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巨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崭新课题。
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中前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要求,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任务。
据教育部门介绍,198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据此提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各项任务,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中宣部和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十六大召开后,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按照中央的部署,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仅成立了由校、院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课”领导小组,还大胆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为提高“两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他们采取特殊政策,在岗位聘任上优先保证“两课”教师岗位,实行工作量与岗位挂钩。他们还鼓励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他们科研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高校的“两课”内容不断丰富,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门,发展到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两课”教育不断创新。1998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对本专科、研究生“两课”设置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中央要求,从2003年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课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开拓,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北京工商大学316大教室,会计系大二的一百多名学生正在听孙凤仪老师讲授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节时,孙老师先后播放了三个专题片,形象生动,切近主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兴趣,一些看课外书的同学也放下书本,专心致志看专题片。临近下课,孙老师给同学留了2道讨论题,让学生做准备,下一次上课,要用10分钟展开讨论。
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28号楼447室,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何龙标对政治理论课中的大课与小课结合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每学期二次至三次的自由组合,十几个人一组,由老师出题目的分组讨论效果最好,大家根据课程涉及的问题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式总结,收获很大,是那种一味枯燥地“我讲你听”所没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年都有一批批高质量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校政治理论课面临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各种思潮进入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等5个多样化的存在,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
高校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认为,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以贯彻国家主流意志为己任的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开辟了崭新境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丰富了深刻内涵,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创造了繁荣条件。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渗透反渗透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倾向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充满发展机遇、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形势不容乐观。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科部詹文都教授调查,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形象与我们的期望形象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美誉度偏低,从总体情况看处于“三不太满意”状态,即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必须振作精神,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记者在北京一所高校旁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发现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有的在背外语单词,有的在玩手机发短信。“平时上课空荡荡,期末考试满当当。”一些学生这样形容有400个座位的“两课”大教室。
敞开心扉探求缘由
记者走访大学生发现,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都反映,中学与大学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较多。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除了讲授枯燥以外,高中学过似曾相识,使大家不愿再听了。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翻版,内容大家都知道。
北京邮电大学的杨瑞萍教授谈起政治理论课时十分激动,她说,大学生对政治课逆反的原因主要在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政治课设置存在严重重复现象。以哲学为例,从初二就开始学生产力、生产关系,高三的文科又学,会考还学,到了大学再一次学,虽然说大学的理论性强了,但学生们总感到刺激不起兴趣,政治课的夹生饭,要由大学来消化。我们这些大学政治老师在忍受中学政治课的恶果。
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宿舍穿梭,大学生们坦诚地告诉记者:教学方式枯燥,一味地说教灌输,不仅使工科院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文科学生、研究生也是如此。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在讲这些东西,大家都有点逆反心理。
在学生宿舍与大学生们交流,深深地感受到激烈变革的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师说,即使“两课”讲得好,受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发现,教了5天,学生回家过2天周末,教学效果就全没了。他们叫:“5+2=0”。
记者走访学生宿舍时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拥有电脑,虚拟的网上生活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来到一所重点大学学生宿舍,一位硕士研究生正沉浸在网络中。他说,现在学生中很少有人看报纸了,有些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网络,哪天都要上网几个小时。这位同学还将校园网址告诉记者。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思想观点有害、内容错误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出现,这些信息量大、及时、新鲜,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容易被冲淡。
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将自己的见闻汇集交流,尤其对社会阴暗面议论较多。家乡有些地方官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等社会现象,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些腐败消极现象,都是一些大学生宿舍睡觉前“卧谈会”的主要话题。在中央戏剧学院一位王姓同学的宿舍,她告诉记者,宿舍里,“童谣被打”事件等演艺界的桃色新闻同学们议论的较多,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潜规则”已是演艺圈里的公开秘密,艺术院校里的女学生傍大款已不是什么新闻,不信周末你在一些艺术院校门口看看,许多女学生都被名车接走了。一些学生为了成名,不惜任何代价。最近报刊上揭露的一些演艺界的丑闻,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
抓住“入耳入脑”这个“牛鼻子”
一些长年工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认为,增强高校“两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关键在于“入耳入脑”,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断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两课”真正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李仁玉认为,目前“两课”教学60个学时,量太大,总量要精简压缩,具体内容可以有增有减,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可以增加,其他的内容可适当减少。北京邮电大学高维钫教授等人赞同普通高校本科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合并为一门,他们认为,这3门课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三次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理论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还有的教师提出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为一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一门。
