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困境是大学生群体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问题,它的产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原因,这些因素构成了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本文试从心理弹性角度出发,通过寻求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使其走出就业困境。
关键词:心理弹性;就业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类环节。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困境与心理弹性
1.1就业困境
近年来,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供求难以平衡,大学生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社会需求总量增加较少,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加强,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一种困境。
1.2心理弹性
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结果,即强调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的维持,也就是指处于危境中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有研究者将弹性定义为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也有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能力或特质,即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还有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动态过程,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
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在心理弹性的研究过程中经常被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那些增加不良适应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生物的、环境的以及心理社会方面的各种因素,而和压力的水平无关,而保护性因素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提升大学生能力,能够促进成功良好适应的人格的、社会的以及体质的等方面的各种因素或资源。而这些因素能够降低问题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可能性,它与危险性因素相对。
1.3就业困境与心理弹性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受大学生自身能力、学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专业因素、家庭因素等,内因主要有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期望等,以上因素都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而弹性获得是危险性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的获得就是在面对原有生活瓦解时,个体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为了保持身心的平衡,人要整合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刺激,这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较好的个体,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事件。他们内部控制能力较强,并且他们坚信自己能改变或影响自己的生活。他们做出抉择并为自己的抉择负责。他们设定合适的目标,不屈不挠,有对待压力事件的有效策略。这些心理弹性较好的成人对自己的缺点有较清醒的认识,只有当感到自己有能力接受挑战时,他们才会接受挑战。他们能够从家庭或者其他人身上获得支持。因此,我们要力图寻找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
二、发展心理弹性,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
2.1积极认知就业形势,促成大学生乐观的就业态度
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体验,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乐观的就业态度,避免其消极等待的就业状态,引导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乐观作为一项重要心理能力,它不仅仅是指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更重要的是,乐观还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肯定有它特定的原因,但其实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也就是说我们心理上怎么去归因。如果我们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时,这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就业积极性不足、动力缺乏。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当前就业状况,试着换个角度来对就业难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新的积极解释。积极的认识会带给大学生积极的体验,进而表现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胜出的重要筹码便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应在大学的生活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积累丰富的就业资本。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衍生的择业观,要将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将短期的收益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对自身的择业目标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关键是要调整择业心态,克服不良择业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压力正视就业现状。要正视困难和挫折的客观存在,认识到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克服即时回报心理,在必要的时候,应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2.2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内心幸福尺度
心理学上的幸福是一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个人幸福感产生的前提,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境况大体相当而主观幸福感相距遥远的人比比皆是,人的内外环境或对象能否使人幸福主要以存在于人的本体中的内在尺度为转移,人有一种关于幸福与否的感受尺度,而且这个尺度是因人,因时而异的,符合这个尺度的境遇或对象就使人感受到幸福,反之则使人感受到不幸,在人的本体中存在着一种尺度,正是凭着这种尺度,人感受到了幸福或不幸福,社会比较是大学生构建内心幸福尺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不仅向上进行社会比较,更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向下比较,与自己过去比,与其他人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受幸福。
2.3给予成功体验,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有研究发现一般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态度成熟度中的决断性、准备性、独立性、目标取向和信心等维度影响效果都非常显著。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阻碍其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增强大学生信心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反复体验成功。高校需要提供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会为大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通过校内外兼职,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大学生实践成功体验经历。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将他们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确保他们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成功。为了确保成功,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的,简单化的任务,使大学生能较容易地频繁地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信心。
2.4构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的水平部分决定了就业的可能性,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会提高职业获得的可能性。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这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最有力支持、其次,构建大学生同伴支持网络系统,在大学生就业遭遇挫折时,有渠道进行倾述,以获得宣泄,缓解与必要的心理安慰。学校要重视同学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心理疏导中的快捷便利作用,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追踪大学生就业状况,给予他们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结论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看待各种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允许他们失败,受挫,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意识到压力,挫折等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些咨询辅导机构,帮助大学生正确积极地面对各种消极生活事件,学会从逆境中成长,真正做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而帮助大学生早日走出就业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3.
[2]江明辉.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弹性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5):76-78.
