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畲的地缘政治新世界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继畲任福建巡抚期间,与林则徐有过一场冲突。
  当时,林在福州养病,听说有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了神光寺的房屋,马上向徐发难,让他将传教士赶走。徐在家信里,诉说了事件原委。
  他说,有两个传教士租住了城内寺屋,本来是件小事,由侯官县令一时疏忽造成,慢慢地劝说他们,本来也可以了结,可林却突然发作起来。
  他说林,一会儿出绅士公启,以示驱逐;一会儿又写生童告白,遍城粘贴;还要劝绅士捐资雇募水勇,准备动武。可他和总督刘韵珂都以为,这样慌里慌张准备打仗,是召敌来攻,大为失计,因此,不肯附和林的倡议。
  林怒而投信京中,鼓动群僚来攻,攻之者,有一学士、两御史,一旬之内,连奉寄谕三次,先参他抚谕无方,继而参他袒护属员、包庇汉奸。
  于是,当年曾支持过林的刘总督,愤而乞疾,旋被开缺。而林则以老迈之身,走马上任,抱病而行,远赴广西,去镇压太平军,可怜身先死。
  
  徐向朝廷报告了林的死讯,咸丰帝召见他时,“询及林则徐为人”,他说,林为人很忠正,可惜不明外情,而贻误了国事。文宗以足顿地叹息。
  在林、徐之争中,那些攻击徐的人,在就事论事上没占着理,就转而攻击徐的书,他们从徐的书里面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背离了王权主义。
  在汉语里向来只有天下观,“世界”二字从佛经里来,起用较晚。
  宋人石介著《中国论》说:天在上,地在下,居天地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这样的华夷之辨,也就是中国传统人文地理大分野了。
  在天下观里,宋代的《华夷图》和《广舆图》,都将中国画得很大,而四夷则微乎其微,甚至模糊不清,连汪洋大海都成了中国疆域的护城河。
  清以前,国人已知天下之外别有舆地,利玛窦一来到中国,就发现中国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自以为最大,他带来中文版的《山海舆地图》,想奉献给万历皇帝,又怕皇上嫌地图上“大明”不大,而遭斥责,可出乎意料,皇上竟然格外赏识,还命其复制,赏赐皇亲和太子,而“大明”不大,却未提起。
  在《万国坤舆全图》上,中国不中,大明不大,坤舆为球体,列国居五洲,利玛窦的这些观念,皇帝不以为怪,反而提倡之,岂非怪事?
  清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又退回到了《中国论》和《华夷图》时代,在天下观里自得其乐,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一路行来,并未走出天下观和《华夷图》的视野,行到徐继畲,才开始走向世界。
  徐著《瀛环志略》,是一部列国志。瀛即海,瀛所环者,为列国。
  “瀛环”,徐以前未见用,可能由他先用,有点海权的意味。
  魏源《海国图志》没有以海权立国的思想,因为《海国图志》里面没有中国,他所谓“海国”,是环绕神州——中国的岛屿番国,还在天下观里。
  而徐著《瀛寰志略》,则将“瀛环”分为欧罗巴、亚细亚、阿非利加、阿墨利加四洲,而中国,为亚细亚第一大国,并非“瀛寰”最大国。
  他说,“瀛寰”之中,最大的国家就是俄罗斯,最强的国家就是英吉利,它们对于中国的威胁最大,而最有希望的国家就是“米利坚”,它打败了英吉利,而自立于世,他希望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能像美国一样,打败英吉利。
  就这样,一个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海权思想萌芽了——联美抗英!虽然有些一厢情愿,但其战略眼光何等高远?今天看来,英国早已衰落,联美依然任重道远。对于一位曾经参与抗英战争的老兵,其思想如水到渠成。
  他赞美华盛顿:“按华盛顿异人也……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之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还停留在话语,而华盛顿却将它坐实;儒生神往“三代之遗意”,可华盛顿却使它成了国体。
  他说,美国合众以为国,疆土万里,国事付之民议,此乃华盛顿“创古今未有之局”,“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两段按语,于咸丰三年,由浙江宁波府镌刻,教会立石,落款为“合众国传教士识”,赠送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
  因此,他不用“天下”、“海国”为其书命名,而用“瀛寰”。
  “瀛环”是个世界,而非“天下”,列国自有主权,也不属于“王土”,用君君臣臣的眼光来看,这真是匪夷所思。可“世界”就是如此。
  世界有四个洲,欧罗巴州最强,亚细亚洲最大,而中国仅居其一。
  因此,这书一问世,就招来了一片非议,政敌攻击他,自不必说了,就连他的好朋友也批评他失了“夷夏之大防”,混淆了内外有别的大义。