许多教师提出,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组织力量专题进行调研,使政治理论课按照各自特点明确定位。既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连续性和开拓性,更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做到衔接自然,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有内在规律的,要不断探索,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才能使大学生们对政治理论课保持新鲜感,才能使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入耳入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记者采访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退出了讲坛,许多高校存在着队伍老化、人才断层问题,并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培养中青年骨干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某高校有40位教师,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两课”等教学任务,人手紧张,文革前毕业的老教师已经全部退休,目前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不仅教师数量少,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骨干教师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是矛盾的主体。北师大的林建成博士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他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一是要改变学术水平低的现状。政治理论课的量很大,许多老师没有时间搞科研,成为教书匠,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自然很难把课讲好。二是改变视野不够开阔的现状。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需要广泛的社会知识,许多教师对社会缺少了解,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外地考察,到国外就更少了。三是改变一些“两课”教师对本职工作没有兴趣,认为政治理论课学术性不强、不算真正做学问的看法。
北师大的吴向东副教授等教师建议,国家应实施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工程,制定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注意培养35岁左右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拓宽政治理论课人才的来源渠道,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吸引各个专业的年轻教师投身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在“两课”课堂,一些学生对老师讲的既没入耳也没入脑,一些人虽入耳但没入脑,只有少数学生既入耳又入脑。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刘雄涛、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副院长杨瑞萍等教师认为,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是“入耳入脑”的前提,而增强“两力”“两性”,既涉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色,更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清华大学一些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采取的“自由结合、分组讨论”的教学法十分赞赏,每学期组织二三次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老师出题目,每个同学都发言,对一些理论问题深入探讨,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式发言,同学们赞扬说,这种教学方式联系实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刘雄涛指出,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时代给“两课”提出的新课题,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关系,下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尤为重要。有的院校教学、科学“两张皮”,学科建设与教学相脱离,既不利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在学校也没有地位。只有二者密切结合,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学生才愿意听,才能使政治理论课入脑入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院校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积累了成功经验,如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大教室授课,更注重搞好分组讨论的小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消化理解学习的内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讲好课堂教学,更注意带领同学们走向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让他们通过亲历亲见,感受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性可信性;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基地,使同学们进入社会大课堂,并注意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到学校讲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好,应该大力开发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的教学法。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90%的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网络,清华、北大开发网络教学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名师登讲坛授课教学法。北大、清华都曾组织一些名师上讲台,以他们的经历讲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极受大学生欢迎。清华一位研究生对人文学科产生兴趣即来源于听了建筑大师吴良墉教授的一次讲座。
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中前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要求,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任务。
据教育部门介绍,198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据此提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各项任务,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中宣部和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十六大召开后,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按照中央的部署,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仅成立了由校、院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课”领导小组,还大胆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为提高“两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他们采取特殊政策,在岗位聘任上优先保证“两课”教师岗位,实行工作量与岗位挂钩。他们还鼓励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他们科研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高校的“两课”内容不断丰富,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门,发展到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两课”教育不断创新。1998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对本专科、研究生“两课”设置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中央要求,从2003年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课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开拓,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北京工商大学316大教室,会计系大二的一百多名学生正在听孙凤仪老师讲授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节时,孙老师先后播放了三个专题片,形象生动,切近主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兴趣,一些看课外书的同学也放下书本,专心致志看专题片。临近下课,孙老师给同学留了2道讨论题,让学生做准备,下一次上课,要用10分钟展开讨论。
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28号楼447室,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何龙标对政治理论课中的大课与小课结合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每学期二次至三次的自由组合,十几个人一组,由老师出题目的分组讨论效果最好,大家根据课程涉及的问题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式总结,收获很大,是那种一味枯燥地“我讲你听”所没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年都有一批批高质量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校政治理论课面临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各种思潮进入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等5个多样化的存在,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
高校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认为,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以贯彻国家主流意志为己任的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开辟了崭新境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丰富了深刻内涵,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创造了繁荣条件。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渗透反渗透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倾向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充满发展机遇、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形势不容乐观。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科部詹文都教授调查,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形象与我们的期望形象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美誉度偏低,从总体情况看处于“三不太满意”状态,即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必须振作精神,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记者在北京一所高校旁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发现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有的在背外语单词,有的在玩手机发短信。“平时上课空荡荡,期末考试满当当。”一些学生这样形容有400个座位的“两课”大教室。