[3]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233(1):147-148.
[4]励骅.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3-74.
[5]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
关键词:心理弹性;就业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类环节。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困境与心理弹性
1.1就业困境
近年来,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供求难以平衡,大学生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社会需求总量增加较少,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加强,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一种困境。
1.2心理弹性
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结果,即强调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的维持,也就是指处于危境中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有研究者将弹性定义为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也有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能力或特质,即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还有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动态过程,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
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在心理弹性的研究过程中经常被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那些增加不良适应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生物的、环境的以及心理社会方面的各种因素,而和压力的水平无关,而保护性因素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提升大学生能力,能够促进成功良好适应的人格的、社会的以及体质的等方面的各种因素或资源。而这些因素能够降低问题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可能性,它与危险性因素相对。
1.3就业困境与心理弹性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受大学生自身能力、学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专业因素、家庭因素等,内因主要有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期望等,以上因素都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而弹性获得是危险性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的获得就是在面对原有生活瓦解时,个体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为了保持身心的平衡,人要整合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刺激,这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较好的个体,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事件。他们内部控制能力较强,并且他们坚信自己能改变或影响自己的生活。他们做出抉择并为自己的抉择负责。他们设定合适的目标,不屈不挠,有对待压力事件的有效策略。这些心理弹性较好的成人对自己的缺点有较清醒的认识,只有当感到自己有能力接受挑战时,他们才会接受挑战。他们能够从家庭或者其他人身上获得支持。因此,我们要力图寻找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
二、发展心理弹性,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
2.1积极认知就业形势,促成大学生乐观的就业态度
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体验,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乐观的就业态度,避免其消极等待的就业状态,引导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乐观作为一项重要心理能力,它不仅仅是指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更重要的是,乐观还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肯定有它特定的原因,但其实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也就是说我们心理上怎么去归因。如果我们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时,这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就业积极性不足、动力缺乏。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当前就业状况,试着换个角度来对就业难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新的积极解释。积极的认识会带给大学生积极的体验,进而表现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胜出的重要筹码便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应在大学的生活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积累丰富的就业资本。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衍生的择业观,要将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将短期的收益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对自身的择业目标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关键是要调整择业心态,克服不良择业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压力正视就业现状。要正视困难和挫折的客观存在,认识到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克服即时回报心理,在必要的时候,应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2.2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内心幸福尺度
心理学上的幸福是一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个人幸福感产生的前提,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境况大体相当而主观幸福感相距遥远的人比比皆是,人的内外环境或对象能否使人幸福主要以存在于人的本体中的内在尺度为转移,人有一种关于幸福与否的感受尺度,而且这个尺度是因人,因时而异的,符合这个尺度的境遇或对象就使人感受到幸福,反之则使人感受到不幸,在人的本体中存在着一种尺度,正是凭着这种尺度,人感受到了幸福或不幸福,社会比较是大学生构建内心幸福尺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不仅向上进行社会比较,更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向下比较,与自己过去比,与其他人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受幸福。
2.3给予成功体验,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有研究发现一般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态度成熟度中的决断性、准备性、独立性、目标取向和信心等维度影响效果都非常显著。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阻碍其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增强大学生信心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反复体验成功。高校需要提供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会为大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通过校内外兼职,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大学生实践成功体验经历。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将他们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确保他们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成功。为了确保成功,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的,简单化的任务,使大学生能较容易地频繁地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信心。
2.4构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的水平部分决定了就业的可能性,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会提高职业获得的可能性。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这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最有力支持、其次,构建大学生同伴支持网络系统,在大学生就业遭遇挫折时,有渠道进行倾述,以获得宣泄,缓解与必要的心理安慰。学校要重视同学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心理疏导中的快捷便利作用,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追踪大学生就业状况,给予他们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结论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看待各种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允许他们失败,受挫,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意识到压力,挫折等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些咨询辅导机构,帮助大学生正确积极地面对各种消极生活事件,学会从逆境中成长,真正做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而帮助大学生早日走出就业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3.
[2]江明辉.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弹性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5):76-78.
[3]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233(1):147-148.
[4]励骅.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3-74.
[5]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