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南市文县与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同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两省三地联合创建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既有良好合作基础,也有广阔合作空间,既有利于白马文化的整体性保护,更有利于白马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将对研究保护白马文化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产生十分深远的积极影响。受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倡议的启发,特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在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好传承创新相关论证策划和规划工作,增强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文化自信心
将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拉入川甘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层面来精准设计,科学定位,确保原生态独特生命力的策划,有大襟怀、大视野、大抱负。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连接兰白、对接成渝、衔接关天三大经济区的战略通道,西北一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因此,将白马文化生态保护融入川甘生态旅游大发展保护区来谋划,制定详细的发展与开发方案,次第进行开发,使川甘生态旅游中非常具有独特人文景观的景致更美丽,内涵更加深刻,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富于魅力。一是立足甘肃、四川两省三市(州)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建成跨省特别是跨市州联盟,确定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交流、协同办公研讨和规划、论证、推进建设等深度合作机制。二是立足两省三市(州),邀请全国和地方高校学者、政府领导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广泛参与论证,研制科学周密的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将白马文化融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四川省大九寨旅游圈。三是加强“非遗”保护工程和“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传习所”建设,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具体负责讲授、推介工作,特别突出白马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扶持力度,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创建白马文化博物馆,保存和陈列衣食住行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用具,特别是保护保存原生态的活态民族民俗文化,尽可能不要因为学术研究、艺术改编、产业开发等人力因素造成开发保护性破坏,使其丧失原生态活化石独特价值优势。五是鼓励相关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相应选修课,或开展具有相关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的学校课外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提供文县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自信心。
二、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发掘地域特色资源,丰富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文化内涵
白马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以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其族群文化在语言、信仰、服饰、婚俗、故事、神话传说、舞蹈、手工技艺、习俗、游艺等方面别具一格,在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是大力发掘白马文化精神,提炼概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文化基因,特别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地域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是加大白马文化典籍的整理研究集,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地学者和高校科研团队力量进一步收集整理文化典籍,加强口头传承史研究,凸显白马文化的特色优势。三是加强白马民族民俗和特殊生活方式研究,使活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获得彰显和发展。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全方位保护,为促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推进效力
一是立足陇南“池哥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完成民间故事、舞蹈、服饰、歌曲、烤街火等项目齐头并进,力争多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适时举办中国白马文化研究高峰论坛,邀请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介入,深入研究,通过研讨会、笔会、论坛等形式加大对白马文化生态的研究力度,加大和提升相关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力度。三是进一步策划论证创作,以故事为线索,穿插多种地域文化元素,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白马文化故事,打造富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乃至戏剧影视文化演艺产业,打造诸如《印象白马》《白马情韵》《白马印记》等大型音乐舞蹈实景剧、电视连续剧、电影和其他数字影视作品,借以彰显白马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四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类创意产品,将实用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促进地方工艺美术创意产品大批量生产和网络营销。五是因地制宜,借力并著力保护风味餐饮、民族服饰、传统建筑等,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家家户户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支持。
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推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和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陇南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有力加快了全市脱贫进程。当然,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原生态并持久传承下去,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关心和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一、在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好传承创新相关论证策划和规划工作,增强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文化自信心
将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拉入川甘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层面来精准设计,科学定位,确保原生态独特生命力的策划,有大襟怀、大视野、大抱负。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连接兰白、对接成渝、衔接关天三大经济区的战略通道,西北一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因此,将白马文化生态保护融入川甘生态旅游大发展保护区来谋划,制定详细的发展与开发方案,次第进行开发,使川甘生态旅游中非常具有独特人文景观的景致更美丽,内涵更加深刻,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富于魅力。一是立足甘肃、四川两省三市(州)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建成跨省特别是跨市州联盟,确定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交流、协同办公研讨和规划、论证、推进建设等深度合作机制。二是立足两省三市(州),邀请全国和地方高校学者、政府领导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广泛参与论证,研制科学周密的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将白马文化融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四川省大九寨旅游圈。三是加强“非遗”保护工程和“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传习所”建设,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具体负责讲授、推介工作,特别突出白马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扶持力度,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创建白马文化博物馆,保存和陈列衣食住行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用具,特别是保护保存原生态的活态民族民俗文化,尽可能不要因为学术研究、艺术改编、产业开发等人力因素造成开发保护性破坏,使其丧失原生态活化石独特价值优势。五是鼓励相关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相应选修课,或开展具有相关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的学校课外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提供文县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自信心。
二、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发掘地域特色资源,丰富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文化内涵
白马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以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其族群文化在语言、信仰、服饰、婚俗、故事、神话传说、舞蹈、手工技艺、习俗、游艺等方面别具一格,在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是大力发掘白马文化精神,提炼概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文化基因,特别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地域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是加大白马文化典籍的整理研究集,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地学者和高校科研团队力量进一步收集整理文化典籍,加强口头传承史研究,凸显白马文化的特色优势。三是加强白马民族民俗和特殊生活方式研究,使活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获得彰显和发展。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全方位保护,为促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推进效力
一是立足陇南“池哥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完成民间故事、舞蹈、服饰、歌曲、烤街火等项目齐头并进,力争多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适时举办中国白马文化研究高峰论坛,邀请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介入,深入研究,通过研讨会、笔会、论坛等形式加大对白马文化生态的研究力度,加大和提升相关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力度。三是进一步策划论证创作,以故事为线索,穿插多种地域文化元素,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白马文化故事,打造富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乃至戏剧影视文化演艺产业,打造诸如《印象白马》《白马情韵》《白马印记》等大型音乐舞蹈实景剧、电视连续剧、电影和其他数字影视作品,借以彰显白马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四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类创意产品,将实用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促进地方工艺美术创意产品大批量生产和网络营销。五是因地制宜,借力并著力保护风味餐饮、民族服饰、传统建筑等,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家家户户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支持。
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推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和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陇南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有力加快了全市脱贫进程。当然,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原生态并持久传承下去,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关心和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