周知,阅读是在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是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审美体验、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立文与吉
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我们把握解题技巧,才能做好这类题目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初中英语完形填空题的题型特征及解题要领。  一、初中英语完形填空题的题型特征  根据近些年的中考形势,完形填空题考查的仍是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对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掌握,以及对词语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的辨析。以上这些都要求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记住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用法。具体来说,题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开始强调创新性和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写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和兴趣,来进行谋篇和写作,并且根据生活中的经历来积累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这里,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和个性化作文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探
“新课标”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提出了“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六点要求。初中口语教学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教师也应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语文口语教学水平。  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言为心声,口语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其思维能力往往有所欠缺,而能说会道者则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