敞开心扉探求缘由
记者走访大学生发现,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都反映,中学与大学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较多。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除了讲授枯燥以外,高中学过似曾相识,使大家不愿再听了。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翻版,内容大家都知道。
北京邮电大学的杨瑞萍教授谈起政治理论课时十分激动,她说,大学生对政治课逆反的原因主要在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政治课设置存在严重重复现象。以哲学为例,从初二就开始学生产力、生产关系,高三的文科又学,会考还学,到了大学再一次学,虽然说大学的理论性强了,但学生们总感到刺激不起兴趣,政治课的夹生饭,要由大学来消化。我们这些大学政治老师在忍受中学政治课的恶果。
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宿舍穿梭,大学生们坦诚地告诉记者:教学方式枯燥,一味地说教灌输,不仅使工科院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文科学生、研究生也是如此。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在讲这些东西,大家都有点逆反心理。
在学生宿舍与大学生们交流,深深地感受到激烈变革的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师说,即使“两课”讲得好,受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发现,教了5天,学生回家过2天周末,教学效果就全没了。他们叫:“5+2=0”。
记者走访学生宿舍时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拥有电脑,虚拟的网上生活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来到一所重点大学学生宿舍,一位硕士研究生正沉浸在网络中。他说,现在学生中很少有人看报纸了,有些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网络,哪天都要上网几个小时。这位同学还将校园网址告诉记者。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思想观点有害、内容错误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出现,这些信息量大、及时、新鲜,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容易被冲淡。
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将自己的见闻汇集交流,尤其对社会阴暗面议论较多。家乡有些地方官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等社会现象,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些腐败消极现象,都是一些大学生宿舍睡觉前“卧谈会”的主要话题。在中央戏剧学院一位王姓同学的宿舍,她告诉记者,宿舍里,“童谣被打”事件等演艺界的桃色新闻同学们议论的较多,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潜规则”已是演艺圈里的公开秘密,艺术院校里的女学生傍大款已不是什么新闻,不信周末你在一些艺术院校门口看看,许多女学生都被名车接走了。一些学生为了成名,不惜任何代价。最近报刊上揭露的一些演艺界的丑闻,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
抓住“入耳入脑”这个“牛鼻子”
一些长年工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认为,增强高校“两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关键在于“入耳入脑”,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断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两课”真正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李仁玉认为,目前“两课”教学60个学时,量太大,总量要精简压缩,具体内容可以有增有减,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可以增加,其他的内容可适当减少。北京邮电大学高维钫教授等人赞同普通高校本科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合并为一门,他们认为,这3门课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三次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理论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还有的教师提出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为一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一门。
许多教师提出,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组织力量专题进行调研,使政治理论课按照各自特点明确定位。既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连续性和开拓性,更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做到衔接自然,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有内在规律的,要不断探索,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才能使大学生们对政治理论课保持新鲜感,才能使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入耳入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记者采访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退出了讲坛,许多高校存在着队伍老化、人才断层问题,并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培养中青年骨干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某高校有40位教师,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两课”等教学任务,人手紧张,文革前毕业的老教师已经全部退休,目前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不仅教师数量少,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骨干教师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是矛盾的主体。北师大的林建成博士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他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一是要改变学术水平低的现状。政治理论课的量很大,许多老师没有时间搞科研,成为教书匠,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自然很难把课讲好。二是改变视野不够开阔的现状。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需要广泛的社会知识,许多教师对社会缺少了解,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外地考察,到国外就更少了。三是改变一些“两课”教师对本职工作没有兴趣,认为政治理论课学术性不强、不算真正做学问的看法。
北师大的吴向东副教授等教师建议,国家应实施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工程,制定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注意培养35岁左右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拓宽政治理论课人才的来源渠道,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吸引各个专业的年轻教师投身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在“两课”课堂,一些学生对老师讲的既没入耳也没入脑,一些人虽入耳但没入脑,只有少数学生既入耳又入脑。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刘雄涛、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副院长杨瑞萍等教师认为,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是“入耳入脑”的前提,而增强“两力”“两性”,既涉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色,更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清华大学一些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采取的“自由结合、分组讨论”的教学法十分赞赏,每学期组织二三次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老师出题目,每个同学都发言,对一些理论问题深入探讨,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式发言,同学们赞扬说,这种教学方式联系实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刘雄涛指出,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时代给“两课”提出的新课题,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关系,下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尤为重要。有的院校教学、科学“两张皮”,学科建设与教学相脱离,既不利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在学校也没有地位。只有二者密切结合,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学生才愿意听,才能使政治理论课入脑入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院校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积累了成功经验,如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大教室授课,更注重搞好分组讨论的小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消化理解学习的内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讲好课堂教学,更注意带领同学们走向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让他们通过亲历亲见,感受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性可信性;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基地,使同学们进入社会大课堂,并注意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到学校讲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好,应该大力开发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的教学法。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90%的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网络,清华、北大开发网络教学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名师登讲坛授课教学法。北大、清华都曾组织一些名师上讲台,以他们的经历讲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极受大学生欢迎。清华一位研究生对人文学科产生兴趣即来源于听了建筑大师吴良墉教授的一次讲座。