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适时提出和正确处理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基于实事求是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的認识
1、过渡时期的认识。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在毛泽东此时的语境中,是把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与工作重心、中心任务、工作重点相区别而使用的。以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依据,1952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指引全国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2、党的八大前后的认识。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1956年9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发展到极端就是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改革开放后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确认了《决议》的提法,并载入了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确认了这个提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基本上沿用上述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提法。
4、党的十八大之后的认识。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据此,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1、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更高、范围更广。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表述不足以囊括人民各方面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还有一点,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决不仅仅是物质不丰富即生产力层面的问题,而往往是生产关系甚至是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是属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五位一体建设”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际社会愈发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价值观的魅力,再把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另一方面,我国突出的问题已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供需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发展,指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发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民生工程发展不充分等等。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我们党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任务的现实依据,也是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4]金民卿《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11月.
[5]李君如《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11月.
[6]张三元《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12月.
作者简介:
姓名:马旭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12月,籍贯:浙江省诸暨市,民族:汉,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思政教研室负责人,学位: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基于实事求是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的認识
1、过渡时期的认识。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在毛泽东此时的语境中,是把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与工作重心、中心任务、工作重点相区别而使用的。以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依据,1952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指引全国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2、党的八大前后的认识。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1956年9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发展到极端就是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改革开放后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确认了《决议》的提法,并载入了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确认了这个提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基本上沿用上述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提法。
4、党的十八大之后的认识。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据此,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1、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更高、范围更广。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表述不足以囊括人民各方面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还有一点,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决不仅仅是物质不丰富即生产力层面的问题,而往往是生产关系甚至是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是属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五位一体建设”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际社会愈发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价值观的魅力,再把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另一方面,我国突出的问题已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供需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发展,指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发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民生工程发展不充分等等。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我们党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任务的现实依据,也是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4]金民卿《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11月.
[5]李君如《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11月.
[6]张三元《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12月.
作者简介:
姓名:马旭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12月,籍贯:浙江省诸暨市,民族:汉,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思政教研室负责人,学位: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