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已经具备根本优势,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着眼于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需要从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新发展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互动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现实。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
所谓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从先人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然而,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由于受长期的封建主义思想禁锢,却开始走向了落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力量的“三大力量”。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上世纪50年代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当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在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的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的成果,都孕育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精神风貌的变化。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什么中国能够举国一致办大事?贯穿其中的,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铸造的思想文化的力量。国家兴盛,文化兴盛。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二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关系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全方位的推动。现在,我国GDP已达37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加速增长期。有关单位按照国际经验进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应该是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元上下。这样的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市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强盛。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主权”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的互动中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特别要看到,中国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然而,当前我国文化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因此,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已迫在眉睫。
因此,只要我们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汇聚各方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三
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着眼于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一)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覌,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事、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
(二)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十分丰富。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推动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国集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始于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区分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第二阶段,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第三阶段,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区分两个类型,强化三个主题。
坚持一个方向,就是牢牢把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始终做到前进方向不迷失,领导权力不丢失,价值观念不丧失,文化阵地不消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区分两个类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二是经营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主体。一是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主题功能,健全其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二是强化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其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主体;三是强化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改革主体、发展主体、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自创、自建、自办文化,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提升。尤其是通过从实践到理论,我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又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开创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理论和这条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将产生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深远影响。然而,我们也深深地感到,面对国际新形势、国内新任务,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向,明晰了提高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路径。这一切,都显示了我们党新的文化自觉,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看待文化,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建设文化,围绕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1-9。
[3]李庆云:《“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高校理论战线(北京),2010年第12期,45-47。
[4]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108-109。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新发展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互动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现实。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
所谓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从先人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然而,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由于受长期的封建主义思想禁锢,却开始走向了落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力量的“三大力量”。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上世纪50年代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当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在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的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的成果,都孕育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精神风貌的变化。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什么中国能够举国一致办大事?贯穿其中的,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铸造的思想文化的力量。国家兴盛,文化兴盛。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二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关系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全方位的推动。现在,我国GDP已达37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加速增长期。有关单位按照国际经验进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应该是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元上下。这样的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市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强盛。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主权”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的互动中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特别要看到,中国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然而,当前我国文化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因此,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已迫在眉睫。
因此,只要我们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汇聚各方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三
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着眼于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一)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覌,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事、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
(二)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十分丰富。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推动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国集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始于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区分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第二阶段,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第三阶段,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区分两个类型,强化三个主题。
坚持一个方向,就是牢牢把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始终做到前进方向不迷失,领导权力不丢失,价值观念不丧失,文化阵地不消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区分两个类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二是经营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主体。一是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主题功能,健全其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二是强化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其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主体;三是强化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改革主体、发展主体、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自创、自建、自办文化,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提升。尤其是通过从实践到理论,我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又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开创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理论和这条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将产生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深远影响。然而,我们也深深地感到,面对国际新形势、国内新任务,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向,明晰了提高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路径。这一切,都显示了我们党新的文化自觉,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看待文化,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建设文化,围绕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1-9。
[3]李庆云:《“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高校理论战线(北京),2010年第12期,45-47。
[4]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