  书未出版以前,他将已刻好的头三卷请好友张穆看,张批评他把“皇清一统舆图”置於亚洲总图下,建议他将本朝舆图放在亚细亚图之上。
  张穆说:春秋体例,最严的就是内外两字,要从华夷之辨上来谈海外异闻,谈到各国信史时,最好用存疑口气,不要像明朝徐光启、李之藻那样,亦步亦趋,“遂而负谤至今。”可见,时论已将他划入前明徐、李一流。
  确是如此,有清一代,在对世界的认识上,较之前明徐、李,倒退何止千里!只有徐继畲是个例外,他从天下观里走出来,进入一个地缘政治新世界。
  前明徐、李对世界认识,集中在学术思想上,还涉及到个人信仰,而徐继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在地缘政治上,他开始深入了解世界各国情况。
  可惜的是,他对世界的了解,往往被人误解。政敌断章取义,以他书中论日耳曼联邦有“西方王气方兴未艾”之语,而故意将“西方”二字隐去,欲将其置于死地也就罢了,就连曾国藩,也说他的书“颇张大英夷”。
  当时所谓“张大英夷”,其实是一顶不小的帽子,虽然谈不上卖国,但也算得上崇洋媚外了。他是怎样“张大英夷”的呢?试与《海国图志》一比。
  在《海国图志》里,只要谈到外国,统统一“夷”以蔽之。而在《瀛寰志略》里,就没有这种华夷之别,除了引用他人之语,很少用“夷”字。他称英国为英吉利,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叫英酋,这在当时也是只此一人而已。
  曾国藩对他的指责,出现在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致左宗棠”的信里。
  那时正是英夷跃跃欲试,准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曾国藩断定英夷犯了骄兵、贪兵二忌,必败无疑。可结果究竟如何呢?夷人直捣京师。
  曾国藩不可谓不知兵,他熟读兵书,久经战阵,可他一肚子兵法,毕竟是天下观里的兵法,逐鹿中原还可以,尊王攘夷也凑合,对付英夷却不灵。
  战争本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可农业文明却喜欢用计和鼓气。
  曾国藩的必胜无疑说,便出于用计和鼓气。他虽然也提到了富强,但他对富强的理解却基于农业文明:国富者以地大为富,兵强者以人众为强。
  他不懂得地大不如市场大,国富要靠市场大;他不懂得人多不如船炮多,兵强要靠船炮多。开发市场就要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要靠船炮力量。
  所谓国富,所谓兵强,归根结底,在于取得制海权,当时,中国只有一个人懂得这一点,他就是徐继畲。咸丰帝驾崩之年,曾国藩痛定思痛,阅《瀛寰志略》,他把目光放在南洋诸国和诸岛上,可能他认为,中国的危险就来自那里。
  受了林则徐的影响,中国士大夫的目光只盯着英夷和俄夷。可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日本,他发现“倭奴”正在悄悄地撕开天朝的附属国体系。
  此人就是徐继畲。老谋如曾国藩者,从未注意到“倭奴”兴起。
  咸丰帝驾崩前,要扭转乾坤,他不能扭转夷人,只好扭转自己,使自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一转,臣下跟着都转,从主战转向主和。
  此后,曾氏守定了“和”字,并将这“和”字,传给了李鸿章。
  当他重读《瀛寰志略》时,他再也不说徐继畲夸张夷势了,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对于各国之名都茫然无知,更别说各国的国情了。
其他文献
1950年代初,“割蛋”和“毛人水怪”的谣言曾经引起局部的恐慌。两则谣言政治色彩鲜明,矛头直指政府。不法分子的蓄意曲解和蛊惑加速了谣言的传播,扩大了谣言的影响。在政府的宣传教育和严厉打击下,谣言很快平息。    既然称作谣言,无疑是荒谬的。但是一般说来,大规模谣言的产生准是有一些事件激发了民间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1950年代初期,华北和华东地区分别爆发过“割蛋”与“毛人水怪”两
期刊
“五四”时代之所以令人怀念,因为什么话都可以说,哪怕激烈得有点过头,因为什么样不同的思想都可以同时并存,既有《新青年》,也有《东方杂志》,还有晚一点的《学衡》,北大学生办《新潮》和《国故》,杭州一师学生有《钱江潮》,也有力挺文言文的《独见》。鲁迅在古书的字缝中读出了“吃人”二字,主张不读中国书,胡适断言“中国百事不如人”,钱玄同更干脆,提出废除汉字。   这些老师辈的激烈言论是我们早就熟悉的,学生
期刊
在美国铁路的内华达山脉路段,每一根枕木下都埋着一个中国人的尸骨。在每一块开平碉楼的砖瓦背后,都埋藏着百年前那些被卖“猪仔”的开平人的血泪。  “华侨归国修建碉楼只是做事的结果,在海外谋生的艰难经历才是做事的过程,所以更应该关注华侨在海外的这段历史”,面对来访者,开平碉楼研究所所长谭金花常常讲起这句话。  碉楼外观的华美容易给人其建设者“很有钱”的感觉,但是其背后的移民史并不轻松。从19世纪中叶起,
期刊
当这批科学家步入中年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科学在斯大林主义统治下的苏联所受到的荒诞待遇。当他们步入晚年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科学所遭遇的复杂境遇——核武器、高科技战争、军工企业以及生态运动。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曾为维护科学的启蒙和进步而努力,但每个人却都不得不吞下许多痛苦、失望与耻辱。  ——英国学者罗伯特·杨在为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科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所作传记序中所言。    1952年新年刚过,一
期刊
1980年代,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人们对于生活又有了一些新的期待,作为政治活动中心的天安门,也在此一时刻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人们来到这里,更多了几分对生活的享受与期待,而少了一些革命的冲动与激情。  站在金水桥上翘首以盼的人群,外地来的游客,都想在天安门前留下自己的身影。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先知先觉者已经在广场上搭起相机,为希望留影的人们提供便利,甚至还有一些思想开放的青年,在广场后的僻静处拥吻,这
期刊
香港是本土漫画的先锋,也是原创作品的重要产地。当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华英雄》、《风云》和《龙虎门》纷纷被拍成电影上映,俨然已成为了香港漫画的唯一指标时,我们更不应忽略香港本土的独立漫画。这本《路漫漫》,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视角。  在这本书中,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了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老、中、青三代共27位风格迥异的独立漫画人,他们在书中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以及在市场元素和
期刊
他们这一辈人对多舛命运不甘心,不服输;对金钱不热衷,不贪婪;对闲适生活不追求不向往。他们在创造中找到了自我,充分体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我外婆有三儿一女,母亲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茅于轼、茅于杭、茅于海。他们兄妹四人年龄相差不大,关系也很融洽。我在外婆家长大,和舅舅们的关系非常亲近,也会经常和同学们炫耀我的舅舅们。  解放初期,我母亲和她的兄弟们仅有十几岁,大舅舅也
期刊
1939年3月21日的河内刺汪事件对于中日关系、蒋汪互动、汪氏命运,都具有转折意义。然而对于这一事件长达的69年的研究始终充满着谜团。本文作者从2004年春以来,与亲历此事的汪精卫的大女儿汪文惺、大女婿何文杰多次进行讨论,反覆推敲当时的情形。  1938年12月,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因为在对日方略上与蒋介石意见不一,率家人随从,从当时国民政府所在的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辗转来到越南河内。在时任日本
期刊
1945年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东北及其最大城市奉天出现了暂时的权力乱局。  作为苏军在奉天的警备司令,А·И·科夫通-斯坦克维奇少将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从欧洲战场到中国奉天    1945年7月,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了,我所指挥的步兵师,接到了以行军队形开往罗马尼亚城市梅迪亚什的命令,那里将是我们的临时驻扎地。在布达佩斯近郊,我们获得了几天休息时间。   在那里,我被叫到集团军司令部,让
期刊
1991年初,《解放日报》发表了“皇甫平”系列文章,被称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2006年1月23日,周瑞金又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改革不可动摇》,再度成为焦点。周瑞金回顾几度风波说:这并不是我要自居“皇甫平”,而是时代需要“皇甫平”。我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我应有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好呢?    敢为天下先    《国家历史》:请您讲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